什麼才是幼兒教育最需要的?

前言

一天和朋友在群裡閒聊,說起幼兒教育,剛好群裡幾個人都有個三歲多四歲的娃,分享了很多內容,個人覺得很受啟發,現整理成文章,與諸位分享。那麼,讓我們開始吧。


什麼才是幼兒教育最需要的?

現在的人非常重視教育,特別是幼兒教育,按照以前的觀念,學齡前兒童就是玩,上學了才有教育的事。傳統觀念對不對另說,至少現在不是主流。現在的主流都是從娃娃抓起,3、4歲的娃,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有朋友說,中國幼兒教育不缺智力教育,缺的是死亡教育、性教育還有愛的教育。理由有很多,結合現實來看似乎確實如此。對此我有自己的想法,在我看來,教育理念千千萬,最終還是離不開智力和愛兩個方面。智力和愛的教育是基礎,做好這兩個方面,所謂死亡教育和性教育,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智力是科學,愛是人文,教育本身就是科學和人文的結合。

智力教育

先說智力教育。智力教育不是學了多少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習的興趣,這一點很多人都明白,但在實踐中有很多認知的偏差。好多幼兒教育理念提倡在遊戲中學習,我不反對,但這只是方式。學習本身是一種快樂,但前提是先要認識到學習的苦。我不提倡快樂學習,學習一定是苦的,開始可能是興趣,但要堅持到有所成,過程必然痛苦。梅花香自苦寒來,學習就是苦中作樂,能夠意識到這一點,才能真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興趣才能持久。

舉個例子。以數學為例,為了幫助學齡前兒童掌握數字和簡單的加減法,往往會聯繫實際,比如用實物來解釋數字、大小比較以及簡單的加減法。很多人覺得理所當然,因為他們覺得幼兒無法理解抽象思維,結合實際有兩個好處:一是容易理解,二是可以引發興趣。恰恰相反,幼兒其實對我們認為的抽象和具象是沒有概念的,或者說我們以為的具象,其實幼兒看來都是抽象。數學本身是高度抽象的學問,數學本身足夠簡潔,邏輯自恰完全不需要聯繫實際。有的時候直接講數學本身,最小限度藉助具象,效果可能更好。

比如,講解數字,如何解釋110中的那個1是不一樣的,無論是學校老師還是家長本人,都會說位值不同。1是個位,10裡的那個1是十位。那什麼是個位,什麼是十位?個位就是一位數,十位就是兩位數。好像沒什麼不對,不過在語義學來看,這就是同義反復,簡單來說,你只要記住,不用知道為什麼。但其實從數學邏輯本身出發,是可以得到解釋的。

先給個定義,1是指從0開始數一步,2是指從0開始數兩步,以此類推,9就是從0開始數九步,如下所示:0→1→2→3→4→5→6→7→8→9

數到9之後我們不能繼續往下,假如我們不知道9之後的數字怎麼表示,那我們可以再重複一次0到9繼續計數,並在下一行中放置,如下所示: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第一行從0開始數九步到達第一行的數字9,再往下一步就到了第二行的數字0,以此類推。第二行的0就是第一行的9之後的數字,但會跟第一行的0混淆,我們想個辦法,在第一行的數字0到9左邊加多個0,而第二行的0到9相當於是對第一行數字0到9的第一次重複,那麼我們在第二行數字左邊加個1,如下所示:

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從數字0數十步就到達數字10,10的1表明是在第二行,我們從0出發到達10時必須穿越整個第一行,而第一行有十個數。把1放在0到9的左邊意味著我們是第一次重複使用0到9這十個符號,自然是跟第一行的1代表著不同的意思。以此類推,我們可以得到0到99兩位數的長方形陣列,如下所示:

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至此,我們學會個位數和十位數共100個數字,也知道它們是怎麼來的。

