狽論南唐(十四)柴榮三次攻打南唐取得巨大戰果,為何不趁機滅國

清朝有本關於南唐的古典小說叫做《趙太祖三下南唐》,講得是宋太祖趙匡胤攻打南唐,並將其滅國的故事。這部書是趙匡胤系列小說《飛龍全傳》的後續,很多段落都被改編成戲劇和評書,在民間流傳很廣。實際上趙匡胤並沒有親自帶兵南下攻打南唐,而是派了大將曹彬率領大軍南下滅南唐。三下南唐的原型人物是後周世宗柴榮,也是小說中趙匡胤的結拜大哥。小說作者把柴榮的故事張冠李戴的放到趙匡胤身上,然後又囫圇吞棗的融入大量神話元素,使小說文學性變得很低。這也說明清朝小說家文化素質不高,和歷史知識匱乏。

狽論南唐(十四)柴榮三次攻打南唐取得巨大戰果,為何不趁機滅國

三下南唐的戰爭發生在後周世宗柴榮執政時期,當時南唐的皇帝是李煜的父親李璟。這場戰爭持續了三年,沉重的打擊了南唐的國力,奪取了淮南十四個州的大片土地,也成為南唐由盛到衰的轉折點。趙匡胤當時是後周禁軍的殿前司都虞侯,他隨同柴榮參加的這場戰爭,並以戰功晉升為殿前司都指揮使。

趙匡胤在這場戰中中表現得非常出色,先後斬殺南唐兵馬都監何延錫等人,生擒南唐奉化軍節度使皇甫暉、常州團練使姚鳳,擊敗其統領的十餘萬軍隊。後來他又憑藉擊敗南唐齊王李景達一萬多軍隊的戰功,被柴榮晉升為殿前司都指揮使,正式成為後周禁軍的首腦。

狽論南唐(十四)柴榮三次攻打南唐取得巨大戰果,為何不趁機滅國

這場戰爭讓趙匡胤的軍事才能得到最大的發揮,讓他在後周禁軍中聲名鵲起。包括他後來奉命領兵攻打壽州、濠州、泗州、楚州等地,擊敗南唐保義軍節度使陳承昭的戰功,讓他聲震整個淮南,使得南唐軍隊上下頗為恐懼。甚至於南唐中宗李璟都派人賄賂趙匡胤,饋贈三千兩白金,離間他與柴榮的關係。

跟隨柴榮三下南唐是趙匡胤軍事生涯中最為輝煌的時刻,也為他後來奪取後周禁軍兵權,策劃陳橋驛兵變,奠定了基礎。清朝小說家們一方面吹捧趙匡胤,另一方面也貶低柴榮,所以把這次戰爭放到了趙匡胤的身上。實際上柴榮才是這場戰爭的策劃者和最高軍事統帥,而趙匡胤、高懷德、張永德等人只是執行者。

狽論南唐(十四)柴榮三次攻打南唐取得巨大戰果,為何不趁機滅國

讓很多熟悉歷史的人感到疑惑的是,這場戰爭後南唐的軍事力量幾乎全軍覆滅,柴榮完全可以順勢南下滅國。可柴榮卻放棄了這個有利的戰機,允許李璟派人求和,只讓其割讓了淮南和鄂州江北土地。在得到南唐的大片土地,李璟去帝號,降為"江南國主"後,柴榮便讓後周軍隊北返,停止了繼續攻打南唐的軍事行動。從這場戰爭的角度來看,這種操作給人虎頭蛇尾的感覺。後周在戰後獲得的土地,與戰爭的結果完全不匹配。因此很多人覺得柴榮選擇上出了問題,他不該放棄徹底消滅南唐的機會。

狽論南唐(十四)柴榮三次攻打南唐取得巨大戰果,為何不趁機滅國

可是我們從整個五代十國時代的國家形勢看,柴榮的選擇卻有一定的道理。趙匡胤統一華夏選擇的戰略路線是"先南後北,先易後難",所以他先消滅了南方的後蜀、南漢、南唐和吳越國,最後才把矛頭對準了北方的北漢和遼國。而柴榮卻沒有以此為戰略路線,而是把矛頭死死的對準北方。在柴榮心裡,契丹才是後周最大的敵人,而南方除了南唐比較強大外,其它的國家都較容易解決。雖然在高平之戰後,南唐、後蜀、北漢和遼國結成聯盟圍攻後周,但柴榮始終把遼國作為後周的第一大敵,而南唐只能排在第二位。

狽論南唐(十四)柴榮三次攻打南唐取得巨大戰果,為何不趁機滅國

因此在戰略佈置上,柴榮派向訓和王景攻打後蜀,御駕親征南唐,都是為了給北伐契丹遼國做準備。他通過這兩次戰爭,切斷了後蜀和南唐與遼國的聯繫,讓他們在軍事上難以互相支援,起到分化瓦解其聯盟的作用。這個聯盟一旦瓦解,後周便能抽出手來集中優勢兵力北伐,徹底解決遼國問題。

從後來的形勢演變上看,柴榮重視遼國並沒問題,而且體現出他精準的戰略目光。遼國成為北宋第一大禍患,而這個禍患幾乎貫穿了整個北宋時期。這不但因為遼國佔據了燕雲十六州,這裡有著地利、馬匹等戰略優勢,更重要的是契丹人年年南下打草谷的傳統,直接威脅著整個北方的安全形勢。

