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商业案例」真维斯没有做错,只有错过

「每周商业案例」真维斯没有做错,只有错过


一:真维斯服饰的创立故事。

1972年,澳洲真维斯在澳洲开设服装连锁店,专售休闲服饰。

而时间轴到1975年,23岁的杨勋和他的哥哥杨钊,在香港成立了旭日制衣,做加工生意,他们专门为大品牌做服装代工,相当于中间商赚差价。

在旭日制衣厂刚刚成立,生产水平不被人知道,所以他们拿不到走量订单。旭日制衣厂只能拿别人不要的订单,那时的杨勋兄弟不完全是创业,他们只为活命。

命运的转折在70年代末,那一年年尾实在没有活干,工厂即将倒闭,一个朋友介绍了一个硬骨头订单,要在牛仔布上打出4英寸的格子,订单数量200打,当时都不要这个订单,有麻烦量又小。

走投无路的杨勋接下这个订单,他们用了一个月,找到了一种非常土的方法来解决了生产问题,用自制的粗糙工具在在牛仔布上强行固定格子。

于是,而后一年,订单疯狂砸向杨氏兄弟,他们的工人数量翻了10倍,厂房面积翻了翻了不止10倍。


「每周商业案例」真维斯没有做错,只有错过


二:真维斯的幸福年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飞速腾飞,真维斯与班尼路、佐丹奴、FUN等服装品牌的出现,给中国消费者带来了服装品牌意识。

1990年,香港旭日集团与当地进口商合作收购了澳洲服装零售品牌“JEANSWEST”,经过不断的努力经营,分销地区伸展到新西兰。

1993年,真维斯进军中国内地市场,在上海开设了第一间真维斯专卖店。后来,真维斯以名牌大众化、物超所值、紧贴潮流的定位站稳脚跟。

1994年下半年,旭日成立了大进投资有限公司,使真维斯的覆盖的地方更远更大,并且凭借多年年来旭日在澳洲、美国和加拿大等地连锁店取得的宝贵零售经验和强大的设计能力以及众多品牌、多种产品的设计经验,亦能达到满足国内服装消费者的需求和消费的目标。

真维斯抓住当时的顾客看中价格,然后是面料、质地、款式和做工,对品牌并不在意,所以以平民价位普通服饰的定位吸引到许多年轻人的青睐。

初进中国华南市场,真维斯一家门店就曾创下6.8亿人民币的营业记录。

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顾客已经不再满足于对于价格和普通品质的追求,而也会看中品牌带来的面子。真维斯等品牌便看中这一点,在整个90年代横扫市场,风头一时无两。

而随着改革开放,香港企业以“国际设计+香港品牌+大陆市场+中国制造”组合,迅猛扩张,占领山头。而后的岁月,却成了温水里的青蛙。


「每周商业案例」真维斯没有做错,只有错过


三:真维斯错过电商、真维斯错过年轻人变化的审美。

1996年,真维斯突然有点不对劲了,大多数店销量下滑,顾客也越来越少。

当时的大众休闲服装行业前有美特斯邦威、班尼路、FUN、佐丹奴等,他们借鉴了真维斯们的品牌运营、连锁扩张方式、春秋两季上新等模式,迅速占领市场高地。

但是真维斯却出现了销量大量放缓,真维斯高层总结,真维斯的增长放缓归因于定价过高。

于是1998年底,真维斯高层对真维斯进行变法,将“引导潮流”的战略定位改为“紧跟潮流”,并把价格下调为中档,全面迎合70%至75%的中档消费人群的消费心理,甚至将T恤降到了最低30元。

而后真维斯避开了竞争激烈的一线城市,转战三四线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周围的小城市。战略调整非常有用,真维斯第二年迎来增长,并在此后的多年间实现连年增长。

然而当互联网兴起,国外快时尚品牌进军中国市场就成了真维斯发展的分水岭,真维斯却浑然不觉。

2012年在这一年真维斯的营业额是49亿港元,距离当初定下的60亿目标还有11个亿,然后真维斯却显出了疲惫之势。

2006年,ZARA、H&M等国际快时尚品牌进入中国,他们“快、准、狠”的快时尚运营模式,短短12天的换新周期。而真维斯们却要春秋两季生产周期,不可同日而语。

2003年,淘宝诞生,京东从线下转到线上,B2C的电商模式提上日程

2012年后,随着物流、市场教育等基础设施已经全面建设完毕,中国电商迎来了第二次大爆发。

2014年,京东和阿里先后上市,618和双十一不断刷新购物狂欢记录,

2018年后起之秀拼多多也上市了。

而早在2009年,真维斯开始接触网络,算是抢占了先机。美特斯邦威、森马到2011年前后才开始触网。但2017年,森马的电商板块已经做到了50亿的规模,而真维斯的网上业务,却依旧扮演着处理过季尾货的角色。

这也是真维斯非常大的失误,入驻京东不求快消,而将定位立足于去库存,在整个的电商世界,起了一个大早,赶了一个晚市。当森马一年电商销量50亿时,真维斯还在去库存,这从一开始的定位就错了。

并且在快消品强势入驻的当时,真维斯却毫无行动,面对着市场的变化,对手的变化,真维斯还在慢慢回味。

关于市场的风向标不一样了,电商占据大半个山头,真维斯不知道。关于那么多的快时尚的服饰模式已经发展成标配了,真维斯不知道。真维斯还在沉溺在价格,质量这些已经是上个世界的顾客关注点,试问,这个年代的年轻人有几个只关心价格,有谁的衣服是真得穿坏了。

渐渐地,真维斯离开了我们日常的视线。


「每周商业案例」真维斯没有做错,只有错过


四:真维斯,我们没有变化,就被淘汰

2012年,真维斯国内营收49.59亿港元,同比增长4.6%,但与巅峰相比,此时真维斯的服饰日薄西山。

2017年7月,旭日以2.2亿港元将真维斯持续亏损的澳洲、新西兰市场业务剥离,卖给杨氏兄弟,仿佛是真维斯私有化。

截至2019年,真维斯在中国20个省份 ,开了2000多家连锁店 ,但是裁员6000多人、关店1300多家 ,业绩下滑65%。

2020年1月,真维斯澳大利亚子公司宣布进入破产清算管理程序。

而杨氏兄弟说,这只不过是真维斯私有化,真维斯是他们的孩子,谁会卖掉自己的孩子?真维斯路在何方,还看未来。


(部分文字参考网络资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