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一曲詞牌難道盡的太平盛治

《清平樂》在一陣糾結的感受中收官了,這部複雜而精緻的宋宮大劇到底為什麼這麼牽動人心?早在一年前,正午陽光的《清平樂》今年要播出的消息放出後,不少觀眾就開始對這部宋宮劇充滿期待,一方面是正午陽光一貫的業界良心,另一方面是《知否知否》獲得成功後,人們對正午拍出一部更好更正的宋代大劇充滿期待。

《清平樂》:一曲詞牌難道盡的太平盛治


但意想不到的是,這卻成了近年來正午出品劇集中,受到爭議最大的一部,甚至叫好程度不如同期播出但投資製作都遠不如《清平樂》的網劇《我是餘歡水》。那麼評價兩極分化的《清平樂》到底是不是一部真正的好劇?《清平樂》的複雜和糾結到底從何而來?這部劇給我們留下了什麼呢?

《清平樂》:一曲詞牌難道盡的太平盛治


01. 長煙落日孤城閉


看過《清平樂》的人大概都知道,清平樂改編自小說《孤城閉》,但對原著情節的改變幾乎到了重塑的程度。原本的故事是圍繞徽柔和懷吉的愛情為主線,而《清平樂》則是將主角從懷吉轉移到了原著男二宋仁宗,這樣一個主角的轉換,實際上是將故事的主題從一段兒女情長轉到了那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仁宗盛治"。

《清平樂》:一曲詞牌難道盡的太平盛治


從這個角度來看,《孤城閉》要講的是一段發生在一千年前北宋宮廷的曲折的愛情故事,而《清平樂》則是要以仁宗為視角,勾勒出中國歷史上最為繁榮的北宋圖景。這樣的轉化,是正午陽光的野心勃勃,也是觀眾期待的宋時光景在屏幕上的呈現。

《清平樂》將故事主線從懷吉徽柔轉移到宋仁宗的時候,就註定了這部劇的複雜性。這個複雜性我們後面再談,我們先看看《清平樂》到底想給我們塑造了怎樣的一部劇。

這要從宋仁宗的時代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說起。每次提及宋朝,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會想起陳寅恪先生的那句著名評價"吾中華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清平樂》:一曲詞牌難道盡的太平盛治


這句看起來極盡溢美之詞的評價,卻事實上是極其客觀的,造極一詞,就涵蓋了天水一朝的歷史地位。那麼這個有著三百多年曆史的宋代,稱得上造極的時代是什麼時候呢,就是仁宗為帝的四十二年。

擺在正午陽光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個在中國璀璨的古代文明中,那個造極的時代,如何把它還原成一個能夠被觀眾看清看懂且好看的電視劇,是一道並不好完成的題目。從這個角度來講,《清平樂》真的可以達到八十五分,雖然不夠完美優秀,但真的已經很好了。

到底好在哪裡呢?開播後不久有一天,我就看到不少喜愛漢服的網友說,《清平樂》裡面的衣服都是從古畫裡扒下來的。

《清平樂》:一曲詞牌難道盡的太平盛治


《清平樂》:一曲詞牌難道盡的太平盛治


《清平樂》:一曲詞牌難道盡的太平盛治


再仔細看看劇情,裡面無論是官家還是大臣、舉子,脖頸上潔白的衣領,都跟《聽琴圖》裡宋徽宗衣領的那兩筆穿越千年的白一模一樣。劇中仁宗與曹皇后對飲時總會出現的汝瓷蓮花式溫碗,則與臺北故宮那件傳世珍寶如出一轍。

這些細節從某種程度上,構建起了《清平樂》作為一部精緻的歷史正劇,應該有的美感。這部戲裡,看不到浮誇的龍袍,看不到穿戴閃亮的珠寶,宋時崇尚自然與簡約的審美,在這個劇中都被完美展現出來,讓我們感受到了一種超越歷史時空的美感。

