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抬棺”走紅網絡:關於奇葩葬禮,你還知道哪些?

“黑人抬棺”走紅網絡:關於奇葩葬禮,你還知道哪些?

黑哥一笑,生死難料;棺材一抬,人間白來。

伴隨著超燃電音響起,幾個身穿黑白西服的黑人,舞出動感的節拍,肩上的棺材,在整齊劃一的搖擺中一上一下。

“黑人抬棺”走紅網絡:關於奇葩葬禮,你還知道哪些?

相信很多小夥伴都看過“黑人抬棺”的視頻,沒看過的人是不是遭遇村裡剛剛通網的尷尬呢?

視頻火爆到什麼程度呢?黑人抬棺的原視頻在油管上的視頻播放量已經超過了千萬,B站單集播放量超過2600萬,3萬多條評論,一度衝上全站熱門搜索第一。

七位抬棺人成為許多人眼中當之無愧的“2020第一男團”,成為了新一代的死神代言人,被網友們親切地稱為“亡下七武海”。

“黑人抬棺”走紅網絡:關於奇葩葬禮,你還知道哪些?

視頻中的內容,源自BBC在2017年對非洲加納一種葬禮形式“抬棺舞”的報道。

在加納,當地的死亡文化很獨特。舉辦葬禮時,人們會僱傭專業的抬棺隊用這種歡快的形式送別親人。家屬親人按照死者生前的遺願,會定製五顏六色、主題各異的棺材。比如把棺材做成汽車、飛機、手機、可口可樂、動物造型、相機等等。

“黑人抬棺”走紅網絡:關於奇葩葬禮,你還知道哪些?


“黑人抬棺”走紅網絡:關於奇葩葬禮,你還知道哪些?


看了“黑人抬棺”的視頻,不少網友表示:原來葬禮並不是只有悲傷這一種。電音、舞蹈、葬禮,這些元素碰撞在一起,讓我們看到魔幻的一幕。帶著戲謔的心態去看待死亡,用歡樂去消解悲傷,在當下疫情的語境下,走紅不是沒有道理的。

縱觀歷史,人類對死亡有著各種各樣的看法。就算是在今天,不同的文化對死亡的認識也不盡相同,比如說在馬達加斯加,死亡被看成是向更美好的世界超升,人們在葬禮上絕對不能哭,而是要用唱歌跳舞祝願死者昇天。再比如說,在受佛教影響的中國傳統鬼神文化裡,死,並不是結束,而是去往與陽間相對的陰間,是另一種開始。

“黑人抬棺”走紅網絡:關於奇葩葬禮,你還知道哪些?

那麼,關於死亡,歷史上還有哪些文化的不同態度呢?

今天,路sir就給大家帶來一本國外新書Death’s Summer Coat(死亡的夏衣),咱們來好好聊一聊這個話題,看看人們對於死亡和死者有什麼不同認識,我們現代人又能從其中反思出什麼道理。

“黑人抬棺”走紅網絡:關於奇葩葬禮,你還知道哪些?


1.現代醫學技術模糊了生與死的界限,帶來了倫理困境

有個問題不知你想過沒有,什麼才算死亡?是心臟停止跳動,還是大腦停止運作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死亡的定義也在不斷被刷新。現代醫學技術如此先進,通過儀器人工維持生命的做法已經非常常見。

1947年,心臟病專家克勞德·貝克發明了心肺復甦術,也就是我們說的CPR。病人如果出現心跳驟停,就可以用這種方法恢復心跳,挽救生命。在那之前,只要心臟不跳就意味著人已經死了,但心肺復甦的出現改變了死亡的定義。

“黑人抬棺”走紅網絡:關於奇葩葬禮,你還知道哪些?


後來又有了呼吸機,可以幫助昏迷中的病人呼吸,維持他們的生命長達幾年時間。不過在這種情況下,身體可能最終抗不過感染,死亡還是在所難免。


既然心跳不再是區分生與死的標準,神經學家羅伯特·施瓦布提出,只有在檢測不到腦部活動的情況下,人才算死亡,也就是醫學上所說的“腦死亡”。然而有些時候,病人甚至能從大腦衰竭中恢復過來,這讓“腦死亡”也受到了質疑。這麼一來,對於那些深度昏迷的病人,他們的醫生和親人們該如何決定呢:是選擇讓他死去,還是選擇繼續用機器維持生命,即便恢復的機會很渺茫?

