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留下的烙印如此之深,我們該怎樣與原生家庭和解?

在讀小說《無聲告白》時,我曾經思考:什麼樣的家庭能將十六歲的花季少女逼向絕路?讀到故事的結尾,我看到了很多家庭的縮影,作為父母最愛的孩子,莉迪亞揹負著父母不曾實現的夢想,來自原生家庭的難以承受之重,最終將這個花季少女逼向絕路。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原生家庭到底對我們有什麼樣的影響,我們又能如何擺脫原生家庭加之於我們的深刻烙印呢?最近在讀的《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對理解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非常有啟發。

原生家庭留下的烙印如此之深,我們該怎樣與原生家庭和解?

這本書的作者奧利弗·詹姆斯,是英國著名的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作家、記者、電視紀錄片製作人和主持人,被英國《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奧利弗長期致力於原生家庭的研究,先後出版了《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的一生的》《青少年的暴力傾向:在這個只有贏家和輸家的現代文化背景下》等書籍。

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中,作者調研了大量文獻,研究了查爾斯王子、邁克爾·傑克遜、伍迪·艾倫、小布什等名人的成長軌跡,總結了我們人生前6年的成長經歷,深刻影響成年後的生活,這段時期留下的心理烙印,足以改變一個人的人生軌跡。

書中有三處地方對我感觸很深,對於理解原生家庭的影響非常有幫助,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出生次序影響我們的家庭角色和性格

原生家庭留下的烙印如此之深,我們該怎樣與原生家庭和解?

我們出生時在家庭中所處的排行會影響在家庭中的角色,父母對我們出生排行的不同反饋,又決定了我們在家庭中的位置,進而影響我們的性格差異。

例如作為家裡的老大,通常被父母寄予厚望,希望老大在家庭責任和學習成績等方面作為其他弟弟妹妹的榜樣,所以父母對老大的要求比較嚴格。隨著弟弟妹妹的出生,父母對老大的關愛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更高的要求和更嚴格的約束。這樣的角色轉變對年幼的老大來說無疑是一種打擊,父母關愛的轉移甚至會影響孩子的性格發育,使老大變得敏感而不自信。

查爾斯王子羞怯、壓抑、缺乏自信的性格與他童年的教養方式有很大關係。查爾斯王子年幼時,他的母親伊麗莎白二世加冕不久忙於政事,無暇關注這位長子。而他的父親菲利普親王則經常貶低這位年幼的兒子,經常把他作為家庭聚會的嘲笑對象。

通過研究原生家庭,瞭解查爾斯王子童年的“孤獨和心碎”,就不難理解他後來婚姻生活的一次次選擇。他聽從父母的安排選擇了美麗大方的貴族小姐戴安娜,卻和初戀情人卡米拉保持婚外情關係,他渴望從卡米拉那裡獲得內心需求,又不曾直面和兩個女人的不同感情,只是默默維持三個人的複雜關係。

相比查爾斯王子的壓抑,安妮公主是馬術愛好者,安德魯王子很像父親,愛德華王子則打破王室傳統從事戲劇和電視傳媒工作,他們沒有王室的枷鎖和責任,可以隨性選擇自己的人生,或許更幸福。

原生家庭裡父母對出生次序的反應,以及為了博得父母眼球採取的策略,都在無形中影響著我們的性格。希望終將做父母的我們,能注意到自己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儘量減少孩子為了找到生態位受到的心理影響。

二、童年早期經歷影響我們的依戀模式

原生家庭留下的烙印如此之深,我們該怎樣與原生家庭和解?

英國醫生和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比爾(John Bowlby)提出人際關係中存在4種依戀模式,分別是:迴避型、纏人型、混亂型和安全型,前3種模式又稱為不安全型依戀模式。

迴避型依戀模式

迴避型依戀者不願育人有密切交往,既不依賴別人,也不被別人依賴。相比於戀愛結婚生子,他們認為只有工作中取得成功,才會有幸福,所以他們投入大量時間在工作中,基本沒有社交生活,也很少休假。

