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本书#如何面对工作中的996?

想起一个做建筑设计的同学,初来深圳时人生地不熟,多年没见的我们吃了一餐饭,第二次见面就是几年后他离开深圳的前一天。

他说在深圳那么多年几乎每天都在加班,很可惜。
我反倒觉得,虽然忙碌,有些职业是幸福的。因为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有的风土、人文、历史所留下的物证与审美,都会一一投射到我们的眼睛当中。化为无声的素材和灵感,给予我们不一样的感受和认知——这是很多人一生都未必能拥有的感受。还有那么庞大的系统那么多人在支撑你的工作,甚至还能为一座城市找回或创造一种新的文化 ,真的很棒。
喜欢的工作总是996,也无妨的。

热爱就是拿来消耗的,哪一天没有了,我们也会找到新的出口。也许是生活,也许是别的。而习得一生都能结合自己的领域,在所见所闻中获得滋养与启示,是难能的自洽,我喜欢这样的思考逻辑与工作习惯。今天分享的是几年前喜欢的一部作品,重读又了解到作者眼中的深意:
“城市最为强韧的生命力与复杂多样的氛围,却不是出自统治者也不是规划者之手,而是来自居民本身亲手的培育。而且越是无法用理论性、合理性收编的部分,越能孕育出城市独有的文化。也就是说,源自人们日常生活长期培育出来的文化,正因为具有独一无二的个性,才会将人们吸引到城市来。”


“在思考群聚而居的意义与丰富性时,我脑中第一个浮现的是中国南部福建省的客家人所建造的集合住宅。在这种被称为“土楼”的建筑物中,大的地方可让50个家族、约300人群居在一起。”
“以勒·柯布西耶为代表的现代建筑家提出的计划概念中,企图描绘出既健康又充满理想的乌托邦建筑与城市。某方面来说,他们面对混沌的现实尽可能地提出解决办法,并且给社会留下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另一方面,他们的规划中有些地方过于刻板,把人们本应多样的生活硬是挤入单一的框架中。”
“我们应该向西欧广场学习的地方,并不在于他们的造型手法,而是对广场的需求以及充分利用广场的市民公共精神。能够带给城市群聚而居的丰富样貌的广场,首先必须要能确立个人的主体地位,再来需要身为共同体一员的公共意识。”
“比起只是玩设计风格的游戏,更应该去思考如何传承、发展过去人们所留下的遗产。古老的记忆与新的世界皆能生气勃勃地共存的空间,才能成为城市真正的财产。”


#每天一本书#如何面对工作中的99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