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傾聽,才能說得更好

你聽說過“復讀機練習”嗎?

兩人一組,一個人說話,另一個人重複對方說話的內容,持續2分鐘。要求說一句,照樣子重複一句,不可以說錯,不可以跟對方應答,也不可以提問,只能重複。因此,叫它“復讀機練習”。為了讓練習者“不得不”全身心地投入到傾聽裡,需要兩個人背對背進行這個練習。

2分鐘結束後,大家的反應普遍是:

“哎呀,時間好長啊,從來沒想到2分鐘這麼長!”

“好累啊,認真聽別人說話真的太累了!”

“我好像從來沒有這麼認真地聽過別人講話……”

美國密歇根大學社會研究所的一組調查顯示,在有青少年的家庭中,父母與孩子平均每天的交流時間只有14分鐘,並且當中有12分鐘是用來討論“晚飯吃什麼”“功課怎麼樣”“今晚誰用車”等話題,而真正用來傾聽和增進感情的時間只有2分鐘,而白領階層的有效傾聽率平均僅為25%。

在另一項社交實驗中,心理學家發現,在溝通中,那些說話時間佔80%,而傾聽時間只有20%的人,是最不受歡迎的人。

在中國的文化環境下,傾聽對於個人的成功和受歡迎程度就更加重要了。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把文化定義為低情境和高情境兩種。在低情境文化中,比如,在美國和加拿大,溝通者會把信息儘可能非常清晰地在談話過程中傳遞,所以通常的情況下,他們的信息更長、更確切,闡述得也更詳細、更具體。而在高情境文化中,比如在中國、日本,溝通者會認為,比起通過語言去傳播信息,更多的信息應該包含在溝通的背景中和溝通者自身內部的感覺中,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潛規則”和“言外之意”,所以在溝通中,他們傳遞的信息會更短、更不確切。在低情境文化中,說話的一方要負責把話說清楚;而在高情境文化中則恰恰相反,大家更喜歡一種默契,一種心照不宣和不言自明, “聽懂言外之意”被認為是傾聽者的責任。所以,學會傾聽,實在是我們走入社會的必修課。

那麼,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傾聽者呢?

成為合格的傾聽者,要有五個用“心”

第一,好奇心。

傾聽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懷有一顆好奇的心。如果在談話之前,你就為對方的話題貼上了“沒意思、枯燥、單調”的標籤,那麼,你就一定會在傾聽中錯過對方所說的很多重要信息。

第二,責任心。

傾聽是溝通者非常重要的一個技能,也是在傾聽過程中要負起的一個重要責任。因為,傾聽的成功與否對你們溝通的結果意義重大。“聽”本身也是談話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並不是只要說清楚就可以了。

第三,利他心。

傾聽的時候要多考慮對方,多體會對方的立場,一定要先把自己放一放。不要一聽到感興趣的事情,就立刻把話題接過來自己說,也不要一聽到你有經驗的事,就想要告訴對方應該怎麼做。

第四,耐心。

很多時候,對方講得可能不是很清楚,或者不是很流利,甚至因為一些情緒的問題導致話說得翻來覆去、亂七八糟,這時,傾聽者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這種耐心不僅是一種禮貌,好的傾聽也能夠幫助對方慢慢地平靜下來,整理好自己的思路。

第五,平等心。

當你在地位、才能、權力等各方面都比對方“高出一籌”的時候,作為一個傾聽者,你要更加註意保持一種平等的傾聽姿態。特別是當我們不是十分理解或者完全認同對方時,一定要保持對別人的尊重。

成為合格的傾聽者,要善於“感受”