是不是覺得很複雜,小朋友可能完全不能理解?開始我也是這樣認為的,但第一次給小米講解(沒滿4歲),他竟然非常感興趣,用數步子的方式解釋數字,他覺得非常有意思,是否真的理解我不敢確認,但很明顯感覺他是投入進去了。當然,這需要多次重複,家長也需要足夠多的耐心。學習的苦中作樂也是由此而來。(注:上述關於數學位值的講解來源於伍鴻熙教授的《數學家講解小學數學》

愛的教育

再說愛的教育。每一個父母都愛自己的小孩,這是天性。但愛的教育卻是最難的,比智力教育更難。愛的前提是平等,沒有平等,就沒有愛。這一點很多人認識到但做不到。特別是對小孩的愛上。我們經常說愛小朋友,當然是出自真心,一旦孩子表現出不符合我們意願的行為,所謂的愛立刻拋之腦後。美其名曰,我們愛你,所以才要求你做這個,不許你做那個。不要說3歲的小孩,甚至孩子到了成年,我們依然是用這樣的方式去表達所謂的愛。愛需要平等,這個平等不是形式上的平等,是真正意義上的平等,任何時候任何事情。

以我為例,我家小米3歲多,其實很多東西都懂了。那天一起送小米媽上班,送完準備回家,後座只有他一個人坐在兒童安全座椅,哭著一定要鬆開安全帶。我們大人當然知道戴安全帶是對小朋友是好的,當時在路邊,下大雨,正常情況肯定綁上安全帶直接走,哭一會就不哭了。我當時在後座陪著他,問他為什麼不想戴?他回答不舒服,反覆多次詢問之後,後來終於承認是不想媽媽去上班。知道原因後,我先跟他好好說清楚媽媽為什麼要上班,然後解釋安全帶的作用,解釋的時候還說如果他不戴,爸爸就會被警察叔叔抓走,最後給媽媽打了電話,繼續耐心解釋。最後他想明白必須戴安全帶,接受了現實,我才開車。這件事是我第一次以完全平等的方式跟小米對話,我覺得對個人啟發很大,小朋友雖然小,有時候會不講道理,但並非全然不講道理,關鍵看你有沒有這個耐性。道理都懂,一旦遇到實際情況,我們就忘了,簡單粗暴最有用,但對小朋友真的好麼?

小孩發脾氣其實很正常,但其實每一次發脾氣,小孩都是有原因的,找到這個原因非常重要。有朋友說,小朋友發脾氣了,我們第一時間不是講道理,先給個擁抱,安撫小朋友,情緒穩定後再慢慢講道理。方式很對,但我們不能停留於此。擁抱安撫只是方式,但是否真正做到平等,小朋友是感受得到的。你是想通過擁抱的手段達到說服小朋友的目的,還是真的理解小朋友的訴求和想法,這是不一樣的。有的時候小朋友的訴求在我們看來有點無理取鬧,反過來想如果這麼做會有原則性的問題嗎?如果沒有,為什麼不呢?

又比如那天晚上,小米洗完澡,他媽媽上天台整理菜園,剛下過雨,很溼,正常是講故事時間,小米非要上去陪媽媽,上去可能會弄髒,這時候怎麼辦?強迫不讓上去?擁抱然後說服不讓上去?都不對,就讓他上,最多再洗一次澡嘛,這不是縱容,這是尊重。當然要把握好度,要跟小朋友說清楚產生的後果,如果他還是堅持,那就讓他去。

沒有那麼多原則性的問題,只要不是涉及安全問題,我覺得都可以討論。關鍵還是在於是否平等,是否尊重。如果每次發脾氣小朋友都願意跟你分享原因,然後你也願意理解,這是一種良性循環。擁抱只是方式,說服不是目的,傾聽才是,要站在小朋友的立場跟他們溝通,這很難,我也在學習。

教育是門終身的學問,小孩在成長,我們也是。真的做,會很累,但人活的就是過程,每個人的結局都是死亡,過程才是人生的全部,人生無非苦中作樂,不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