這些關於死亡的新定義引發了倫理的兩難困境,也帶來了不少矛盾。舉個例子,2013年,美國加州的13歲女孩賈西·麥克馬什,在接受扁桃體切除手術以後,出現併發症導致大腦衰竭,醫生隨後宣佈賈西死亡。然而賈西的父母很難接受,因為她們的女兒還在呼吸、還有心跳,就連皮膚都還有溫度的,這怎麼能說是死了呢?於是他們堅決讓醫院繼續治療,而醫院卻不同意繼續搶救一個“死人”。僵持之下,父母把醫院告上法庭。直到今天,雙方還在爭執什麼才算死亡,而賈西也一直被機器維持著生命。

“黑人抬棺”走紅網絡:關於奇葩葬禮,你還知道哪些?


再舉一個例子,利亞·李一家是住在加州的老撾難民,利亞已經昏迷了22年,父母一直都在家裡照顧她,還會把食物嚼碎了再餵給她吃。最終,利亞感染了肺炎導致心跳停止,父母這才認為女兒已經死去。

可見,究竟什麼才算死亡,我們到今天也沒有定論。那麼在對待死者的問題上,人們又有什麼不同的態度呢?


2.在一些文化中,人們通過吃掉死者來表達哀傷

在很多葬禮上,死者會被穿好衣服化好妝,靜靜地躺在棺材裡,前來弔唁的親友會從棺材旁邊走過,默默哀悼,或者給死者獻上鮮花,作最後的告別。不過就算是這樣的葬禮上,活著的人也會和死者保持一定的空間距離。然而在遠古社會,葬禮很多時候是要送別的人動手。

“黑人抬棺”走紅網絡:關於奇葩葬禮,你還知道哪些?


動手幹嘛呢?吃。接下來講的知識,可能有點讓人聽著不舒服,但我們需要正視人類的文化歷史,對不對?在一些古老文化中,人們有食屍的習俗,就是把死者吃掉。聽起來真的很可怕,但對於居住在巴西熱帶雨林裡的瓦里部落來說,食屍是葬禮的一個重要部分。吃掉死者意味著人們對死者的愛和尊重,同時也是活著的人應對悲傷的一種方式。

在瓦里人的葬禮上,人們會圍在屍體周圍嚎啕慟哭,用這種辦法驅走惡魔。接著,男人們會把屍體肢解,生起火來,把所有能吃的部位都煮熟。然後,親人們會開始分吃,不過,這些人一定不能是死者的直系親屬,而是遠房親戚或者家族成員。

為了不冒犯死者的靈魂,部落成員會保證把每一塊肉都吃得乾乾淨淨。至於不能吃的部位,像骨頭和頭髮,就會被扔進火裡燒掉。等到葬禮結束,死者就只剩下灰了。

“黑人抬棺”走紅網絡:關於奇葩葬禮,你還知道哪些?


那麼瓦里人為什麼要用在我們看來如此重口味的方式舉行葬禮呢?因為對於他們來說,吃掉死者就相當於把親人留在了自己身邊,就連最後燒剩的骨灰,也會直接撒在家人住的屋子下面。在瓦里部落,這種葬禮上吃屍體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上世紀60年代。如果你覺得這種習俗醜陋不堪,那只是因為你在用你認為正確的文明觀打量其他人類文明。

相比之下,我們現代人跟死者的聯繫似乎沒那麼緊密了。雖然並不是要提倡大家要像瓦里人一樣,但我們應該找得到其他的辦法,跟逝者之間建立更深層的關係,比如之前很流行的骨灰鑽石,把親人的骨灰做成鑽石戴在身上作紀念。

3.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死後擺拍

拉丁語中有一句話叫做“記住你終有一死”,我們也有句古話:人終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總之,類似的話不斷提醒著人們,誰也不能長生不老。不過在19世紀的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死亡卻帶來了一個新興產業——死後擺拍。

怎麼回事呢?當時,剛剛去世的人會被擺成活人的姿勢跟親人一起合照。這種照片在當時非常流行,就算價格不菲,為了悼念家人,人們也捨得花這個錢。對有些家庭來說,這甚至是家裡的唯一的照片。

“黑人抬棺”走紅網絡:關於奇葩葬禮,你還知道哪些?