狽論南唐(十四)柴榮三次攻打南唐取得巨大戰果,為何不趁機滅國

從柴榮的角度看,只要解決了遼國問題,北漢問題將迎刃而解。北方沒有了威脅,後蜀、南唐等南方諸國早晚是後周的囊中之物。因此在南唐和後蜀被打得無力進犯時,北伐遼國的戰機便出現了。而且這個戰機對後周來講是極好的機會,因為遼穆宗執政興起的遼國內部叛亂頻發,對柴榮來說卻是百年難逢。

遼國和中國古代的其它王朝一樣,都是初期繁榮,然後越來越腐化墮落,最終走向滅亡。可遼穆宗時期卻是罕見的混亂時期,甚至出現了被滅國的徵兆。遼穆宗是遼太宗耶律德光長子,是遼國的第四位皇帝。這位皇帝性格殘忍暴虐,常年濫刑濫殺,酗酒荒政,引得遼國內部叛亂頻發。

狽論南唐(十四)柴榮三次攻打南唐取得巨大戰果,為何不趁機滅國

遼穆宗耶律璟並不是合法繼承的皇位,而是在平定火神澱之亂時趁機稱帝的。當時他的父親耶律德光在東京汴梁城兵敗北撤,路上病重逝世,契丹貴族們擁立了耶律德光的侄子耶律阮為帝,是為遼世宗。可遼世宗上臺後,卻被其它的契丹貴族反對,政局一直不穩。他受北漢皇帝劉崇的邀請帶領契丹軍隊南下攻打後周,卻在火神澱爆發了叛亂,遼世宗本人也在叛亂中被殺。耶律璟藉著帶兵平定火神澱之亂的機會掌握了政權,趁機登基成為皇帝,這便是遼穆宗。可遼穆宗上臺後仍舊受到部分契丹貴族的反對,叛亂仍舊不停的爆發。

狽論南唐(十四)柴榮三次攻打南唐取得巨大戰果,為何不趁機滅國

而遼穆宗本人性格暴虐,對於叛亂都是處以極刑,常常濫刑濫殺,使得叛亂永不停歇。再加上他酗酒成性,很多時候都因為喝得酩酊大醉無法處理政事,便讓遼國事務就這樣荒廢下去。如此一來遼國國力日衰,內部民不聊生,就連維持國家都很困難,更談不上南下攻打後周了。

柴榮暫時將後蜀和南唐打得毫無還手之力時,正是遼國處於如此混亂狀態之時。所以他放棄了繼續消滅南唐的策略,而是抓住戰機北伐遼國,意圖一舉奪回燕雲十六州。從後來北宋百餘年的形勢變化來看,此時的確是最好的奪回燕雲十六州的戰機,柴榮也幾乎完成了這個目標。

狽論南唐(十四)柴榮三次攻打南唐取得巨大戰果,為何不趁機滅國

這次北伐戰爭的前一半非常順利,後周軍隊用四十二天就奪取了燕雲十六州的重要的三關三州,共十七個縣。遼寧州刺史王洪、益津關守將終廷暉、瓦橋關守將姚內斌、遼莫州刺史劉楚信、瀛州刺史高彥暉先後投降歸順,遼易州刺史李在欽被義武節度使孫行友生擒,後周軍順利攻佔固安縣,兵鋒抵達幽州城下。可就在柴榮準備圍攻幽州,一舉收復失地之時,夜間突發疾病,不得不從雄州回軍南下。柴榮回到東京汴梁城後不久便去世了,然後又迎來了趙匡胤的陳橋驛兵變。趙匡胤上位後改變柴榮的戰略方向,把矛頭對準南方,遼國就這樣逃過一劫。

狽論南唐(十四)柴榮三次攻打南唐取得巨大戰果,為何不趁機滅國

從當時的情況看,柴榮的選擇無疑是最正確的。他趁著遼國內亂時北伐,契丹貴族忙著爭奪皇位無心南下,漢軍將領紛紛投降,這是最好的奪取燕雲十六州的機會。而南唐的軍隊早就被打殘,江淮的戰略要地已經落入後周手中。若無雄才大略的皇帝,翻盤的可能性不大。李璟和李煜都是不雄才大略的皇帝,李弘冀雖然有點本事,卻被父親猜忌,南唐要翻身難上加難。如果柴榮不病逝,後周奪取燕雲十六州後再南下,一統中華只是時間問題。可惜老天爺不給機會,讓北方漢民又吃了幾百年的苦,至明初徐達北伐,燕雲十六州才回歸華夏。

狽論南唐(十四)柴榮三次攻打南唐取得巨大戰果,為何不趁機滅國

從這個角度看,也可以說明趙匡胤的陳橋驛兵變是早有預謀,而非被屬下逼著當皇帝。柴榮去世後禁軍權力格局大變,很多關鍵位置上都安排了趙匡胤的"義社十兄弟"。他把柴榮的心腹李崇矩調離禁軍,以防範南唐軍隊為由,派到南唐去當使者。實際上當時南唐已經被柴榮打殘,李璟嚇得遷都南昌,哪有心思趁機北上?趙匡胤帶兵去陳橋驛,其原因是收到遼國軍隊南下的消息。實際上當時遼穆宗和契丹貴族鬥得熱火朝天,內部叛亂此起彼伏,漢軍將領紛紛南下投靠,哪有心思南侵?由此可見,離開東京汴梁前,趙匡胤已經做好了篡位的準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