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釉裡紅——謎一樣的存在

西海擷珍------從收藏上看青海 (續三十一)之嘉靖始亡


嘉靖釉裡紅——謎一樣的存在

三江源國家公園

嘉靖時期(公元1522年—公元1566年)是明朝最重要的一個時期。統治前期,嘉靖皇帝在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都厲行改革,文化和科技空前繁榮,優秀文學作品和傑出人物大量湧現,“天下翕然稱治”【注1】,出現了“嘉靖中興”的局面。但在後期,由於嘉靖的怠政,也有觀點認為大明王朝“始亡於嘉靖”。

【注1】:[ 《明史·世宗本紀》:“御極之初,力除一切弊政,天下翕然稱治”。]

嘉靖一朝,始終有邊患存在,史稱“南倭北虜”。在西部青藏高原,由於嘉靖皇帝的崇道抑佛,斷絕了對藏區僧俗高層的封授,使得藏區與中央王朝之間的關係開始疏遠,與此同時,蒙古部落也逐漸佔據青海,在青藏高原,漢、藏、蒙等民族關係,也因為明蒙各自的勢力消長開始變得複雜起來。明王朝的政治黑暗,沒有了朱棣這樣雄才大略的人物出現,加上軍事實力的大幅衰落,明朝廷對青藏高原的控制已經力不從心了,從這時候起,蒙古部落(西海蒙古)以河湟地區為實際控制線,隔斷了中央王朝與廣大藏區的聯繫。(參見疆域圖)


嘉靖釉裡紅——謎一樣的存在

明代疆域圖1(來源:網絡)


嘉靖釉裡紅——謎一樣的存在

明代疆域圖2(來源:網絡)

上面兩張圖,看起來很有點意思,在日本人眼裡,明代時青海、西藏是一體的,屬於“化外之地”,西寧則是大明王朝面向整個西藏的戰略最前線。當然,國內學者也有眾多的研究,內容龐雜,其中給筆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卻是有關交通方面的,有興趣的可以去翻一下這方面的資料。有點跑題,打住。

自嘉靖以後,明王朝開始進入了多事之秋,儘管前20年在明世宗的倡導引領、寬容和保護之下,國力一度恢復,古老的中國又一次走向文化繁興,走向思想和思辨的活躍期,出現了一大批傑出人物和優秀作品,但不可否認的是,嘉靖45年的當政,是明王朝由持衡漸趨衰落的歷史階段。外憂內患,戰亂頻仍,大明帝國的軀殼開始千瘡百孔,危機重重。萬曆末年,朝政已到了很難整頓的地步,至崇禎,大明已經是無力迴天了。

嘉靖至明末,也是河湟地區及整個青藏高原的戰亂時期,少數民族政策的失誤,直接導致了明朝西北邊政邊防壓力山大, 西北地區漢、蒙、藏等民族關係比較緊張,民族矛盾逐漸突出。

戰亂頻生給經濟發展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西北邊疆與中央王朝的人文交流幾乎陷於停頓,這一時期,在青海地區能見到的文物遺存也大大少於前期。


嘉靖釉裡紅——謎一樣的存在

明嘉靖 釉裡紅纏枝花卉獅子紋梅瓶


嘉靖釉裡紅——謎一樣的存在

釉裡紅技藝不復從前


嘉靖釉裡紅——謎一樣的存在

紋飾細節


嘉靖釉裡紅——謎一樣的存在

圈足細節及火石紅

《大明會典》卷二百一“工部二十一·織造 器用”記載:“嘉靖二年,令江西燒造瓷器,內鮮紅改為深礬紅。”後人根據這段記載有了紅釉至嘉靖失傳一說。耿寶昌先生在《嘉靖、隆慶、萬曆時期瓷器的認識》一文中,以故宮博物院所藏的一些器物,證明了嘉靖一朝景德鎮仍能燒製釉裡紅品種。但釉裡紅燒造困難以至於質量不盡如人意是不爭的事實,嘉靖二十六年二月,江西布政使給北京的呈文中說:“鮮紅桌器,拘獲高匠,重懸賞格,燒造未成。”因此,傳世嘉靖瓷器中難得見到鮮紅釉器皿,色彩鮮豔紅潤的釉裡紅瓷器更是罕見,像本品這樣的也屬於稀有之物了,彌足珍貴。

