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了她們,法國新浪潮黯然無光

文_瘦影

謹以此文紀念最美最潮最酷最有魅力的銀幕女神安娜·卡里娜,她是新浪潮女孩的最佳代表,是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標誌性的女星,2019年12月14日安娜·卡里娜因癌症在巴黎辭世,感謝您塑造的那些經典!​


2020年第92屆奧斯卡頒獎禮,致敬安娜·卡里娜。讓我們再次回望一番那些新潮女孩們的銀幕形象吧。


少了她們,法國新浪潮黯然無光


自《四百擊》始,無數影迷陪伴著“安託萬”一同成長。不過,還有一批值得我們回望懷想的電影女演員,她們便是那些迷人的“新浪潮女孩”,在60年代那些充滿革新氣息的新浪潮作品中,她們的形象超凡脫俗,帶著自由與獨立之魂、感性與矛盾之魄,彰顯了那一代年輕人,尤其年輕女性的獨特魅力。

珍·茜寶Jean Seberg

代表作:《筋疲力盡》讓-呂克·戈達爾

少了她們,法國新浪潮黯然無光

作為第一個戈女郎,戈達爾第一部影片裡的繆斯女神,珍·茜寶在《筋疲力盡》的亮相就基本定位了新浪潮女孩們的首要標準:美麗又獨立


假小子髮型的珍·茜寶絲毫沒有在美貌上有所減分,相反,更添加了一層迷人的魅力。《筋疲力盡》裡出現過其他和米歇爾廝混的女孩,但同珍·茜寶相比,她們都變得黯淡無光,如同千萬普通的女孩一樣,甚至在戈達爾的鏡頭下顯得有點愚蠢。


片中,米歇爾曾問珍·茜寶扮演的帕特里夏:“為什麼要寫作?”帕特里夏說:“為了賺錢而不依賴別人。”帕特里夏的確夠獨立,無論在生活還是情感上,她並不把自身的期望寄予在一個男人身上。她身上有新浪潮女孩的最初跡象,和男人的關係是靠自己掌控的,她有選擇權,既能全身心投入,也能抽身而退。甚至可以說是那種遊移不定,將男性玩弄於鼓掌中的小妖精。


但是帕特里夏的弱點在於她的猶疑,她還遠沒有達到之後新浪潮女孩的那種果敢和無畏。她是介乎於社會和反社會,道德與不道德的夾縫中的。一方面,她被米歇爾的浪子形象所吸引,但另一方面她被社會道德所束縛。她的選擇也因此反覆多變,她向警探說明米歇爾的狀況,但她又加入了米歇爾的逃亡計劃,可最後她還是選擇了更容易的方式,不願冒險,不願冒險去愛也不願冒險和大眾抗衡。


帕特里夏應該說是僅擁有新浪潮女孩特徵的一個角色,但並沒有完全脫離世俗偏見的掌控。


《筋疲力盡》

少了她們,法國新浪潮黯然無光

少了她們,法國新浪潮黯然無光



安娜·卡里娜

代表作:《女人就是女人》《狂人皮埃羅》《法外之徒》《隨心所欲》讓-呂克·戈達爾

少了她們,法國新浪潮黯然無光


安娜·卡里娜作為戈達爾的御用演員,在銀幕前的形象是很容易讓人眼前一亮的。而安娜並不是只忠於某個單一的形象。大部分安娜的銀幕形象都是瀟灑恣意的,但是在《隨心所欲》裡她是悲傷的。她對生活的想象和生活給她的選擇大相徑庭,這裡就出現了很多哲學性的思考。《隨心所欲》裡的娜娜想要探尋生活的真諦,但當她越是靠近這個真諦,就越是懷疑生活的意義。


而在其他比如《狂人皮埃羅》裡的瑪麗安娜,她似乎沒什麼規則界定,她舉止怪誕,行為瘋狂,一無所懼,外在的狂野和內在蘊藏的不可知使得瑪麗安娜屬於讓人著迷但又永遠無法抓住的那種人


就如她在片中說的:“我並不神秘,我只是不喜歡談論自己。”在電影中我們知道瑪麗安娜欺騙了費迪南德,但我們似乎也恨不起她來。因為她一開始就是打破了所有的條條框框的,一個在規則之外又顯得神秘不可捉摸的人,如何讓人用條框去限制她去批評她。而她和費迪南德一路上的燒殺搶虐給我們感受更多的也還是對她們浪子般的逍遙的快樂。


