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創宏觀·張瑜團隊」財政需盤活非稅收入,萬億專項債放量在即——3月財政數據點評

根據《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及配套指引,本資料僅面向華創證券客戶中的金融機構專業投資者,請勿對本資料進行任何形式的轉發。若您不是華創證券客戶中的金融機構專業投資者,請勿訂閱、接收或使用本資料中的信息。

本資料難以設置訪問權限,若給您造成不便,敬請諒解。感謝您的理解與配合。

文/華創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張瑜

執業證號:S0360518090001聯繫人:張瑜(微信 deany-zhang) 高拓(微信13705969808

事 項

1-3月財政收入同比-14.3%,前值-9.9%;1-3月財政支出同比-5.7%,前值-2.9%;1-3月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12%,前值-18.6%。

主要觀點

一、疫情衝擊明顯顯現,二季度收入持續承壓

由於多數稅種根據上月情況申報納稅,新冠肺炎疫情對財政收入的影響從2月份開始明顯顯現,1-3月各月全國財政收入分別下降3.9%、21.4%、26.1%。

分稅種看,主要稅種降幅普遍有所擴大。增值稅方面,除翹尾減收效果持續釋放外,3月政策性減收也有所增加,油價大幅下跌加劇工業品通縮,對以現價計算的增值稅也有較大影響。

1-3月企業所得稅部分受去年增值稅調整前“搶生產”導致的高基數影響,但預計仍將明顯高於一季度工業企業利潤水平。一方面可能由於部分非工業行業經營好於預期,也不能忽視地方在財政困難局面下加強企業所得稅徵繳力度的傾向;另一方面,由於企業所得稅採取“分期預繳”辦法徵收,1季度疫情對企業所得稅收入的影響預計將在4月份顯現;二季度企業利潤仍受內需未完全修復+外需進一步下行影響,工業品通縮將壓縮工業企業整體利潤空間。

一季度個人所得稅同比增加3.5%,較1-2月降幅較大可能因年終獎發放結束導致。一季度個稅仍為正增,一方面由於提高起徵點實施專項附加扣除改革進入政策可比期,另一方面仍可能並未真實反映低收入人群、小微等無需或需繳納個稅較少群體的受衝擊情況。

展望二季度,財政收入降幅將逐步收窄。但受國際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形勢發展變化影響,財政收入仍呈下降態勢。我國現行稅制結構下,稅收收入對工業品價格變化的彈性較高,如工業品通縮現象持續,稅收收入後續將進一步承壓。後續一攬子減稅降費措施也將對稅收收入造成潛在壓力。

分中央和地方看,呈現兩大特徵。一是3月各地財政收入降幅普遍擴大,二是一季度地方收入降幅小於中央,其中地方非稅收入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觀察到一季度地方非稅收入的增長結構與2019年的“高增組合”非常相似。後續非稅收入不排除通過更大力度盤活,在去年高基數基礎上延續高增。

二、一季度實際赤字創紀錄,關注5月專項債發行放量

一季度實際赤字為90年代有統計以來最高,且已超2014-2018上半年水平。

從支出結構看,僅與疫情防控直接相關的衛生健康支出維持正增長,而基建類支出累計降幅有所企穩。其中,以中央項目為主的交通運輸支出降幅縮窄較為明顯,顯示3月中央或已在預算內發力基建,而地方可能仍受限於財政困難下的配套能力不足。

財政部明確“近期擬再提前下達1萬億元專項債額度”,“力爭5月底發行完畢”。我們預計二季度新增專項債發行至少可達12071億,5月單月新增可達8000億紀錄體量,來自專項債的基建資金增量二季度可達9909億,全年或可達2.85~3.35萬億。如特別國債用於基建,用於基建增量資金會更高。

三、土地出讓收入降幅快速收窄,後續修復空間或來自供給端

3月土拍市場明顯回暖,百城土地溢價率繼續上升,1-2月土地市場僅由核心城市出讓優質地塊獨力支撐的結構有所改善。政策方面,國務院近期出臺要素市場化文件,為核心城市土地增加供給指引長期方向,上海市政府提出“加快經營性用地出讓節奏,夯實土地供應計劃,適當增加年度土地供應量”。在目前房企需求端仍有疑慮的情況下,供給端的邊際鬆動或將為後續土地出讓收入提供修復空間。