第一,用眼睛和耳朵去感受,蒐集更多信息

這意味著,與一個人見面時,你要下意識地關注對方的著裝和情緒狀態。如果是熟悉的人,你需要第一時間感受到今天的他有何“不同”。

在溝通的過程中,你會注意別人的表情,特別是在自己提出一個觀點的時候,你會觀察對方的表情出現了什麼變化。

在面對面地溝通時,你能從對方肢體語言的一些細節中捕捉到對方沒有說出的想法。比如,如果對方身體前傾,表示對話題很感興趣;如果對方無意識地用指尖敲打桌面,那他的心思一定不在你這兒;如果一個人突然提高了音量、加快了語速,或者突然變得沉默,又或者支支吾吾,有時候甚至還出現了口誤,那麼你需要注意了,這些變化都意味著剛才的對話裡有什麼事情發生了。

第二,用身體去感受,跟對方保持同頻

你要停止你手中無關的事情;選擇一個適合傾聽的,雙方都舒服的位置和距離;面對說話者,保持開放式身體語言(避免雙手和雙腳的交叉);保持目光接觸;適時地點頭互動;在身體姿勢上,可以適度地進行模仿,以此跟對方保持身體的同頻。

第三,用情緒去感受,進入情感的共鳴

你可以慢慢跟隨對方的呼吸,嘗試理解對方情緒的起因,覺察自己情緒的變化,區分哪些是你的情緒,哪些是對方的情緒,然後給出對方感同身受的回應。

在傾聽中,女性對情緒感受有著天然的優勢。男人的傾聽更傾向於聽事實,而女性更傾向於關注溝通中的情緒問題。女性的注意力容易被人所吸引,而男性則偏好事件和物體。男性在傾聽中還會顯得比較“簡單”,他們把諸如“啊”“嗯”“哦”之類的回應等同於表示同意,而女性則把這樣的回應理解為對方只是在聽而已。女性傾向於去聽到一條信息背後的信息,特別是情感的那一部分,而男性則傾向於按照他們自己的目標重新組織所聽到的信息,以便於快速尋找出解決方案。

成為合格的傾聽者,要學會三個“動作”

第一,複製性的跟隨

你可以使用諸如“是的”“嗯”“對”“好的”“我明白了”之類的言語暗示你在專心聆聽,鼓勵說話者與你分享更多的信息,或者簡單重複你所聽到的關鍵詞:“哦”“很辛苦”“嗯,不能這麼做”。嘗試用說話者的詞去重複是最簡單的反饋方式,往往會帶來神奇的效果。

第二,支持性的提問

為了鼓勵對方傾訴,接收更多信息來判斷對方的感受,你可以這樣表達:

“你是不是覺得有點……”

“你想說的是不是……”

“你現在感覺很沮喪,是嗎?”

注意,支持性的提問不是引導性的提問和打斷。支持是指關注對方說話的內容,支持對方把情緒和事件述說得更完整;而引導是想把談話按照你的方式進行下去,希望暗示對方認可或達成你的觀點。

動作三,確認性的反饋

當你確信瞭解對方的感受並希望達成共識的時候,你可以這樣表達:

“你剛才說道……你一定感覺……”

“我真為你高興。”

“這件事真是難為你了,遇到這樣的事,我們也都會感覺到……”

當然,你也會遇到對他人的態度和觀點不滿的時候,你可以試著這樣表達:

“你這麼說,我感覺真的很不舒服。”

“你這麼想,我有點失望。”

“我瞭解你的意思,但是我有一些不同的想法。”

你的反饋是一個“傾聽段落”的結束,也是溝通向新的方向流動的開始。

學會傾聽,才能實現精準表達

普華文化邀請國際IPA認證溝通教練、心理諮詢師張心悅老師共同開發了線上微課《學會說話:社交溝通中的刻意練習》。該課程將話術、情商及內在的心智模式成長整合在一套訓練方法中,目的是通過內在“模式”的升級換代推動“對話方式”的徹底改變,讓大家“內外兼修”,獲得“持久”而又“立竿見影”的溝通效果。每天只需要10分鐘,7周下來,邊聽邊練,邊體會邊應用,相信你會獲得一個全新的改變,打開不一樣的說話方式,同時也打開不一樣的人生。

學會傾聽,才能說得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