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皇帝,如何才能看到社会的真相呢?

飞龙在天9783


订阅

说起皇帝,我们知道是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但是有时候真的是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对于皇帝来说是权力越大责任越大。既然你有全天下所有人都没有的权利,那么你也应该有所有人都没有的束缚。大多数皇帝从当皇帝的时候起几乎都是呆在皇宫里面的,或者说几乎都是待在京城的。他们不能外出的,因为按照规定是不允许的。外出的代价太大了。那么既然他们不能像一般人一样外出,那么他们都是怎么了解大臣们所说的事情是否是真相呢?

第一就是巡游。我们知道秦始皇在全国修建了好多驰道,然后在全国到处巡游。不过皇帝巡游和一般人不一样,他们不是去享受的。也是了解民间疾苦的,看一下百姓的具体生活。而且他们出游还是要不断的办公的,大多数一路走一路办公。还有就是巡游对地方有震慑的作用。如果当时有人想造反之类的,皇帝来了之后有很大的震慑作用。

第二就是有自己的巡查机构,然后呈报给自己。汉朝的时候有刺史。其实就是每年皇帝派人到各地看一下各地的状况,然后报告给自己。让自己在做其他决策的时候作为参考。封建社会的后期就比较多了,比如明朝有大量的特务机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这些人不仅仅是监察官员,还有天下所有的风吹草动。

第三就是大臣的上书。皇帝从大臣的上书中,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判断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然后再作出决定。

第四就是当皇帝之前的学习和了解。任何人都不是天生下来就是皇帝的。除了开国的皇帝大多数皇帝都是继承的。所以他们在没有做皇帝的时候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自由的。所以他们还是可以了解到更多的真相的。这些事情加上老师的教导也可以作为之后做决策的依据。

不过皇帝最重要的在做决策时候不是对错,而且做决策的结果。因为不管是哪一种都是有局限性的。尤其是别人的上书还有巡查,皇帝还是要自己来区分这些事情的真假。所以皇帝在做决定时一定要考虑不同决定的后果,最后能够达到一种平衡状态,也就是大臣之间的相对制约。大臣之间相互制约可以说国家就会稳定,这样才能长治久安。虽然有些小毛病,但是这些都是小事。即使一个朝中全部都是忠臣,如果他们不相互制约的话,最后也还是会出问题的。因为在古代制度不完善的状况下,如果没有制约,最后皇帝很容易被架空,甚至有生命危险


小夕影音剪辑


古代皇帝靠什么了解真象?

古代皇帝,权力至高无上,大多深居皇宫,很少外出。平时,了解朝内外国家大事,主要靠看凑折,听早朝各部门长官的汇报。在“盛世”年代,有些皇帝也采取了多种渠道去了解真实情况。

一些王公大臣,身居要职,有时为了个人的、家族的、利益集团的利益,不能准确的反映问题的真象。这就给皇帝“拍板”,提供不了全面完整的依据,很可能让皇帝造成误判。从而“失信于民”。大多数皇帝也是想“取信于民”,“光明正大”的处理朝内、外要事,而更好的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从史书载,皇帝了解真象的途径主要有一下几条:

(一)公开巡游。呜锣开道,带各有关大臣、大内高手、贴身保镖,到各地去公开视察,这一形式,难免有“走马观花”现象,但也给各地“拦骄喊怨”提供了便利,皇帝也可了解到当地真实情况,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同时也对各地一些“为非作呆”、“作奸犯科”的地方官员和恶霸一震慑。

(二)设立巡查机构。朝庭内设“东厂、西厂、锦衣卫”等机构。互不隶属,互相制衡。全面掌控朝庭官员上下动向,以及各地重大事情。同时皇帝还委任“刺史”这一职务,拿着皇帝圣诣,到各地明察暗访,把了解到的情况再向皇帝汇报。

(三)各地定期或不定期汇报制度。各地“县级”以上地方的官员,以及钦差大臣也有按时汇报各地情况的制度。如遇国内外特殊、突发等情况也可随时通过“驿站”快马加鞭,快速上报朝庭。

(四)微服私访。在“兵荒马乱”年代是不会的,因为皇帝的命太值钱了。这种情况是在“太平盛世”的条件下,皇帝有时想到各地“散散心”,了解地方“风土人情”和各地情况。哪时,各地方,反正也没有几个人认得皇帝是长的什么模样。哪象今天,一个县官他就得天天在电视露露其“光辉形象”,被当地人们都熟知。

(五)密凑制度。皇帝除了从从公开的地方汇报,例行的早朝上获得信息外,还实行“密报”制度,从而获得不公开的“秘密”信息。

在历史上,不论皇帝采取了多少途径了解真实民情,制定多少制度,但仍然有一些胆大妄为者,欺上瞒下,犯下欺君之罪的大有人在。


爬山涉水看凤景


盛世中的皇帝才有可能会去了解社会民情,时局动荡处于内忧外患的皇帝没有功夫去管老百姓。

一些皇帝基本上就不管百姓的死活,明朝除了朱元璋和朱棣。别的皇帝都是如此。元朝内心只有征服,就没有去治理天下。

开国皇帝都在当时社会摸爬滚打过,当时民情都有了解。康熙当时为了解民情微服出巡,后来实行了密折制度,通过密折了解社会民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