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年報觀察】“科技立行”成共識 數字轉型創未來

□記者 於晗

金融科技是近年來銀行業創新發展的“重頭戲”。近來,上市銀行相繼披露了2019年年報,隨之公開的,還有過去一年銀行的金融科技投入和科技人員佔比等數據。不同銀行雖然對“金融科技”的表述略有差異,但諸多信息足以呈現銀行的科技“熱度”。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和雲計算等技術的應用加深,科技已成為銀行轉型發展的硬槓桿,一些佈局較早的銀行也嚐到了金融科技的甜頭。另外,疫情下線上化、無接觸服務能力成為銀行的基本功。金融科技成為銀行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大勢之下,如何佈局,考驗著銀行的策略和智慧。


【銀行年報觀察】“科技立行”成共識 數字轉型創未來


12家上市銀行金融科技投入總和近千億

“我們將再投入5億元用於年度金融科技創新項目孵化。”4月19日,光大銀行宣佈了這一消息。這距離該行宣佈提升2020年科技投入比重僅僅過去20天。3月30日,光大銀行召開年度業績發佈會,提出將2020年科技投入佔營業收入的比重提高到3%以上,科技人員佔比將達到4%。

在光大銀行之前,郵儲銀行、招商銀行以及交通銀行,相繼宣佈了加大金融科技投入的相關計劃。

3月18日,招商銀行2019年年報公佈的前一日,召開了一次會議,會議決定將金融科技投入比例寫入公司章程。該行每年度金融科技的整體預算將不低於上一年度營業收入的3.5%。此外,2020年起,該行將金融科技創新基金預算比例從全行上年度營業收入的1%提升至1.5%。

交通銀行則在年報中明確,2020年,金融科技投入佔比營業支出要提升10%,金融科技人才佔比也要從約5%提至10%以上。

郵儲銀行董事長張金良則在業績發佈會上宣佈,“每年拿出營業收入的3%左右投入到信息科技領域。加快科技人才引進,到2023年年底實現全行科技隊伍翻兩番。”

記者統計上市銀行年報發現,2019年,上市銀行(包括六大行和已披露年報的中小行)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投入總和已接近千億元。其中,六大行在金融科技上投入了716.76億元,建設銀行以176.33億元的科技投入位居首位。工行的科技人員數量則達到3.48萬人,為行業之最。股份行和城商行方面,招商銀行金融科技投入最多,達到93.61億元,投入佔據營收的3.72%。此外,招商銀行、光大銀行、中信銀行、平安銀行、華夏銀行以及長沙銀行的科技投入增幅均超過30%。

【銀行年報觀察】“科技立行”成共識 數字轉型創未來

在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院長劉勇看來,目前歐美國家的銀行金融科技投入佔營收的比重已達到10%,我國銀行金融科技投入的平均水準為2%-3%。銀行加大金融科技的投入力度,意味著大多數銀行已經意識到通過金融科技贏得競爭優勢的重要性,疫情的影響也促使銀行進一步加快了金融科技的轉型步伐。

培育發展新動能

對於銀行而言,隨著行業競爭加劇,想要拓展更多元的業務,找到新的增長點,加大金融科技的投入必不可少。另外,當前銀行業面臨著疫情帶來的經營壓力,亟須積攢更多動能,通過金融科技的創新,強化線上服務能力和大數據運營能力,形成新的發展支撐。

光大銀行行長劉金向記者表示,今年,銀行面臨著疫情導致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挑戰,該行經過深入研究和論證,設立了金融科技創新專項經費,主要為了培育新的業務增長點,打造持續發展的動力。

招商銀行行長田惠宇則在年報發佈會談到,“我們認識到,科技是唯一可能顛覆商業銀行經營模式的力量。因此,我們旗幟鮮明地提出打造金融科技銀行,把探索數字化經營模式作為轉型下半場的主攻方向。”

蘇寧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孫楊認為,銀行的金融科技攻略,其中一個主要目的是為了實現金融業務和活躍場景的有效綁定、實現批量化獲客、提升零售利潤佔比。因此,銀行利用金融科技打造匹配零售轉型的組織架構、IT體系和產品體系。

過去幾年,銀行對金融科技的投入,已經將電子銀行渠道替代率提升90%。中國銀行業協會此前發佈的數據顯示,銀行業的平均離櫃率(電子銀行渠道替代率)大幅攀升,已經從2010年不到50%上升到目前的90%以上。離櫃率的升高,恰恰與銀行日益增多的移動端用戶數相對應。

以招商銀行為樣本,2019年末,招行零售客戶數達到1.44億戶,與此同時,招行APP用戶已超過1億。活躍的移動用戶對零售業務增益明顯,近3年來,該行零售金融的營收增長始終保持在15%以上,去年該行零售金融業務營收1425.64億元,佔據營收的56.69%,零售業務利潤佔據了整體利潤的56.7%。

從此次疫情來看,銀行業從線上提供開戶、客戶服務,到線上、線下聯動放款,從快速上線銀行創新產品,到綠色通道審批放貸,從人工智能呼入處理到遠程簽約,24小時運行,利用移動平臺,基本上滿足了各類客戶的日常金融需求。可以說,近幾年銀行業在金融科技上的投入“用在了刀刃上”。

發力金融科技還需找準定位

明確金融科技的重要性,不斷追加投入,但如何分配資源、梳理架構,也考驗著各家銀行的戰略決策力。孫揚認為,不同銀行底子不同,金融科技戰略也處於不同階段,有的打造產品,有的開始內部數字化,有的開始外部生態拓展。不同銀行需找準自己的路子。

對大行來說,實力雄厚,可以通過內部建設,設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以我為主”發展金融科技;而對於中小銀行而言,資金實力往往較為薄弱,合適的路徑更多是通過外部合作,擴大“朋友圈”來借船出海。

以長沙銀行為例,2019年,該行營收、淨利潤均實現雙位數增長,該行高層認為,這與其持續推進開放合作和數字化轉型密不可分。據瞭解,該行一方面通過與華為、阿里雲、騰訊雲、平安壹賬通頭部金融科技企業的深度合作,實現金融科技成果的先行先試和快速應用。另一方面,該行持續強化自身科技能力。年報顯示,2019年該行科技投入佔營收的比重達到2.76%,科技人員(含外包)較上年末增加36.22%。

長沙銀行首席信息技術官李興雙認為,銀行業加大開放力度是大勢所趨,金融科技建設要善用外力。在充分自主和風險可控前提下,可以積極引進新技術、新模式和合作夥伴,與金融科技企業共同成長。

微眾銀行則為銀行業發展金融科技提供了新的想象空間。微眾銀行沒有線下網點,科技員工數量在全行佔比超過54%,年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的9.8%。依靠兩款零售貸款產品“微粒貸”和“微業貸”,2018年,微眾銀行實現了50億元利潤。

微眾銀行副行長兼首席信息官馬智濤認為,過去的銀行是站在一個比較有話語權的位置上,把自身放在中心化的角色上。在未來的生態中,銀行還是扮演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它需要重新思考自身在未來生態體系中發揮什麼價值,需要思考如何真正服務好客戶、以客戶為出發點,跟各合作方開展更緊密合作。

金融科技是工具,對於銀行而言,也是檢驗銀行戰略決策力的試金石。傾力發展金融科技,銀行需要把握戰略定力,面對新的市場形勢與外部環境,要擁有穿越週期的策略和勇氣。

(注:數據來源於12家上市銀行2019年年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