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事|人吃飯,是一種精神需要。

食事|人吃飯,是一種精神需要。

“要知道,人吃飯,不但是肚子的需要,而且是一種精神需要。” ——阿城《棋王》


人類為了攝取身體所需的營養,上樹摘果、下河打魚,逐漸學會上手用石頭製作工具(燧石和角巖被削尖或磨成薄片,用來做切東西的工具或武器)。隨後,學會鑽木取火,其目的不僅為了取暖,更是發現用火烤的食物更加美味,初現“燒烤”時代。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襄汾丁村遺址群中的過水洞遺址新發現30萬年前人類用火遺蹟。專家對現場動物化石、石製品、碳屑、紅燒土塊分析後,認為此處可能是古人野炊燒烤與分享食物的場所。


有火之後,保存火種和燒煮食物的需求變得極為重要。火種留存的地點開始固定,生火煮食的方式也日漸興起。為了方便地利用火進行烹飪,古人想出了各種辦法,比如挖坑置火、壘石放釜等,這些做法使得廚房的中心——"灶"得以初露雛形。

東北地區的新石器遺址發現有鯨魚、鯊魚骨骼和大型石網墜出土,可見5000年前遼東半島的先民已能深海撲魚。

江西萬年仙人洞新石器早期遺址和廣西柳州大龍潭鯉魚嘴新石器早期貝丘遺址中,都出土有螃蟹遺骸,可見我們祖先吃螃蟹也歷史悠久了。

愛秋來時那些:和露摘黃花,帶霜烹紫蟹,煮酒燒紅葉。 ——馬致遠


歡慶春節時,要吃年夜飯;燈火闌珊過十五,要吃元宵湯圓;紀念屈原,吃粽子;中秋佳節吃月餅;冬至節氣吃餃子;年末臘八,還有美味臘八粥。

當世間千千萬萬食材被挖掘成美味佳餚,人們吃菜吃米吃麵,在一定程度,吃的不僅僅是一種味道,更是一種記憶和情感。

食事|人吃飯,是一種精神需要。


食事|人吃飯,是一種精神需要。

酸辣土豆絲還是母親炒的好吃、紅燒排骨還是父親燒的味道正宗、爺爺包的粽子軟糯香甜,奶奶熬的八寶粥味道醇正……總有某一道菜某一種味道在你的記憶中紮根,聞到這種獨特的味道,記憶就會在大腦“投屏”出和這種味道有關的畫面。

(圖片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