風險提示:政策執行力度不及預期;經濟大幅下滑。

報告目錄

「華創宏觀·張瑜團隊」財政需盤活非稅收入,萬億專項債放量在即——3月財政數據點評

報告正文

疫情衝擊明顯顯現,二季度收入持續承壓1-3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14.3%,由於多數稅種根據上月情況申報納稅,新冠肺炎疫情對財政收入的影響從2月份開始明顯顯現,1-3月各月全國財政收入分別下降3.9%、21.4%、26.1%。分行業看,1-3月住宿餐飲、交通運輸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稅收分別下降33.2%、27%、19.6%。據財政部國庫支付中心主任劉金雲介紹,財政收入下降受多重因素疊加影響:一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稅基減少,以及為支持疫情防控保供、企業紓困和復工復產採取減免稅、緩稅等措施,拉低全國財政收入增幅約10個百分點。二是鞏固減稅降費成效,增值稅翹尾減收效果持續釋放,拉低全國財政收入增幅約5個百分點。此外,為了讓各地疫情防控經費得到保障,各級財政共安排疫情防控資金1452億元。不考慮社保費用減免的情況下,我們估算包括疫情防控資金在內的主要“戰疫”政策年內增支減收已達5390億元。

「華創宏觀·張瑜團隊」財政需盤活非稅收入,萬億專項債放量在即——3月財政數據點評

分稅種看,主要稅種降幅普遍有所擴大。一季度增值稅同比下降23.6%,降幅較1-2月擴大4.6個百分點,除翹尾減收效果持續釋放外,3月政策性減收也有所增加,如全國階段性減免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政策開始執行。此外,近期油價大幅下跌加劇工業品通縮,對以現價計算的增值稅也有較大影響。企業所得稅部分受去年增值稅調整前“搶生產”導致的高基數影響,1季度同比下降12.8%,降幅較1-2月擴幅較大,但預計仍將明顯高於一季度工業企業利潤水平(1-2月增速為-38.30%)。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由於部分非工業行業經營好於預期(如信息技術業、金融業),也不能忽視地方在財政困難局面下加強企業所得稅徵繳力度的傾向;另一方面,由於企業所得稅採取“分期預繳”辦法徵收,大部分企業均按季申報預繳企業所得稅,2019年4季度企業盈利狀況較好因素拉動今年1月份企業所得稅入庫數額較大,造成增幅較高,1季度疫情對企業所得稅收入的影響預計將在4月份顯現;此外,二季度企業利潤仍受內需未完全修復+外需進一步下行影響,工業品通縮環境也將壓縮工業企業整體利潤空間,疫情對企業所得稅的影響在二季度繼續顯現。一季度個人所得稅同比增加3.5%,較1-2月降幅較大可能因年終獎發放結束導致。一季度個稅仍為正增,一方面由於提高起徵點實施專項附加扣除改革進入政策可比期,另一方面仍可能並未真實反映低收入人群、小微等無需或需繳納個稅較少群體的受衝擊情況。

展望二季度,隨著我國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復工復產正逐步接近正常水平,財政收入降幅將逐步收窄。但受國際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形勢發展變化影響,財政收入仍呈下降態勢。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現行稅制結構下,稅收收入對工業品價格變化的彈性較高,如工業品通縮現象持續,稅收收入後續將進一步承壓。此外,後續一攬子減稅降費措施也將對稅收收入造成潛在壓力。

