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匈奴人有父卒,子娶父妻,兄卒,弟娶兄妻之習俗?

匈奴“妻後母、報寡嫂”的習俗,對於瞭解匈奴的婚姻形態至關重要。《史記·匈奴列傳》載:其俗,“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這是匈奴人的婚姻習俗。這種風俗,應從匈奴人所處的一定歷史發展階段和社會特徵去理解。

為什麼匈奴人有父卒,子娶父妻,兄卒,弟娶兄妻之習俗?


公元前3世紀前後,匈奴人登上了歷史舞臺。這時正值原始氏族社會過渡到奴隸制社會時期,氏族社會的各種風俗習慣,仍有許多的遺留。蒸母(雖不是生母)、報嫂的風俗,就是其中之一。他們認為,嫁入本氏族的女子,仍是以氏族對氏族,而不是以個人對個人。女子嫁到夫家,她不僅屬於夫家的一個家庭成員,同時也屬於夫家氏族中的一個氏族成員。如果夫死之後,妻若改嫁,其勢不僅脫離夫家,而且也脫離夫家的氏族。為了把她們約束在本氏族之中,除生母外,全由兒子或兄弟繼承她們的婚姻關係,使她們不能脫離夫家的氏族共同體而單獨採取個人行動。如公元前31年(成帝建始二年),呼韓邪單于亡故,其子雕陶莫皋繼位為復株累單于,復妻其後母王昭君。後漢書·南匈奴傳道:“及呼韓邪死,其前閼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書求歸,成帝勒令從胡俗,遂復為後單于閼氏焉。”

為什麼匈奴人有父卒,子娶父妻,兄卒,弟娶兄妻之習俗?


在匈奴人的婚姻關係中,除了有“妻後母、報寡嫂”的習俗,還有一種婚姻關係即“和親”。大單于把自己心愛的女人、女兒們,作為拉攏對發展、鞏固自己民族有利的勢力的政治外交手段,使其為我所用。如漢武帝時,漢歙(xi,音西)侯趙信,(原歸附漢朝的匈奴小王)投降匈奴,因為他長期在漢,熟悉漢朝的軍、政情況,大單于遂封他為“自次王”(意為尊重他僅次於單于自己),以姊為妻之,與他共謀圖漢。以上這些婚姻現象,匈奴人一直延續至公元4世紀初。自匈奴之後的北方遊牧民族也都有這種習俗。

為什麼匈奴人有父卒,子娶父妻,兄卒,弟娶兄妻之習俗?

蛾撲火,火焦蛾,莫謂“禍生無本”…果種花,花結果,須知“福至有因”…文章做到極處,無有他奇,只是恰好…生命活到極處,無有他異,只是本然…純屬民間傳說記事,並不代表正史記載……你們還記著那些奇葩故事呢?請評價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