《清平樂》:一曲詞牌難道盡的太平盛治


除此之外,宋人生活中的四大閒事——鬥茶、插畫、聞香、掛畫,在《清平樂》中,都不斷出現,於無聲處勾畫著宋人精緻的生活方式。

而更值得稱道的是,《清平樂》中對那個文人時代中,璨若星河的名臣群像的描繪。我們過去對這些人的認知,多存於中小學背誦課文的記憶,但當他們以人的姿態出現在電視畫面中,晏殊、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包拯都變成了有血有人的人,哪怕晏殊長的像秀才,包拯頭上沒月牙。

仁宗一朝,中國經歷了諸多大事,坊市制度的打破、民間出版的繁榮、通宵達旦的夜市,以及終於能吃上炒菜的中國人,這所有的一切《清平樂》都展現在了觀眾面前。這是一個唐宋八大家出了六個的時代,這是一箇中國在文化、政治、經濟、科技、藝術全方面領先全球的時代。

只要對中國文化史略有了解的人,看到這一個個精緻的鏡頭呈現在面前時,都會變得感動起來。

《清平樂》:一曲詞牌難道盡的太平盛治


如果《清平樂》僅僅只到這裡,僅僅是仁宗為主,以盛世太平和文臣天團為主的精緻歷史劇,那麼它是近乎完美的,但可惜就在於《清平樂》一點都不單純。

02. 時光只解催人老


晏殊在一闕《採桑子》裡說"時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清平樂》如果只是扮演四十年的時光,不信多情會不會更好呢?但是好看的電視劇中怎能少了愛恨纏綿,更何況那麼多觀眾都在巴巴的等著看多情。這就導致《清平樂》評價的兩極分化,以及觀看體驗的複雜,實際上就是它作為一部電視劇在創作過程中,出現的邏輯層面的先天不足。

《清平樂》:一曲詞牌難道盡的太平盛治


《清平樂》自小說《孤城閉》改編而來,在主線設計上,將仁宗與曹皇后的愛情作為感情主線,懷吉和徽柔作為副線。仁宗與曹皇后的感情,加上仁宗以父親的身份參與的懷吉徽柔線,加上貫穿全劇的前朝線,共同構成了《清平樂》以多元角度展示宋仁宗的為帝一生的劇情體系,這個體系看一眼就知道要做到面面俱到有多難。

首先,需要把前朝的背誦默寫天團安排妥當。從晏殊、范仲淹、韓琦、富弼,到歐陽修、文彥博、司馬光、包拯,再到蘇軾、蘇轍,這些都是歷史一線的巨星,還有那些帶有反面形象的呂夷簡、夏竦、王拱辰等,也都是史書上的名臣。這麼多人,怎麼去一一描寫,這就需要建立起他們與仁宗一朝所有重大歷史事件的直接關聯。

《清平樂》:一曲詞牌難道盡的太平盛治


一部電視劇,縱然70集做到筆墨均沾還能突出人物性格,是非常困難的。《清平樂》用一種特殊的敘事方式做到了:所有的情節都通過鏡頭語言和人物對話推進。宋夏戰爭、慶曆新政等等重大事件,都是在朝堂上君臣間的一言一行表現的。

《清平樂》:一曲詞牌難道盡的太平盛治


這樣做有兩個好處,第一始終以仁宗為中心建構劇情,第二所有的事件都以近乎史實的方式展現,更有利於塑造名臣的個體人物形象。最終我們得到的結果就是,一群形象鮮明,個性飽滿的大臣,以及站在他們身後近乎於背景板卻存在感極強的仁宗。

然後,就是帝后一線,這條線是整個《清平樂》劇情裡,最被詬病和使人觀感糾結的地方。起初,曹丹姝以一個女扮男裝、內心獨立的少女形象被樹立起來,所有人都等著劇組發一波帝后的糖,哪怕吃狗糧也是幸福的。但是編劇絲毫沒有考慮到相當一部分觀眾觀看劇情的心理需求。