「華創宏觀·張瑜團隊」財政需盤活非稅收入,萬億專項債放量在即——3月財政數據點評

分中央和地方看,呈現兩大特徵。一是3月各地財政收入降幅普遍擴大。在部分已公佈3月財政收入的省市中,除吉林外,3月財政收入降幅多呈擴大,體現疫情對財政的影響有一定滯後性。二是一季度地方收入降幅小於中央。一季度,地方本級收入同比下降12.3%,降幅比中央低4.2個百分點,據財政部國庫支付中心主任劉金雲介紹,“主要是部分地區多渠道盤活國有資源資產,增加非稅收入”,一季度地方非稅收入增長3.1%。地方非稅收入佔總非稅收入約80%,其增長結構可以較好地代表整體非稅收入結構,我們觀察到一季度地方非稅收入的增長結構與2019年的“高增組合”非常相似——一季度國有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收入(有償轉讓使用權而取得的收入)、國有資本經營收入(主要來自特定國有金融機構與央企利潤上繳)分別增長14.5%、1.1倍,合計拉高地方非稅收入增幅6.5個百分點。同時,持續減輕企業負擔,涉企收費繼續下降,包含教育費附加在內的專項收入下降5.7%,行政事業性收費下降11.5%,“國有資本兩項”高增+專項收入、行政性事業收費雙降結構與2019年類似。考慮到今年疫情導致財政空前困難,後續非稅收入不排除通過非常時期的更大力度盤活,在去年高基數基礎上延續高增。

「華創宏觀·張瑜團隊」財政需盤活非稅收入,萬億專項債放量在即——3月財政數據點評

二 一季度實際赤字創紀錄,關注5月專項債發行放量

一季度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同比下降5.7%,較1-2月擴大2.8個百分點,降幅明顯小於收入,顯示收入掣肘下支出仍相對積極。以財政收入累計值-財政支出累計值(絕對值)衡量,一季度實際赤字為90年代有統計以來最高,且已超2014-2018上半年水平,一季度財政收支壓力可謂空前。

「華創宏觀·張瑜團隊」財政需盤活非稅收入,萬億專項債放量在即——3月財政數據點評

從支出結構看,季度主要支出科目中僅與疫情防控直接相關的衛生健康支出維持4.8%的正增長,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轉為負增,顯示後續紓困政策仍有發力空間,基建類支出累計降幅有所企穩。基建類支出中,交通運輸中央項目較多,而城鄉社區、農林水事務支出以地方項目為主,一季度交通運輸支出降幅縮窄較為明顯,顯示3月中央或已在預算內發力基建,而地方可能仍受限於財政困難下的配套能力不足

:一季度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支出同比增長3.7%,而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同比下降多達7%。

「華創宏觀·張瑜團隊」財政需盤活非稅收入,萬億專項債放量在即——3月財政數據點評

除預算內基建支出以外,近期國常會與中央政治局會議多次提及的專項債也是基建資金的重要來源。據財政部預算司一級巡視員王克冰新聞發佈會介紹,“按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經履行法定程序,近期擬再提前下達1萬億元專項債額度”,“正指導各地儘快將專項債券額度對應到具體項目,組織做好債券發行準備工作,力爭5月底發行完畢,確保早發行、早使用、早見效,儘快形成對經濟的拉動作用”。

由於此前兩批提前發行專項債共1.29萬億額度截至3月31日仍有2071億未發完,假設第三批提前下達專項債額度二季度能全部發完,在不考慮兩會正常下達今年專項債額度的情況下,二季度新增專項債發行將至少可達12071億,若“力爭5月底發行完畢”意味著至少發行80%的第三批提前下達額度,則5月單月專項債新增發行至少可達8000億的紀錄體量。此外,此前財政部已明確今年專項債不得投向土儲棚改方向,且年內發行的新增專項債券“全部用於鐵路、軌道交通等交通基礎設施,農林水利,市政和產業園區基礎設施等領域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換言之,投向廣義基建的比例實際上已是100%。若年內專項債仍全部投向廣義基建,估算二季度來自專項債的基建資金增量至少可達9909億,全年3.5萬億~4萬億新增專項債發行假設下,基建資金增量或可達2.85~3.35萬億。如特別國債用於基建,用於基建增量資金會更高。

