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知識的獲取難度越來越低,我們還有必要讀書嗎?

經常看見有人在朋友圈裡曬自己今天讀了什麼書,這個月又讀了多少本書,好像認為自己擅長讀書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


隨著知識的獲取難度越來越低,我們還有必要讀書嗎?


但其實這真是一個誤會,首先要說的是,讀書沒什麼了不起的。儘管古今中外,人們都非常重視讀書,法國哲學家法戈.拉爾若曾有一句名言,"閱讀是思想最早的義肢",這話說得很好,閱讀的確是思想的義肢,但卻不是最早的。

比閱讀更早的思想義肢是語言。

所有佛經,開篇第一句就是"如是我聞",這是佛陀的弟子阿難尊者,通過他博聞強記的本事,將佛陀49年弘法佈道所說過的話,結集成經書。

而我國的《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但卻並非出自孔子之手,而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孔聖人一再強調,他只述而不作。

而西方經典《荷馬史詩》,也是口口相傳歷經數百年才被記錄下來。

說這麼多就是想說明,無論春秋戰國還是古希臘還是古印度,最古老的經典都是對話體。在文字和閱讀普及之前,思想主要是通過對話和吟唱來表達和傳承的。

事實上,在書寫剛普及之時,蘇格拉底就很反對,他認為思想只有在對話之中才能層層遞進到精妙之境,還認為書寫將思想外置,敗壞了思想者的頭腦。

這話好像有點偏激,但他認為閱讀並不比語言天然更高級,這點他是對的。


隨著知識的獲取難度越來越低,我們還有必要讀書嗎?


要知道人的語言和視覺能力,已經歷經上百萬年的進化,人類早已進化出強大的語言能力。每個嬰兒都能學會流利的語言,而哪怕是一個從沒讀過書的文盲,也不影響他用語言跟外界順暢地交流。

而閱讀就不一樣,哪怕追溯最早的文字記載,也就5000年曆史,這跟有語言的歷史相比,是非常短暫的,短到人還不可能進化出適應閱讀的能力。語言和視覺是天生的,但閱讀,卻是一件逆天而行的事。

所以,各位討厭閱讀的朋友,你們大可不必因此而有任何自卑感,你們其實是沒有逆天而已。事實上,還真是有一種症狀叫"閱讀困難症",這是一個相當常見的問題。

所謂閱讀困難症,是指孩子智商正常,也沒有受過什麼損傷,就是識字困難而已。可能有些朋友自己或者孩子也經歷過這種困擾,還以為是智力有啥問題,但其實不是。很多美國大公司的CEO,特別是那些白手創業的CEO當中,有閱讀困難症的比例要遠高於總體平均水平。

我們常說的小學文化的老闆,反而請大學生來自己公司打工的段子,可能就是這麼來的。

最後還有的一點,就是時代不同了。在今天,讀書本身已經不是獲取最前沿知識的方法,最前沿最尖端的知識,都在各專業領域的期刊論文裡面。

現在如果你要專精一門學問,是不需要讀書的,而是要讀論文。因為現在分工研究越來越細,也越來越深。以前蘇格拉底的年代,他可以被稱作百科全書,但是現在,無論你是博士還是博士後甚至院士,都不可能做到這一點。

而且現在獲得知識的途徑非常方便,谷歌、維基百科、各種論文庫,你完全可以不讀書,等到你要了解哪一門知識的時候,再去搜索即可。

總而言之,在今天大量而廣泛地去閱讀圖書,其實並非我們必須的事情。那麼,我們是不是就不需要閱讀了呢?其實我今天說的這些並非弘揚什麼讀書無用論,而是恰恰相反。

最起碼有三個好處:

第一,你沒必要也不可能在許多領域都成為專家,但你需要了解很多領域的新知。

很多有價值的創新思想,都是經過跨界知識的碰撞而來的,觸類旁通就是這個意思。現代教育越來越細分和專精,而最重要的通識教育,反而要靠自己的廣泛涉獵才能得到。

有一個另類的二八定律值得我們參考一下,每一個領域的學問,你花兩成的努力,就可以瞭解它的八成,這是非常好的一個捷徑。我們沒必要做到究極般的專精,而只要瞭解到八成,就足以讓我們學以致用。

而讀書,則是瞭解這八成的最快捷途徑。

第二,能讓我們的生活有更多維度的選擇。

讀書可以明理,明理之後的最大好處,就是不把自己看得太重。讀書可以讓我們知道,原來從最悲慘到最輝煌,生活是有無限種打開方式的。我們瞭解得越多,才對未來的生活有更多維度的選擇,更有想象力。

第三,讀書如果本身就是樂趣,那就不需要用讀書來達到額外的目的,而樂在其中。

大多數人讀書的目的並不單純,這本身沒問題,所有工具書有工具書的價值。但同樣有很多人讀書並不是為了達到什麼目的,而是純粹地喜歡讀書。

他們在讀書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思維的脈絡,跟作者達到一種共情,讀的時候可以心遊物外,享受其中,唯一最大的擔心就是怕讀完了之後會有失落感。

感謝互聯網,可以讓我們更便捷地可以獲取知識。但同樣的,讀書也應該是我們平時必不可少的日常習慣。因為有些時候,讀書真的未必有什麼目的,而是純粹就是喜歡讀而已,這跟別人玩遊戲其實沒什麼區別,這本身就是一樣最大的樂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