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爱别离”背后,是成年人的佛系自救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前两年,“佛系”这个词在8090后中火了起来,他们自我标榜为“佛系青年”,抱着看淡一切、无所谓的态度,衍生出“佛系追星”、“佛系员工”等等词语。但其实早在明清时期,曹雪芹就写出了名副其实的“佛系”名著——《红楼梦》。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通常被认为写的是关于贾、林二人的爱情故事,实际上,曹雪芹借悲金悼玉、贾府、荣府的兴衰成败,讲述了一种“万物皆空”的佛系态度。

《红楼梦》:“爱别离”背后,是成年人的佛系自救


01 梦幻开场,诗歌中暗含玄机

有人说,《红楼梦》的结局早已在开头写好。曹雪芹在《红楼梦》的第一回就交代清楚了写作目的:

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

一场梦,一个幻境,正是《金刚经》里的佛家思想,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红楼梦》:“爱别离”背后,是成年人的佛系自救

但是曹雪芹并没有大篇幅的讲述这种佛系态度,只是在开头提点了一下,后面就开始讲述纷繁复杂的贾府、荣府故事了,但文中仍然可看见“佛系”踪影。

例如第一回中甄士隐在书房中做了一个梦,一僧一道带他去了警幻仙子宫中,遇到一大石牌坊,上面写着一副对联: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暗示着这《红楼梦》中的故事真真假假,犹如一场梦幻泡影,闪电间即消失了。

后来甄士隐因为女儿丢失、家里着火烧成一片瓦砾片,财富尽失,他又遇到了一个跛足道人,口内念着几句言词:“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红楼梦》:“爱别离”背后,是成年人的佛系自救

这首《好了歌》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出人生无常的道理,正如“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一样,所有繁华乃过眼云烟而已,同时也在开头为金陵十二钗中每个人物的命运埋下伏笔,再次点出本书主旨

02 爱而不得,贾宝玉的佛系自救

贾宝玉从小情根深种,混迹在女人圈子里,但是一遇到林黛玉就误了终身。两个人一起长大,一起对酒当歌,彼此互为知己,但是谁知道世事难料,薛宝钗的加入,阻碍了两个人的姻缘,一场爱别离发生在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

《红楼梦》:“爱别离”背后,是成年人的佛系自救

蒋勋在书中曾说:《红楼梦》是一本真正的佛经,阅读《红楼梦》的过程,其实就是修行的过程。”

林黛玉带着前世的姻缘来带人间,只为报答赤霞宫神瑛侍者的恩情;神瑛侍者因为贪恋红尘,私自下凡历劫,化作贾宝玉在凡间历经种种情缘。


《红楼梦》:“爱别离”背后,是成年人的佛系自救

无论是林黛玉、贾宝玉,还是刘姥姥、王熙凤,每个人都背负着生命里要完成的东西。

最后,林黛玉因病去世,贾宝玉在父母的安排下娶了薛宝钗为妻。爱别离,是贾宝玉人生中最沉重的打击,他得知林黛玉去世的消息后,心灰意冷、形神俱散,最后选择出家做和尚,真正去实践了“佛系人生”,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红楼梦》:“爱别离”背后,是成年人的佛系自救

我们常常在嘴上说自己是佛系青年,而当真正遇到挫折时,你是否又能真的能够“看淡一切”呢?

曹雪芹通过一个又一个“爱而不得”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是“慈悲”、什么是“无常”、什么是“梦幻泡影”,让读者在不同年龄阶段反悟自己的人生,获取“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佛系力量。


03结尾

《红楼梦》中的佛系态度看起来颇为消极,让人想要放弃一切,实际上是告诉大家放下对名利的追逐,回归本心,这样才能更好的活出精彩。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难免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工作中,客户、领导的反复折磨,生活中,家人、朋友的琐事,每一个小细节,都反复考验着我们的承受力,而《红楼梦》中的佛系思想,亦可是人们在愁闷、悲苦时的自救源头。

《红楼梦》:“爱别离”背后,是成年人的佛系自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