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距決定人生——有感韓信張良結局

差距決定人生——有感韓信張良結局

韓信影視形象

張良和韓信都是“漢初三傑”,劉邦曾評價:之所以有今天,得力於三個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可以說,張韓二人對漢王朝建立是居功至偉。當兩千年後的我們回望兩人的結局,不免感慨萬分:張良全身而退、安享終年,而韓信身首異處,甚至連累三族被誅。二人的人生結局反差如此強烈,不是偶然的,用哲學語言,就是內因起了決定作用。

差距決定人生——有感韓信張良結局

韓信影視形象

一是忠誠度有差距。

張良與劉邦走到了一起後,一直伴隨左右,幫助出謀劃策。他設計入關大敗秦軍、鬥智鴻門宴護主、勸諫劉邦撤出秦宮、暗度陳倉奪關中、拉攏彭越韓信等。劉邦稱帝后,他建議封賞劉邦不喜歡的雍齒,從而安定了大批功臣之心,保證了朝局的穩定。可以說,張良每次計謀都是為了最大限度維護劉邦利益,一路走來,不計較個人得失,一直是忠心耿耿,全力維護劉邦權威,而且經常宣傳“沛公殆天授”,也就是劉邦是上天派到人間的。而韓信在忠誠度上大打折扣,他一直強烈渴望建功立業,他更重視的是如何讓他的才華展露,而沒有考慮更好地維護劉邦的地位,所以就有了:賭氣出走、要求拜為大將;不顧大局,貪功發兵攻齊,使酈食其被齊王烹殺,而當劉邦被楚軍圍困於滎陽,危急存亡之際,不是即刻發兵解救,而是按兵不動要求封王。前197年,更是謀劃參與陳豨反叛。韓信終其一生,在對劉邦忠誠度上始終不一。

差距決定人生——有感韓信張良結局

張良影視形象

二是權力觀有差距。

張良屢獻奇謀,建奇功,功勞很大,再多的獎賞不足為過,但他卻婉拒了劉邦的三萬戶封地,更是自降標準,只選擇了留縣作為封地,因為這裡是他和劉邦相遇之地。正如他所說“為韓報仇強秦”的政治目的和“封萬戶、位列侯”的個人目標達到,一生的願望滿足了,所以一再要求准許他修道去,劉邦被感動了,允許他在留縣修道,並且賞賜大量財物。這種不戀權位,實乃人生大智慧。反觀韓信,他對權力的慾望很強烈,從攻齊後要求封王就可見一斑,後來在劉邦對其有疑心,將其貶為淮陰侯後,還是沒有放下對權力的慾望,密謀造反。臨死前還抱怨,當初咋沒有采用蒯通的計謀幹脆造反。

差距決定人生——有感韓信張良結局

張良影視形象

三是處人事有差距。

有時,為人處世的態度體現了一個人的格局。張良對劉邦尊敬有加,劉邦對他也是高看一眼,言聽計從,親暱地稱呼他“子房”。對同事也是不居功自傲,謙虛自處,當時同樣才華橫溢的謀士陳平尊崇他為“元勳之首冠”,可見分量之重。可以說,張良的隱忍謙讓的個人美德成就了他,當初也正是通過黃石公多次讓他撿鞋的測試,獲得了《太公兵書》。而韓信當身居高位後,自以為是的缺點充分彰顯。比如認為劉邦才能能統率十萬兵馬,而他自己多多益善。對同事更是,他對和絳侯周勃、潁陽侯灌嬰等處在同等地位感到羞恥。 一次去拜訪樊噲,樊噲行跪拜禮恭迎恭送,韓信出門後,竟然稱這輩子居然同樊噲等同列。要知道,樊噲也是功臣,更是劉邦的連襟。有時,他還會出賣朋友,項羽將領鍾離眛是韓信的鐵哥們,後來投奔了韓信,劉邦記恨鍾離眛,為了討劉邦歡心, 幹出了賣友求榮的事,鍾離眛自殺前大罵他德行不高尚。謀士蒯通曾建議他造反,就這事,他臨死前還說了出來,害得蒯通被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