在曹丹姝成為皇后之後,各帝后間種種彆扭的交流讓人看了內心難免憋屈,再加上後宮中扮演反派設置的張貴妃,以一己之力不停作死,卻始終得到仁宗寵愛,讓人看了內心愈發不爽。這種彆扭的感覺在過去的古裝宮鬥劇裡不曾有過,加之前朝戲份採用表面平靜暗流湧動的方式敘述,使關注感情戲的觀眾越看越不舒服,這就是這部劇高開低走的一個重要原因。

《清平樂》:一曲詞牌難道盡的太平盛治


導致這種問題出現的原因,是《清平樂》的尊重歷史的態度和改編自《孤城閉》的遺留問題之間的矛盾。當一部電視劇高度尊重史實的時候,歷史提供給電視劇創作的依據是事件的記載,而影視作品需要做的核心任務是對劇中人物進行豐滿的塑造。

當曹丹姝這個角色有了一個來自《孤城閉》原著小說的情感和性格設定,而這個人格設定卻要以歷史中對曹皇后賢德記載去實現的時候,就存在了觀眾不理解她這樣一個鮮衣怒馬的女子,為何要委屈自己做一個完美的皇后。

《清平樂》:一曲詞牌難道盡的太平盛治


其實這就是角色和生活的矛盾,只不過曹丹姝的角色和家人,不僅僅是一個家一份工作,更是一份國家繁榮,百姓平寧。

最後來說梁懷吉和趙徽柔的感情線,歷史上的他們是一個淒涼的結局,《清平樂》有意迴避了這個結局,選擇了一種含蓄的表達。但這段感情自小而成,面對巨大的壓力,幾經波折,最後也不算是善終,是整部劇帶有典型悲劇色彩的組成部分。

《清平樂》:一曲詞牌難道盡的太平盛治


一段公主和宦官的感情故事似乎註定就不會有好的結局,但是這部劇中,我們沒有看到仁宗和曹皇后對這段感情不理解,更多的是無奈。從各條線來說,這條感情線可謂草蛇灰線一般,從懷吉進宮,公主學畫就開始鋪墊,一鋪墊就是幾十集,這讓觀眾感覺其情真意切無比真實。但看這條感情線,將人物和歷史結合在一起,對歷史記載稍作改變,人物就立刻豐滿了。這條線實際上是整部劇完成度最好的一條線。

《清平樂》:一曲詞牌難道盡的太平盛治


這三條線構成的劇情體系,在實現的過程中,單獨拉開來看,前朝盛世文臣的線最值得探討,藝術風格明顯,社會價值巨大,但觀看門檻也偏高。

懷吉徽柔的這條主線,情節推進人物塑造,在有限的筆墨裡都達到了極佳的效果。

帝后感情為主的後宮一線,則存在人物性格、行為之間的各種糾結,為觀眾難以接受。

《清平樂》:一曲詞牌難道盡的太平盛治


三條線疊加在一起,使劇情在漫長的七十集中顯得複雜散漫。劇情前半部用側面描寫刻畫仁宗一朝的諸多矛盾,喪失了一定的戲劇衝突,使看慣了激烈鬥爭的觀眾體會不到臺詞背後的暗流湧動,帝后一線又由於曹丹姝人物形象的分裂導致槽點滿滿,懷吉徽柔一線則在前五十集都不夠明晰。這種多線間存在的割裂感,使原本複雜的劇情體系,變得失去了一部分可看性。

03. 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


說了這麼多,如此複雜又精緻的《清平樂》到底是不是一部好劇呢,答案是肯定的,不僅僅是好劇,還是一部難得的好劇。電視劇應該在多大程度上滿足觀眾的心理需求,這是個一直以來值得思考的問題。

《清平樂》的譭譽參半,恰恰是又一次把這個問題擺了出來。長久以來,我們看慣了諸如《甄嬛傳》、《延禧攻略》一類的爽劇,也不乏《大明王朝》一般的歷史正劇,這些成功的古裝劇都做到了把故事講好。

