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流水鱖魚肥!胖鱖已烹,小酒已燙,等你來!

唐代詩人張志和在《漁歌子》裡寫下了“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的名句,每次讀到這兩句詩時,腦海中就會立刻浮現出了春暖花開、桃花紛飛溪水潺潺和歡快蹦躂的肥美鯽魚的生動場面,青山白鷺不甚在意,腦海中反覆唸叨的竟是“鱖魚肥呀鱖魚肥”,而且有點口水直流三千尺的感覺。鱖魚四季皆有,尤以三月最肥。清代李漁《閒情偶記》中說“食魚者首重在鮮,次則及肥,肥而且鮮,魚之能事畢矣。”長得“地包天”,身上有並不好看的斑點的鱖魚確實當得起李漁對魚兒的這般讚譽了。又是一看春來到,三月的鱖魚又肥又美又鮮,每到這個季節,就特別想尋一處有桃有溪的世外桃源,烹一條胖鱖,再來點小酒,該是多麼愜意。


桃花流水鱖魚肥!胖鱖已烹,小酒已燙,等你來!

“地包天”的鱖魚不僅醜,而且還是魚中的“肌肉男”,如果拿同樣大小的鱖魚和鯉魚拿來稱的話,一般鱖魚要重一些。它肉質緊實,熱量又不高又富有營養,對喜歡美味又怕長胖的姑娘們來說再好不過了。

很多愛魚的食者認為,對一條魚最好的尊重和禮讚是用清蒸的方法。張志和詩中“桃花流水鱖魚肥”的西塞山,在浙江湖州地區,在這裡清蒸鱖魚是最傳統的做法。一斤左右的鱖魚只配以精鹽、黃酒、蔥段、薑片。醃漬一會在魚身兩側劃十字形刀花,平放在盤內,上面放蔥段、薑片、精鹽、黃酒和食油,上籠用大火蒸十分鐘左右,見魚眼球突出取出即成。魚肉嫩鮮,清醇味美。如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姑娘一般,清新怡人。


桃花流水鱖魚肥!胖鱖已烹,小酒已燙,等你來!


鱖魚還可以做成松鼠桂魚、八寶桂魚、檸汁辣味烤桂魚、葫蘆瓜桂魚粉絲湯。這裡親們要問了,為什麼全是桂魚而不是鱖魚呢?其實,鱖魚就是桂魚,因為這個字比較複雜難寫,又很容易讀錯,所以就寫成桂魚啦。湖北地區有的地方也叫它桂花魚,因為它肚子裡有一塊象桂花一樣的鱖魚花,其實就是它的幽門盲囊,它一簇簇的象盛開的桂花一樣,有的人很喜歡這個部位,覺得它是鱖魚身上最好吃的地方。

袁枚在《隨園食單》中言:“季魚少骨,炒片最佳。炒者以片薄為貴。用秋油細鬱後,用芡粉、蛋清摟之,入油鍋炒,加作料炒之。油用素油。”松鼠桂魚酸甜可口,有色有香,有味有形,和其它的菜不一樣的是它還有“聲”。剛炸好的長得猶如“松鼠”的鱖魚一上桌,再澆上滾燙的滷汁,吱吱的“叫”聲和酸甜的香味瞬間讓人食指大動。


桃花流水鱖魚肥!胖鱖已烹,小酒已燙,等你來!

松鼠桂魚的揚名聽說還與乾隆皇帝下江南有關。據說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時候來到了蘇州的松鶴樓飯館,非常喜歡這道菜。店主高興異常,從此便打出了“乾隆首創,蘇菜獨步”的牌子。我自己還很喜歡挑這道菜時的感覺,拿筷子在“松鼠”身上揪下來一小塊,放到嘴裡,酥酥軟軟又酸酸甜甜,象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姑娘,在你心情煩悶時嬌俏的笑著,讓你感覺生活其實很美好。

我自己也挺喜歡臭鱖魚這道菜。以前就聽說過這道徽州名菜。有一次去合肥一家叫“瀘洲太太”的徽州菜館,想點一些特色菜來吃,菜單上首當其衝的就有這道菜,醬黃的顏色,再看到它的名字,還沒吃到彷彿就已經聞到了那股臭氣,很是猶豫,但既要品嚐一下當地特色,最終還是點了。端到桌上時也不敢下筷子,那股發臭的味道讓人感覺魚是不是是變質發膩了,挑了一點放到嘴裡,結果卻是異常的鮮美。這真是人不可貌相,魚不可鼻嘗,自此對它的印象大大改觀。適度的臭有時能成為美味,就如同有些美女身上濃烈的香水薰得人不得不掩鼻一樣,香和臭原來只有一線之隔。那個夏天的晚上,吃飽了臭鱖魚,聽著許嵩的《瀘州月》,盛夏的夜晚合肥的街頭並不悶熱反而涼風習習,原並對這個城市無感,卻因為臭鱖魚對它有了絲絲好感。《太平廣記》中詳細記載著臭魚的做法。臭鱖魚的做法差不多,把新鮮鱖魚用淡鹽水醃漬在室溫25℃左右的環境中,用木桶醃製最好,肚皮朝上擺放,用山間青石頭或河卵石壓住,時經六七天後,魚體便發出似臭非臭氣味。然後入油鍋略煎,配以豬肉片、筍片,小火紅燒至湯汁濃縮而成。


桃花流水鱖魚肥!胖鱖已烹,小酒已燙,等你來!

為什麼好好的新鮮魚兒要弄臭來吃呢?很多醃製的食物最初都是源於為了更方便地保存。相傳在200多年前,安徽的魚販每年入冬時將鱖魚用木桶裝運至較遠的地區出售,中途中為防止鮮魚變質,採用一層魚灑一層淡鹽水的辦法,經常上下翻動。如此七八天抵達屯溪等地時,魚鰓仍是紅色,鱗不脫,質未變,只是表皮散發出一種似臭非臭的特殊氣味,但是洗淨後經熱油稍煎,細火烹調後,非但無臭味,反而鮮香無比。

“朝來酒興不可耐,買得釣船雙鱖魚”。人生得意須盡歡,鱖魚肥美人更歡。青山、白鷺、桃花、清溪與鱖魚,人生得如此,便“斜風細雨不須歸”了!

清香撲鼻的清蒸鱖魚、“臭名昭著”的安徽臭鱖魚、酸甜可口的松鼠鱖魚,鱖魚做法千萬種,如同人世間有百媚千紅,請問你獨愛哪一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