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脊梁——长城

中华民族的脊梁——长城


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长城代表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作为一名骄傲的中国人,我们一定要去亲身感受一下它雄伟和壮丽的雄姿!

先睹为快

我国的万里长城,以它举世罕见的浩大工程、雄伟的气魄和悠久的历史著称于世,被列为世界奇迹,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世界各地的旅游者,都想前往攀登,一睹长城的雄姿。可是,你知道长城的修建历史和主要构成吗?下面就慢慢讲述:

毛主席的“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话,我们早已耳熟能详。而长城的修建,则应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随后,到了秦朝时,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他把前人遗留的长城连成了万里长城。

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原,建立了秦王朝,为了加强统治,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带着30万军队和很多的劳力将原来北方的燕、赵、秦长城连了起来,并加以扩充,历时9年修筑了一条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绵延万里的长城,这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道万里长城。其工程之浩繁,气势之雄伟,堪称世界奇迹。

此后,汉、明两代又曾大规模修筑。汉武帝为了抵御外强,修筑了一条近两万里的长城,汉长城是秦长城的一道前沿阵地和防线,它西起新疆,东到辽东,是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最长的朝代。

而明长城修建则达到了长城修建史上的顶峰,就其工程之大,技术之精来说,堪称独一无二。当年,朱元璋建立明王朝时,采纳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朝廷为了抵御元朝残余军事势力的进攻和女真族的侵扰,开始修筑长城。明朝大规模修筑长城达到了18次之多,到了明朝末年才基本完工,东起辽宁丹东鸭绿江边的虎山,西到甘肃嘉峪关的明长城全长6350千米。

在我国古代,除了这三次庞大的修筑长城的工程外,据统计,先后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都修建过长城。

接下来,再来了解一下长城构成。长城由关隘、城墙、城台和烽火台四部分组成。关隘一般都建在形势险要之处,居庸关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它是抵御外敌的屏障。长城的城墙都非常高大,它的城墙不是一般的土墙,而是整齐的条石和结实的青砖砌筑的。

有人计算,如果把明长城所用的砖、石和土方,筑成一道2米厚、4米高的围墙,可以绕地球一周。居庸关和八达岭附近的长城,城墙平均高7.8米,最高达14米,城墙的外侧一般都选建在陡峭的山崖上,以增加攻城的困难。城墙顶宽达5.8米,可容得下五马并骑;城台是每隔300至500米的一组高出墙顶的方形建筑,是巡逻放哨的地方。烽火台专门传递军情。比如:举一烟、鸣一炮表示来敌100人左右;举二烟、鸣二炮,来敌500人左右;1000人以上举三烟、鸣三炮……如此传递,千里之外的敌情可以在几个小时之内就能够让朝廷知道。

修建长城的地域一般比较险峻,所以,先不用忙着去讨论如何去烧制这些砖石,就是单单把它们通过崎岖的山间小路送达修建工地,已经是一项十分庞大的工程。这样庞大的工程就是放在现在也称得上大工程、大手笔了。在古代交通运输工具极其落后的情况下,劳动人民修建如此巨大的工程,实在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如今,长城在经过几次修整之后,基本恢复了以往的面貌,在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是当今世界上最长的防御性城墙,它遍布我国16个省区,全长达到了10.8万里。

长城是中华民族攀登的缩影,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如今,当我们再次登上昔日长城的遗址,置身于群山峻岭的景色中,不仅深深地为中华儿女的聪明智慧所折服,为他们的伟大气魄和坚毅精神所感动。

我们今天见到的是明长城,虽然它早已失去了它原本的军事价值,可是,它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广大中外游客,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我们看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长城作为全世界重要的文化遗产和中华人民的骄傲,焕发出新的生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