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医生的“眼睛”

“大爷,今天感觉怎么样?”

“洋暘,是你吧,又到你班了啊!”

这是进入到负压病房时,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护士孙洋暘和患者的对话。“每天,只要我一开口,患者就知道我来了。”孙洋暘有一个“小本本”,患者的状态甚至是一些特殊动作都记录在上面,“护士就是医生的眼睛,我们得准确上报患者的生命体征,便于医生及时调整诊疗方案。”

我们是医生的“眼睛”

体温测量,准确有效上报数据

“我在负压病房里的工作是为患者测量生命体征,订饭发饭、收拾卫生等。”孙洋暘说,测量生命体征包括测量体温、脉搏、血压、血氧等,一天至少测量四次。

测量患者生命体征说起来容易,其实做起来并不简单。孙洋暘说起一位阿姨,她刚进入负压病房的时候血压特别高,高压达到180mmHg。可阿姨却说她平时没有高血压。“后来阿姨告诉我,转运的路上她就一直很害怕,心一直‘突突’的。后来我跟阿姨聊了会儿天,阿姨的血压也正常了。”

“遇到发烧的患者,就得更加特殊关注了,每半个小时就要给他们测量一次体温,得时刻守在他们的身边。”孙洋暘说。

“小本本”信息,及时“响应”患者需求

孙洋暘的“小本本”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她当班的这六小时里每一位患者生命体征的情况,连她观察到的患者的状态和患者提出的小要求也要记录在上面,“比如5床明早想喝豆浆,6床今儿看起来有点蔫儿,10床情绪不好……要不忙起来转身就忘了,得及时‘响应’患者的各种需求。”

在负压病房里,由于身穿三级防护服又戴着N95口罩,“由于口罩勒得比较紧,夸张点说,勒得嘴都会走形,所以我在跟患者沟通的过程中,尽量把每一个字都说得清晰些准确些。”孙洋暘说。正是孙洋暘的细心和贴心,使得她的患者都记住了这个东北口音的女孩。

语音语调,让患者听到最温暖的声音

“除了说话要大声准确,其实语音语调也很讲究,无论自己累不累,进入病房前都要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因为防护服和护目镜遮住了我们的容颜和眼睛,能让患者记住我们的就是温暖的声音了。”孙洋暘现场给记者模拟了几种不同声音的问候语,“对于身边没有亲人的患者来说,听到如家人般的问候,他们的心情会很好,这在无形当中也是一种心理上的治疗吧。”

疫情期间,孙洋暘两次进入负压病房,“两个14天,其实,挺难的,每次脱下防护服的时候,里面的衣服都湿到了膝盖。但是,身为护士,进入负压病房成为一名‘白衣战士’,是我一生荣耀!”

帅正新闻、沈报全媒体记者樊华、宋宇、张文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