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海軍肇慶抗戰紀實:死守西江六年 遏制日寇西進勢頭

在西江羚羊峽口南岸,一座紀念碑聳立,似是默默守護著這個西江要衝,它是海軍馬口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碑上記載廣東海軍為了遏制日寇突進廣西,發動馬口海戰的悲壯歷史。而在1938年到1944年,廣東海軍殫精竭力,捨生忘死,以生命為代價,堅守住了肇慶,阻止了日軍沿西江深入西南大後方的圖謀。

馬口海戰:遏制日軍西進勢頭

​據記載,1938年10月21日,廣州淪陷,國民黨海軍江防艦隊司令部撤至西江的肇慶一帶佈防。廣東省江防司令部司令黃文田、水雷隊隊長黃韜奉命駐守後瀝、桃溪南北兩岸,監視日軍動向,保護西江上游和肇慶的安全。

1938年10月29日,駐守在端州的廣東省江防司令部接報稱:日軍在三水縣思賢窖、高要縣金利馬口崗一帶修建炮兵陣地與炮臺,準備為沿河西犯的陸軍、海軍提供炮火支援。

當日下午3時,黃文田乘日軍立足未穩之機,派出“執信號”、“堅如號”、“仲愷號”、“仲元號”、“飛鵬號”、“湖山號”6艘艦艇,由“執信號”艦艦長李錫熙率領,駛出西江羚羊峽,突然猛攻日軍正在修建的炮臺。“執信號”率領5艘軍艦進入滘口炮臺射程內後,邊打邊向炮臺逼近,直趨滘口,岸上炮壘先後有4座被擊毀。

戰艦駛近炮臺後,日軍炮兵發現“執信號”不僅是6條艦中最大的,而且還掛著艦旗。於是調集4門炮專門對付“執信號”,集中火力向其射擊。這時,駐廣州機場的日軍航空兵也聞訊前來助戰,13架敵機圍著6艘軍艦輪番攻擊。面對敵軍兇猛的攻擊,“執信號”在多處中彈後仍堅持進攻,最終被敵軍炮彈擊中鍋爐和輪機艙,隨後沉沒,艦長李錫熙、副艦長林春炘等23人壯烈殉國。

“執信號”沉沒後,“堅如號”等5艘艦艇奮起還擊,交替掩護撤回端州。《粵桂區海軍抗戰紀實》一書評價此役說:“而敵人西進銳氣已為之頓挫,西江正面乃在我少數艦艇及江防部隊保衛下渡過危機”。

1939年10月,黃文田在鼎湖沙浦桃溪村召開駐守官兵追悼抗日陣亡將士大會,建議立碑紀念,以慰英魂。同時,他委派水雷隊隊長黃韜主持此事,向全體官兵募款籌建。歷時半年多後,紀念碑於1940年5月5日建成,題名“海軍馬口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紀念碑矗立江濱,坐向135度,與北岸的羚山炮臺南北對峙,巍峨肅穆,令人敬仰。

7月10日,在海軍馬口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前,仍散落著燒剩的元寶香燭,碑前的半瓶白酒,似乎意味著要與陣亡的海軍將士痛飲慶功。2005年,該紀念碑被列為肇慶市文物保護單位。

水雷佈防:與敵對峙六年衛戍西江

馬口海戰後數日內,日軍每天派機群輪番搜索轟炸,而中國艦艇的高射火力甚弱,因而多艘軍艦先後被擊沉,淺水炮艦隻剩下一艘“平西號”。此後,江防部隊作戰轉而以佈雷為主,阻止日軍艦艇溯江內侵。駐守端州的中國軍隊與日軍在三水一帶對峙6年之久,直到1944年9月日軍發動“廣西會戰”,中國軍隊因實行戰略轉移棄守端州,端州才被日軍佔領。

由於實力薄弱,從1939年開始,海軍對日作戰轉入了“以發揮水雷戰為中心”的新階段,佈雷封鎖成為中國海軍對日作戰的主要形式。為了阻止日軍沿江西進,黃文田下令在柳州設立雷械修造所,通過香港向外國購買TNT炸藥,在短短一年時間內自制水雷2000多個,還募集離職海軍士兵歸隊組成11個水雷組,與原有的3支水雷中隊一道,完成了多處江口的佈雷任務。

1939年夏,駐肇慶的廣東江防處水雷總隊完成在西江的永安、沙浦、桃溪和綏江的黃崗、長塘水域封鎖佈雷。當時,江防部隊還發明瞭一種沉底水雷,布放在鼎湖區永安、沙浦等地附近的西江主航道,使得進犯肇慶的日寇軍艦多次觸雷沉沒,無功而返。

當時江防部隊僅有7艘魚雷艇,但是由於西江不算寬,魚雷艇的魚雷攻擊基本已經失去作用,而且日軍主力艦也不可能隨意駛入西江。最終,江防部隊乾脆將魚雷全部卸下,每艘魚雷艇增加了2艇高射機槍,作為小型防空快艇使用。隨後的6年多,這些魚雷艇都在西江佈雷和運輸物資。