《女人就是女人》裡的卡里娜扮演的角色要比《狂人皮埃羅》裡的形象收斂很多。《女人就是女人》裡的卡里娜扮演只是一個想要孩子的女人安吉拉。她仍舊迷人,但她的邪氣變成了一股靈氣。她們玩拼字遊戲,她更多的是可愛,搞怪和對男友的依戀


但無論是哪種形象,安娜·卡里娜都帶著跳躍的色彩,隨時都能引人注目。


《隨心所欲》

少了她們,法國新浪潮黯然無光

少了她們,法國新浪潮黯然無光


《狂人皮埃羅》

少了她們,法國新浪潮黯然無光

少了她們,法國新浪潮黯然無光


《女人就是女人》

少了她們,法國新浪潮黯然無光

少了她們,法國新浪潮黯然無光


《法外之徒》

少了她們,法國新浪潮黯然無光

少了她們,法國新浪潮黯然無光



讓娜·莫羅

代表作:《朱爾與吉姆》弗朗索瓦·特呂弗

少了她們,法國新浪潮黯然無光


一類人是以愛情為生的,如果可以這樣說,那麼讓娜·莫羅在《朱爾與吉姆》裡扮演的凱瑟琳就是這樣一個人。


她集美貌與智慧於一身,她以自我為中心,她對一切新奇都充滿好奇,她的人生裡不能缺少激情,她受不了被平淡的生活所綁架,沒什麼能成為她的枷鎖。她的自由太放任了,放任到以剝奪他人的幸福為代價。


然而這樣一個奔跑不休的自由的靈魂,卻又是如此令人著迷,這種著迷使之甘願為此犧牲,甚至完全喪失自己的原則。


凱瑟琳和朱爾與吉姆的初相遇,就讓兩個惺惺相惜的朋友同時愛上了她,她似乎存在一股自然的原力,強大的吸引力瞬間就能讓一個人為她俯首稱臣,她從始至終都是掌控者,在多個人之間遊刃有餘,不會對任何人和事負責,只聽憑自己的心意。


同大多數新浪潮女孩一樣,她脫離世俗常規,不受限制,不能以常理界定,她也屬於法外之徒。但她在她的不休的激情中所得來的快樂,放任和無畏是如此令人暢懷。她不會受阻於任何一段感情,不會令自己陷入情感的泥淖不可自拔,她又是星光,璀璨人的雙眼,又是罌粟,讓人痛苦卻又無法自拔


遊離在情感的田野之上,任意奔跑,隨心所去,然而又不會受到任何圍阻和限制,能拉一個人進入甜蜜的漩渦,又能推一個人跌入萬丈深淵,這就是凱瑟琳。她的目光狡黠,似乎能看透一切倫常卻又不屑於一切。


如果說之前提到的帕特里夏是介乎於道德和不道德之間,那凱瑟琳就在一個無主之地,她的隨性和痴狂,卻也造成了她最後的悲劇


《朱爾與吉姆》

少了她們,法國新浪潮黯然無光

少了她們,法國新浪潮黯然無光



除了三位最具代表性的“新浪潮女孩”外,還有特呂弗《偷吻》裡的德菲因·塞裡格(Delphine Seyrig)和克勞迪·賈德(Claude Jade)

少了她們,法國新浪潮黯然無光

特呂弗《安託萬與柯萊特》中的瑪麗-弗朗絲·皮西爾(Marie-France Pisier)

少了她們,法國新浪潮黯然無光


戈達爾《蔑視》中的性感女星碧姬·芭鐸(Brigitte Bardot)

少了她們,法國新浪潮黯然無光


戈達爾《男性,女性》中的香妲兒·戈雅(Chantal Goya)

少了她們,法國新浪潮黯然無光


雅克·裡維特《巴黎屬於我們》中的貝蒂·施奈德(Betty Schneider)和弗朗索瓦絲·佩武(Françoise Prévost)

少了她們,法國新浪潮黯然無光

少了她們,法國新浪潮黯然無光


結:

“新浪潮女孩”遠不止於此,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法國,“新浪潮女孩”銀幕之外收穫無數讚譽與掌聲,銀幕之上詮釋著彼時女性自由舒展、浪漫灑脫的氣息,就像外國學者評價特呂弗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她們“性感、獨立、聰明、傻痴、可愛、可惡、自私、毀滅性,還有十分……簡單說,難以抗拒,唉!


她們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共性,她們是如此迷人、如此優雅,如此耀眼,以至於即使今天看來仍是那麼時髦和先鋒,她們在任何時代都不過時,因為她們身上體現得是一個女人作為女人最本真的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