「華創宏觀·張瑜團隊」財政需盤活非稅收入,萬億專項債放量在即——3月財政數據點評

土地出讓收入降幅快速收窄,後續修復空間或來自供給端

1-3月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同比下降12%,降幅較1-2月收窄6.6個百分點。其中,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同比下降7.9%,降幅較1-2月收窄8.5個百分點。3月土拍市場明顯回暖,百城土地溢價率繼續上升,主要由二三線城市熱點地塊貢獻,而一線城市多現底價成交,顯示1-2月土地市場僅由核心城市出讓優質地塊獨力支撐的結構有所改善。3月供應土地規劃建築面積環比翻番,而成交土地規劃建築面積受土地掛牌交易時間調整的影響,僅約為供應土地規劃建築面積一半,部分成交面積仍留待4月體現。政策方面,國務院近期出臺《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為核心城市土地增加供給指引長期方向,4月10日上海市政府召開疫情防控發佈會時也提出 “加快經營性用地出讓節奏,夯實土地供應計劃,適當增加年度土地供應量”。在目前房企需求端仍有疑慮的情況下,供給端的邊際鬆動或將為後續土地出讓收入提供修復空間。

「華創宏觀·張瑜團隊」財政需盤活非稅收入,萬億專項債放量在即——3月財政數據點評

具體內容詳見華創證券研究所4月21日發佈的報告《財政需盤活非稅收入,萬億專項債放量在即——3月財政數據點評》。識別二維碼,進入創見小程序。

【擴內需系列】

新基建一本通:建什麼?建多少?誰出錢?誰受益?——擴內需系列一特殊戰疫時期,特別國債扛鼎?——擴內需系列二

【疫世界資產觀系列】

美股美債怎麼看?——疫世界資產觀系列一“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沙、俄油價戰?——疫世界資產觀系列二看不見的恐懼——美聯儲3.15超級組合拳後的六點思考?——疫世界資產觀系列三當下海外問題的交流看法——疫世界資產觀系列四

當前中資美元債投資ABC——疫世界資產觀系列五美國貨幣基金拋售潮會帶垮美票據市場嗎?——疫世界資產觀系列六黃金只待通脹發令槍——疫世界資產觀系列七

【戰“疫”系列】

經濟有近憂,金融無大險,冷春過後自然暖——基於疫情影響的三大評估與兩大展望&戰疫系列一股市異常波動與降息的六大看法——戰疫系列二外資機構如何評估疫情的影響?——戰疫系列三怎麼看西貝之憂?——從四大行業的現金剛性支出看疫情的衝擊&戰疫系列四什麼是復工的“馬蹄釘”?——從口罩的估算講起&戰疫系列五經濟影響再評估——戰疫系列六還有多少人需要趕路?——戰疫系列七對抗疫情要花多少錢?——基於財政視角&戰疫系列八戰“疫”政策三階段梳理及復工跟蹤——戰疫系列九復工的三個概念辨析——戰疫系列十

戰“疫”費錢,財政的出路在哪裡?——戰疫系列十一經濟政策從“暫停”進入“小跑追趕”——疫情防控和經濟工作部署會議點評&戰疫系列十二

掉進黑天鵝湖的CPI——戰疫系列十三地產如何帶著鐐銬跳舞?——戰疫系列十四美國疫情的不同聲音——戰疫系列十五“人”是最重要的——“穩就業”的四點看法&戰疫系列十六

M1拆分框架:一個連接經濟與市場的核心指標--數論經濟系列一

貿易戰下的中美CPI:短長期和分項影響全拆解--數論經濟系列二

匯率升貶之外的思考與指標應用--數論經濟系列三

步隨溪水覓溪源--製造業投資預測框架&數論經濟系列四

功夫在降息之外:美聯儲政策框架的十字路口--數論經濟系列五

五大視角全面回顧中美貿易摩擦--數論經濟系列六

美國經濟全景--“雙時鐘”視角兼論美國經濟領先指數構建&數論經濟系列七

降息概率何時還會再背離?--詳解FedWatch和WIRP計算方法&數論經濟系列八

酒飲微醺,過猶不及--論地產不可承受之重&數論經濟系列九

越來越近的歐元反彈——再論歐美經濟不一樣的“差”&數論經濟系列十

經濟有近憂,金融無大險,冷春過後自然暖——基於疫情的三大評估與兩大展望

關注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中的7個重要數據

中央之“念”,部委如何“迴響”?——30部委2020年工作部署梳理

明年1季度還會“開門紅”嗎?

