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嘉:學位房 價格天花板在哪?

單價“10萬+”也好,總價1000萬也好,看似價格虛高,貼上學位房的標籤,那就是安全性資產了,銀行也會做高評估價的。

李宇嘉

每年的3-4月份,虎爸虎媽為新的入學季備戰,學位房價格都會上漲。近期,深圳學位房價格上漲明顯。早已豪宅化的南山後海片區,作為名校後起之秀的南二外,學位房價格升至15-20萬/平方米;近期火熱的寶安中心區,寶安中學學位房價格在11-13萬/平方米,比去年同期上漲了30%;名校扎推的福田,近期出現單價20萬的學位房,百花片區學位房半年之內漲價15%-20%。特區外,除了寶安外,龍華、龍崗的學位房,價格也在向“10萬+”邁進。

學位房價格年年漲,為何今年漲得更快呢?筆者認為,投資炒作是罪魁禍首。為實現教育質量均衡,近年來深圳各大名校推進集團化辦學,但凡有新設分校傳言,投資資金就聞風而動。比如,福田的八卦嶺片區,近2年房價漲幅高達40%以上,片區漲幅居深圳第一。主要原因,就是傳言某名校要在此設分校。問題是,新學校還在規劃初期,師資力量、教育能力、升學率還需時間來沉澱,但房價先被炒起來了,片內部分“老破小”,價格探至10萬了。

疫情之下,千千萬萬的中小微生存艱難,各方在拼命保就業。當“不確定”的未來遇上寬鬆的貨幣時,資金就會追逐安全性高的資產。在很多人眼裡,深圳的學位房,就是“硬通貨”、“安全墊”。週期上升時領漲、週期回落時抗跌。當然,投資炒作能掀起風浪,要拜槓桿所賜。當下的深圳,能馬上拿出200萬現金的人,還真的不多。按照官方公佈的6.4萬元的二手房均價來看,沒多少人有能力真金白銀往裡砸錢,多半是利用槓桿,這一點不用任何懷疑。

在“不確定”面前,即便資金寬裕得很,銀行也要尋找安全資產。所以,單價“10萬+”也好,總價1000萬也好,看似價格虛高,但貼上學位房的標籤,那就是安全性資產了,銀行也會做高評估價的。教育均衡不均衡,看看學位房的價格,就知道了。價格越高,教育質量越不均衡。儘管有炒作,但學位房市場高燒,這就是深圳的現狀。目前,深圳幼兒園達到53萬所,超越京滬穗,10年增長了137%。年度新增新生兒,深圳連續7年超過20萬。

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要成為“沒有缺點”的城市,屢為詬病的教育短板要補上。近兩年,深圳規劃了很多學校,推進“強幫弱”實現教育均等化,不惜重金引入清華北大畢業生。但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名校不是一朝一夕可樹起來的。即便發達國家,優質教育資源也是稀缺的。當少數幾所名校金燦燦的中考、高考成績擺在那裡,你能怪各方趨之若鶩嗎?

凡大城市,資源永遠稀缺,戶籍是分配的第一道門檻,憑票是第二道門檻。類似優質教育資源,戶籍門檻是不夠的,而是否擁有片兒內的產權住房,就成為能否享有學位的“票證”,沒有比這更公平的分配方式了。所以,深圳再怎麼完善積分制,比如學位從“9年鎖定”到“3+6鎖定”,也改變不了學位房主導的供給模式。即便“多校劃片”,也有“優中劣”的區分。近期,深圳打擊“點招”(考試、競賽等),強調“實際居住”,更強化了學位房的作用。

大城市的家長,不管是窮爸爸還是富爸爸,不管是工薪還是教授,面對小孩的成長問題上,無一例外地被“學位房”震懾著、指揮著,以“為了孩子”的名義,做他們認為對的事。說它對,也對,因為學位房意味著更靠前的資源佔位;說它不對,也不對,因為家長將希望全部壓在學校、培訓機構,本該有的陪伴、言傳身教做不到,或沒時間。買一個學位房,似乎成為所有家長可以選的唯一選擇,也大大緩解了虎爸虎媽的焦慮。個體理性加總,就是集體非理性。為何學位房貴,學歷不值錢?這個世紀難題無解的狀態,還要持續一段時間。

(作者系房地產研究人士)

本文源自證券時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