本品為梅瓶,形制完全仿宋代梅瓶,究其原因,耿寶昌先生在《嘉靖、隆慶、萬曆時期瓷器的認識》一文中已經說到非常清楚:“明代仿古之風,成化時首開先例,嘉靖時更有發展”,這種崇古之風更持續到了萬曆時期。本品通高XXcm,肩部接痕明顯,胎體上下兩部分厚薄不均。瓷質堅硬細密,造型規整,底足處理亦很齊整。胎釉結合緊密,圈足露胎處可見明顯的火石紅。釉面細潤肥厚,但欠平整,有細膩的橘皮紋,整器從上至下四層紋飾,口部一週蕉葉紋,肩部“卍”字形紋飾,兩個開光內繪折枝花果(桃枝),梅瓶足脛部飾以一週變形蓮瓣紋。腹部以纏枝花卉獅子紋為飾,繪畫精細,六隻獅子兩兩一組,神態各異,但都頭部誇張,捲毛形象應該是首次出現,闊嘴大牙利爪,身體壯碩,穿行在繁密的花叢中,整個主體紋飾繁褥華麗,歎為觀止。以獅子來顯示皇權的至高無上,這一點倒是與嘉靖皇帝本人的行為處事頗有一些相合【注2】。將本品的獅子紋、變形蓮瓣紋與故宮博物院所藏“明嘉靖青花開光獅子紋蓋罐”的紋飾相比較,兩者完全一致。瓶蓋上以回青料楷書六字雙行“大明嘉靖年制”,字跡秀麗,色調鮮豔,內蘊剛勁。

【注2】:嘉靖帝繼位之初,下詔廢除了武宗時的弊政,誅殺了佞臣錢寧、江彬等,使朝政為之一新。其後爆發的“大禮議之爭”,也充分顯示了他在政治上的成熟異於常人。通過一系列的鬥爭,嘉靖皇帝確立了自己至高無上的皇權,開始了他的專制統治。

獅子雖然是一種舶來品,但在進入中國以後卻成為中華文化中堪與龍鳳並列的又一種靈獸。早在西漢時期,就有了帶翼獅形的玉雕,荀悅《東觀漢記》中也有烏弋國出獅子的記載【注3】,時至今日,獅子文化在中華大地隨處可見。在經歷了南北朝至隋唐、明代早中期兩度西域貢獅的高潮之後,獅子形象又與佛教緊密聯繫,從而在佛教中形成了具有特殊含義的獅子象徵。如:塔爾寺藏語稱為“袞本賢巴林”,意思是“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文殊菩薩的坐騎是一頭青色的獅子,佛教經典中,稱佛的說法,特別是釋迦牟尼佛的說法為獅子吼,等等。以上種種,均說明獅子紋在這件瓷器上的出現不是偶然的,它所要反映的正是王者的權利與威嚴,當然,其中也隱含著“佛陀之力”能夠說法度眾,摧伏邪見,成辦諸事,自在無礙的意義。

【注3】:[ 轉載自:鄒振環《康熙朝西人貢獅與》,2018年第10期。]

為什麼筆者也同意嘉靖始亡的論點呢?個人以為,嘉靖三年(1524)年明朝關閉嘉峪關,棄敦煌於邊外,再到嘉靖十八年(1539年)二度關閉嘉峪關,中央王朝與西域的聯繫宣告中斷,人們出入嘉峪關不得不持有那個時代的“護照”(這也就是現代“關照”一詞的來由。)就已經說明,大明王朝國力不支,不得不“閉關絕貢”,任由蒙古勢力坐大,以至於“西海蒙古”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帝國走向衰落已經無法避免,所以說“嘉靖始亡”這個判斷是正確的。

說一點有趣的猜想,這件梅瓶,筆者認為是嘉靖十八年以前的,理由嘛,你看細節圖中,那隻獅子,怎麼看也不是一隻老獅子,倒是與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編》一書中嘉靖愛貓、養貓的記述一致【注4】,同時,嘉靖開始迷戀道教,也是在中後期了,在前期,嘉靖也並沒有完全排斥佛教(當然包括藏傳佛教)。你覺得呢?

【注4】:[《明史》載:“帝畜一貓死,命儒臣撰詞以醮。煒詞有‘化獅作龍’語,帝大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