一個擁有好故事的劇,在很大程度上就滿足了觀眾的觀看心理,如果再配合主演不錯的演技輸出和不敷衍的服道化,基本就是一部成功的古裝劇了,《慶餘年》是如此,《知否知否》也是如此。那麼《清平樂》呢?它有沒有把故事講好?它用自己的方式講好了一段不像故事的故事。

從劇情層面來說,《清平樂》在最後的幾集終於將所有的主線收歸一處,懷吉的身世成了首尾呼應的點睛之處,當懷吉再一次成為元亨的時候,官家的仁讓他終於可以以一種任性的方式豁然了司馬光的執念。

《清平樂》:一曲詞牌難道盡的太平盛治


前朝與後宮,在故事的開始,就註定了聯繫在一起,實現這個聯繫的是年幼入宮的懷吉,決定這個聯繫的是仁宗無愧於天下的仁心。儒家經學將為人君的終極要求,定義為"止於仁",宋仁宗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最接近或者唯一達到這一終極要求的皇帝

《清平樂》:一曲詞牌難道盡的太平盛治


塑造好這個在歷代文人筆下近乎歷史第一而在觀眾心裡並沒有存在感的皇帝,《清平樂》抓住了兩點,其一是歷史上對宋仁宗最為著名的評價"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也",其二則是最中肯的評價:宋仁宗什麼都不會,只會當皇帝。

《清平樂》:一曲詞牌難道盡的太平盛治


這兩點為《清平樂》都做到了。如果最終目的是塑造一個以"仁"為核心人格的趙禎,從這一點來說,《清平樂》近乎完美的實現了藝術創作層面的目的。

所以,《清平樂》不是一部真正為了講好故事並使觀眾獲得心理滿足的劇,而是一部有自己藝術目標,並積極實現的劇。這是兩個不同的判斷標準,以市場化的電視劇製作而言,並無孰高孰低。

在歷史劇的範疇裡,前者拍出來的好劇是一部好看的古裝劇,後者拍出的好劇則更多的是一部優質的歷史文化劇。何為文化?在《清平樂》裡,我們看到的是宋人精緻的生活圖景,是宋代風雅的時代內涵,是中國文化史上最為絢爛多彩的朝代。

《清平樂》:一曲詞牌難道盡的太平盛治


歷史劇是一個載體,當它融入更為豐滿的文化內涵的時候,它就不僅僅是一部歷史劇,而是一部文化劇了。

  • 看到慶曆三年滕子京被貶時范仲淹的據理力爭,可曾想起"越明年"的《岳陽樓記》?看到蘇舜欽因一場宴席被罷官為民時,可曾想起至今仍留在蘇州的一座滄浪亭?
  • 看到韓琦與王拱辰的朝堂對峙,可曾想起他日王拱辰的孫女嫁了韓琦門下李格非,生了女兒取名叫李清照?
  • 看到劇中曹丹姝傳召趙宗實繼位,可曾想起多年後曹太后生命最後的時刻保下了烏臺詩案裡的蘇東坡?
  • 看到崔白終娶秋和,可曾想起珍藏在兩岸故宮他的傳世畫作?


《清平樂》:一曲詞牌難道盡的太平盛治


《清平樂》比起之前的歷史劇,不著筆墨於宮鬥,卻給我們營造了一個精緻美好的宋朝,它更應該被稱為一部歷史文化劇。

《清平樂》:一曲詞牌難道盡的太平盛治


也許很多人,看不到上文中的諸多"想起",但讓越來越多的人看到,正是我們需要的歷史劇應當承擔的。在《知否》、《清平樂》以前,電視劇對宋朝的描繪,還是《包青天》、《水滸傳》乃至《新白娘子傳奇》。比起傳統的歷史劇,也許我們更需要優秀的文化劇。從文化圖景的勾畫來看,《清平樂》是一幅工筆畫,畫好了那個"仁以長"的皇帝和那個可稱"盛治"的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