那時候照相機可不如現在輕便,加上拍照所用的銅板、水銀蒸汽和化學晶體,都非常昂貴。除此之外,拍照和洗照片的過程也很花時間。幾乎沒有人能有足夠的錢拍好幾張這樣的照片,但是社會又流行死後拍照,這麼一來,大多數人都會生前努力攢錢,只為拍一張有意義的死後照。

從這種潮流中可以看出,維多利亞時代的人似乎想要模糊生與死的界限。在這些老照片中,死者的姿勢看上去跟活人沒什麼兩樣,他們要麼安詳地閉著眼睛像是在睡覺,要麼坐在扶手椅上,要麼背後撐著一根木棍站著。總之,人們會想盡辦法讓死者看上去像活人。

“黑人抬棺”走紅網絡:關於奇葩葬禮,你還知道哪些?

比如,在一張照片裡,一個小孩在床上靜靜地睡著。但是仔細一看你就會發現,原來照片是隔著玻璃拍的,再一看,玻璃上有個淡淡的標記,寫著“天花隔離”。其實,孩子已經因為天花去世了。

所以說,死後擺拍的流行體現出的是人們對死亡的拒絕,他們不想接受親人已經不在世上的事實,想讓他們繼續“活”下去。

4.今天紀念逝者的方式花樣百出,包括參加自己的葬禮和網上悼念

說了這麼多過去人對待死者的做法,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人們紀念逝者又有什麼新方式呢?如果你參加過葬禮,可能會有過這樣的想法:要是死者能看到這麼多親朋好友來紀念自己,應該會很開心吧!有這樣想法的不止你一個,現在的一些葬禮上,死者真的成了聚會上的核心人物。這是怎麼回事呢?

現在已經出現了一些十分新奇的葬禮,比如親自“出席”自己的葬禮。2014年,美國新奧爾良的一家人就因此上了頭條,在給去世的老母親米里亞姆·伯班克舉行葬禮的時候,他們給米里亞姆打扮了一番,戴上墨鏡,她“坐”在聚會上就像活人一樣。家人們還準備了她生前最喜歡的東西:啤酒、香菸、音樂和迪斯科球。

“黑人抬棺”走紅網絡:關於奇葩葬禮,你還知道哪些?


相比之下,克里斯托弗·里維拉的死後姿勢就更厲害了。這位前拳擊手的屍體被擺在了擂臺旁邊,彷彿他馬上就要上臺打比賽。

可能有人會覺得這是在瞎鬧,不尊重死者,但也有人會說,這比屍體冷冰冰地躺在棺材裡,人們路過就放一枝花的冷酷做法好多了,至少前者是在紀念死者生命中最喜愛的東西。

另外,互聯網也給紀念逝者創造了新的可能。過去10年,Facebook悼念已經越來越流行。目前,Facebook上有3000萬的用戶雖然資料顯示“已經去世”,但賬戶依然繼續活躍。

“黑人抬棺”走紅網絡:關於奇葩葬禮,你還知道哪些?


Facebook還推出了一個應用叫If I Die,翻譯過來就是“如果我死了”。用戶可以先寫下一些信息,如果自己不幸離世,系統就會在特殊的日子把這些信息發送到親友的頁面上。這聽起來似乎是一個不錯的主意,但也有弊端,人死之後社交網絡還保持活躍,可能會讓人們更難接受親人已經離世的事實。再說了,要是某天QQ上彈出一個人的消息,說他死了,這不是要活活嚇死人麼。

說了這麼多,我們會發現,過去的人對死亡和屍體並不像現在這麼敏感。從吃屍體的習俗到偷屍體的人,古人似乎沒那麼畏懼死亡。或許我們現代人可以從這些歷史中借鑑學習一下,想辦法跟死者之間建立一種更深層的聯繫,如果一味拒絕接受死亡,可能只會讓死亡帶來更大的痛苦。


編輯|涼山

排版|涼山

路上讀書:全球名校博士30分鐘精讀一本好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