而在此期間,日軍空軍也頻繁沿著西江搜索攻擊,好在魚雷艇目標較小,不容易被發現,這才苦苦支撐6年之久也沒有損毀。由於魚雷艇的威脅和大量的水雷,日軍在隨後的6年時間都沒敢深入西江。

直到1944年9月,駐防肇慶的中國軍隊被迫戰略轉移,江防司令部及所屬艦隻從肇慶逐步撤向高要縣祿步、鬱南縣都城,後撤至廣西百色地區,其屬下的水雷大隊還在悅城、九市、馬圩、河口、南江口、羅旁、蟠龍等地江面佈設水雷封鎖,但當時已經無力再阻止日軍艦艇西進了。

在這6年間,日軍不得不採取迂迴兜擊的方法,勞師動眾地由海路登陸廣西發動桂南會戰,而實力上佔壓倒性優勢的日本海軍,在廣東戰區卻無法發揮其作用,幾乎可以說是無所建樹。在此意義上說,弱小的廣東海軍確已竭盡所能拖住日軍的入侵步伐,為中國陸軍在粵、桂、黔的作戰爭取了寶貴的迴旋空間。

廣東海軍肇慶抗戰紀實:死守西江六年 遏制日寇西進勢頭

1940年5月底建成,為紀念民國27年(1938年)10月底廣東江防艦隊與日軍在馬口交戰時犧牲的官兵,建於西江羚羊峽口南岸沙浦桃溪羅須山咀。坐南向北矗立江濱,磚石結構,壘石為座,砌磚成碑身,外飾石灰,通高5.57米。兩級基座,第一級長寬各2米,高0.7米,中嵌黃文田奠基石刻一方,石刻長0.52米,高0.37米;第二級長1.75米,寬1.7米,高0.87米,中嵌黃韜所撰碑刻一方(由兩塊端硯石合成)。碑高4米,邊長1.4米,碑頂端塑海軍錨形艦徽,正面塑尺徑灰雕隸書“海軍馬口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保存尚好。

馬口海戰視死如歸

廣州失陷後,廣東海軍江防艦隊一部分艦艇從虎門撤至西江,分別在肇慶羚羊峽和梧州設立粵桂江防總處和江防司令部。

1938年10月26日,日本海軍進犯西江,駐西江江防司令黃文田命令“執信”號等6艦出擊馬口,毀敵堡壘4座,重挫日軍鋒芒,日艦潰逃。“執信”號正副艦長等官兵犧牲。為紀念抗日英雄,民國28年(1939年)十月,黃文田司令及羚羊峽口駐軍的同事在桃溪發起並主持追悼馬口陣亡將士大會,且擬建紀念碑。是年歲末,水雷隊長黃韜與同事再於海軍同事中募集捐款建碑。翌年春天,由黃韜督領員兵運沙取石,招集工人 齊備材料,終在是年5月建成。由黃韜撰文並書,定名“海軍馬口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

附碑文:

蓋聞勳名彪炳,像繪麒麟,功德留芳、碑隆贔屓,表前人之忠烈,樹後者之楷模,自古以然,至今不改。我國自“七•七”抗戰以來,暴日肆其封豕長蛇之勢,傾師侵略,鼎沸中原,民遭屠戳。二十七年十月,敵以海艦掩護寇軍,突於大亞灣登陸,乘虛進襲廣州。我江防艦艇,集中西江,遏敵西犯。十月二十九日,黃司令文田命執信、堅如、仲元、仲愷、湖山、飛鵬六艦,出擊馬口崗根,挫其兇鋒,毀其堡壘,敵勢頓戢,轉危為安。然我艦艇員兵,犧牲已重大,尤以執信一艦,既遭毀沉,員兵死傷逾半,副長林春炘、槍炮員周昭傑等陣亡,艦長李錫熙亦因傷殉國,最為壯烈。二十八年十月,黃司令文田及峽口袍澤,特發起追悼大會於桃溪,亦擬建碑紀念,即以崇有功而資景仰也。韜奉令守此,於茲歲餘。因隨諸同寅之後,向海軍袍澤募款建碑,中因軍事稽延,今春始克督領員兵,運取沙石,鳩工庀材,以底於成。緬懷斯役,雖以內河小船,尚能殺敵致果。因念吾國海軍廢馳久矣,敵得以越海來侵,舉目河山,慘遭蹂躪,愴痛無已。他日抗戰功成,懲前毖後,復興艦隊,衛我海疆,張我海權,奠國家於億萬斯年,以慰諸陣亡將士在天之靈,實後死者之責也。嗟呼!風寒易水,壯士不還,惟此豐碑,兩間同永,憑弔者其亦有感於斯乎!是為記。

番禺黃韜謹撰並書(印)中華民國二十九年五月五日

文/記者 李展幫 範桂玲 圖/實習記者 賴增展

編輯:全哥 (來源: 肇慶都市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