研究追蹤發現,迴避型依戀者的母親通常是控制性和侵擾性的,她們會肆意打算嬰兒的注意力,將其定向到她自己想要的方向,或者在嬰兒有睡意時,叫醒嬰兒迫使嬰兒注意。這樣強勢的母親,導致迴避型依戀者經常預期自己會被人拒絕,所以會搶先一步拒絕別人,從而保持和其他人交往的距離。

纏人型依戀模式

纏人型依戀者總會向前一步對別人真心實意,希望和別人在情感上親密無間,然而這種情感需求並不一定得到對方的有效反饋。他們會纏著伴侶,渴望搬去和他們同住。一段感情結束時,他們會很受傷,無法接受分手的結局。在工作上,纏人型依戀者喜歡和別人合作,總是擔心自己表現不佳受到批評,他們很情緒化,容易分心和鬆懈,工作能力遠不如其他依戀者。

迴避型依戀模式主要由父母撫育方式的不一致和不可靠造成的,他們的母親雖然回應嬰兒的反應,卻不會回答孩子的說話,也沒有溫情或關愛的話語,讓孩子感到不舒服和輕度不安。

混亂型依戀模式

混亂型依戀者更像是以上兩種依戀模式的混合體,他們與人交往的模式是變幻莫測、令人費解,一方面渴望情感上的親密關係,另一方面又很難信任或依賴他人。

混亂型依戀模式的成因非常明確,主要是遭受了嚴重的虐待或忽視,非常容易焦慮矛盾,不知道自己是誰,以及身在何處。

安全型依戀模式

具有安全型依戀模式的人,相信自己會被人愛,在人際關係中擁有安全感,和身邊人相處愉快,既不會擔心獨處,也不會擔心不被別人接納。

根據研究發現,我們童年早期的經歷,尤其是0.5~3歲發育敏感期的經歷,對我們的依戀模式影響非常大。

比如這個階段我們的媽媽由於外出工作,把我們託付在日託所,如果日託所不能提供足夠的替代照顧會讓孩子感到不安,以後變得難管教。或者在日託所呆的時間過長,媽媽很少與孩子共處,導致對孩子的需求不敏感,也會導致很難與孩子建立情感紐帶。這些都會使孩子變得敏感而缺乏安全感,進而影響安全依戀模式的形成,。

三、通過內省方式審視和改變原生家庭的影響

原生家庭留下的烙印如此之深,我們該怎樣與原生家庭和解?

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如此之大,我們有機會擺脫0~6歲成長過程中留下的心裡陰影,擺脫不正常家庭對我們的影響嗎?

作者奧利弗·詹姆斯在書中給出了肯定的答案,通過內省的方式審視自我認知,可以幫我們成為自己劇本的作者。作者在書中主要提及了3種內省方式,通過不同層面幫我們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

與親近的人討論自己

敞開心扉,向身邊的親人或朋友講述小時候受到了什麼樣的家庭撫育?自己處在什麼樣的生活狀態中?

在自我暴露過程中,你會感受到自己的不幸和不快樂有一種自毀模式,並意識到選擇的存在。這時候你會發現事情不必然是這樣的,如果採取某些行動,生活就會發生預期的改變。

在這個過程中不要消極和強迫,也不要一味責怪父母養育缺位,理性地審視原生家庭對你的影響,誠實地面對父母的愛與傷害。

通過心理治療激發內省

為了尋求客觀的幫助,激發內省的力量,我們還可以藉助心理治療方式,通過精神分析或認知分析療法等方式,向治療師講述小時候的撫育經歷,經過治療師的幫助幫你找到根源。

心理治療的最大問題是你要找到靠譜、專業的治療師,正好能解決你的心理問題。

用藝術活動表達自己

我們還可以通過閱讀小說、聽歌劇、看電影、寫作甚至遊戲的方式激發我們的內省能力,通過藝術活動獲得安慰。這些藝術內容通過了解別人的經歷幫我們追溯的童年經歷和現在生活對我們的影響,使我們以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分析自己。

我是尾巴

原生家庭的影響貫穿於我們的成長軌跡,深深地影響我們的人生劇本,除非外界環境和刺激使其改變,我們要做的是剖析自己的是非觀、關係模式和自我界限,努力尋找與原生家庭和解的方式,重塑原生家庭對童年早期心理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