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寻踪(四)隋僧静琬的早期刻经地之一和国内现存最早的花塔

今天我们带大家来了解下万佛堂、 孔水洞和花塔 。也就是隋僧静琬的早期刻经地之一和国内现存最早的花塔。

孔水洞在房山西北河北镇境内的云蒙山麓。 东北洞开,清澈的泉水从孔水洞内涌出,东流而去,汇入大石河。洞前依山势筑砖石墩台。中辟券洞,水出其下,清冽见底,洞券面石砌,中雕兽头,左右二走龙,券用青石平砌,下承条石基础,距水面约40厘米处,两侧基石向内挑出二层台,宽约20厘米,可容半足。据民国初年的《琉璃厂杂记》记载,洞口原有石门,"水出其下,横以石梁,立而窥之,深暗不可尽睹,"今石门已无,石梁亦遗失不全。

历史寻踪(四)隋僧静琬的早期刻经地之一和国内现存最早的花塔

孔水洞是著名的历史名洞,历代文献多有记载,洞壁还遗存着隋唐时期的刻经、摩崖造像和金代的题记,极具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历史寻踪(四)隋僧静琬的早期刻经地之一和国内现存最早的花塔

据《大房山投龙壁记》记载,唐开元年间,唐玄宗曾遗吕慎盈三次来孔水洞投下金龙和玉壁祈雨。《大房山投龙壁记》碑石原立在孔水洞吕慎盈投龙壁处,清道光十六年(1836)二月二十四,该碑和孔水洞的卢囊诗碑被奕绘贝勒用十两银子买走。1982年孔水洞一度干涸,洞内出土了玄宗时吕慎盈投下的金龙7条,现为房山区文物管理所收藏。

关于孔水洞的记载,初见于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圣水出上谷……水出郡之西南圣水谷,东南流经大防岭下,岭之东首山崖有石穴东北洞开,高广四五丈,入穴,转更崇深,穴中有水。耆旧传言,昔有沙门释惠弥者,好精物隐,尝篝火探之,傍水入穴三里有余,穴分为二:一穴殊小,西北出,不知趣诣。一穴西南出,入水迳五六日方还,又不测穷深。其水夏冷冬暖,春秋有白鱼出入,数日而返。人有采食者,美珍常味,盖亦丙穴嘉鱼之类也。"所谓大防岭下的石穴就是孔水洞,只是当时尚无孔水洞之称。这段记载告诉我们,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孔水洞这个秘密的洞穴就已引起世人的关注,并有佛教徒惠弥入洞探险,这是佛教徒第一次涉足此地。

历史寻踪(四)隋僧静琬的早期刻经地之一和国内现存最早的花塔

历史寻踪(四)隋僧静琬的早期刻经地之一和国内现存最早的花塔

隋代,佛教徒开始在洞内雕造佛像,刊刻石经。隋郎蔚之《隋州郡图经》:"防山上有仙人玉堂。"那么,随代,大防岭下的石穴已有了"仙人玉堂"的名字。通过对孔水洞的考察我们知道,"仙人玉堂"不是神话,而是写实。所谓"仙人",乃是隋人在孔水洞内石壁上雕造的佛像。而孔水洞本是一座天然溶洞,满洞的钟乳石洁白如玉,置身孔水洞如同进入一座白玉宫殿,这就是所谓"玉堂"。

历史寻踪(四)隋僧静琬的早期刻经地之一和国内现存最早的花塔

孔水洞洞口不远处的对面石壁上雕有两龛佛像,在龛内一佛二菩萨,左右两侧雕骑牛大自在天各一,龛呈楣拱形,高1.5米,底宽0.65米。从雕像特征和龛内外部局来看,此龛佛像为随代作品,这也和《隋州郡图经》中"仙人玉堂"的记载相符。

历史寻踪(四)隋僧静琬的早期刻经地之一和国内现存最早的花塔

在石刻下方约一米处有隋大业十年(614)刻(小涅盘经)。通过对孔水洞隋代刻经的考察,有关专家认为孔水洞很可能是隋僧静琬的早期刻经地之一,因此对房山石经研究有重要意义。洞内在隋代刻经位置的右侧尚有金代大定二十年的题记。

万佛堂孔水洞的两翼各有一座塔,左翼是小龛密布的花塔,辽代创建,通高约20米。右翼名叫"龄公和尚舍利塔",创建于元代,为八角形七级密檐式,通高约18米。

历史寻踪(四)隋僧静琬的早期刻经地之一和国内现存最早的花塔

历史寻踪(四)隋僧静琬的早期刻经地之一和国内现存最早的花塔

万佛堂建在孔水洞出水口的墩台上。原名龙龙泉寺,后改大历禅寺。现存的万佛堂为3间无梁殿,歇山顶,建于明末。门循上嵌有四周浮雕莲花瓣石匾。殿内正面和两山墙下端镶嵌的 "万菩萨法会图",长23.8米,高2.4米,由31块长 方形汉白玉浮雕而成。是唐代浮雕艺术的代表。孔水洞由人 工砌成高大的券口,是天然溶洞,洞内有泉,可乘舟驶入。离洞口不远的石壁上有隋唐时代的造像和刻经。造像高1米,宽2.5米,依岩开凿,总计6尊,与云岗、龙门石窟相似。

历史寻踪(四)隋僧静琬的早期刻经地之一和国内现存最早的花塔

历史寻踪(四)隋僧静琬的早期刻经地之一和国内现存最早的花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