踏邊識界,持盾擊矛——2020年策略報告

【大類資產配置框架系列】

從三因素框架看美債利率--大類資產配置系列一

長纓縛蒼龍--中資美元債年度報告和大類資產配置系列二

2019年外資行一致預期是什麼?--大類資產配置框架系列之三

3萬億外資青睞何處--大類資產配置系列之四

2019年油價:“油”問必答?--大類資產配置框架系列之五

“金”非昔比--大類資產配置框架系列之六

特別的時候,特別的國債--思想匯·第七期

穩增長中“消失”的國開行--思想匯·第六期

國企去槓桿的三問三猜--第五期

宏觀調控從大寫意到工筆畫--第四期&2018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解讀

全球債務的椅子游戲--第三期

全球之錨:美國利率曲線的詛咒--第二期

或許存在的六個預期差--第一期

關於貧富差距和個稅調整的胡思亂想--系列九

券商股東面臨大洗牌?--系列八

匯率的經驗和政策工具都有什麼?--系列七

匯率破7概率極低--系列六

歷史不會簡單重演--系列五

協議簽署後的後續安排有哪些?貿易摩擦緩和十問十答

第二輪反制措施姍姍來遲,中國企業可以從哪些國家進口?

特朗普第二輪關稅威脅,哪些行業首當其衝?

除了出口,關稅戰潛在影響是重構全球產業鏈佈局

中美貿易談判,美國“要價”是什麼?

一文讀懂美國赴華貿易談判團隊

美國頂尖智庫眼中的中美貿易爭端

中美貿易摩擦將走向何方?

中美貿易博弈將如何映射國內政策?

美國精英階層如何看待中美關係--華創宏觀高端午餐會紀要

華創證券釣魚臺會議第10期:中美關係展望

調整匯率風險準備金率的表意與深意--系列一

人民幣匯率的近憂與遠慮--系列二

土耳其貨幣暴跌對中國的“兜圈式”影響

【高頻觀察·每週經濟觀察】

繫好安全帶,二季度海外需求或俯衝加速——每週經濟觀察第13期

【高頻觀察·中資美元債週報】

海外避險情緒發酵,投資級趁勢上漲--中資美元債週報20200223

外債登記管理新規落地,高收益市場收復失地--中資美元債週報20200216

一級發行平淡 二級高收益上漲--中資美元債週報20200209

避險情緒再起,投資級上漲,高收益折戟--中資美元債週報20200202

一級發行延續活躍,二級高收益維持上漲--中資美元債週報20200119

一級房地產發行開閘,二級高收益漲勢延續--中資美元債週報20200112

中資美元債迎“開門紅” 高收益領漲市場--中資美元債週報20200105

聖誕節平穩收官,一二級市場平淡--中資美元債週報20191229

【高頻觀察·全球央行雙週志】

全球不確定性提高後,各國經濟會何去何從?--全球央行雙週志第20期

國際機構如何評估全球經濟增長?--第19期

全球迎來人口老齡化挑戰--第18期

2019年央行對風險事件和財政政策如何評估?--第17期

2019年美歐日貨幣政策怎麼走?影響如何?--第16期

金融危機的反思:我們離下一輪危機還有多遠?--第15期

低通脹與攀升的全球債務:只是一個巧合?--第13期

為什麼本輪緊縮週期對金融條件的影響弱化?--第12期

如何理解美國經濟向好但收益率曲線平坦化?--第11期

【高頻觀察·中國信貸官調查】

2018年信貸利率將加速上行--2018年1季度中西部城商行隱現資產荒--2018年2季度信貸需求趨降,利率上行減速--2018年3季度銀行投貸節奏前傾,資產荒預期濃厚--2019年1季度

“資產荒”從總量走向結構--2019年2季度

“資產荒”邊際緩解,四季度信貸向好--2019年4季度

法律聲明

華創證券研究所定位為面向專業投資者的研究團隊,本資料僅適用於經認可的專業投資者,僅供在新媒體背景下研究觀點的及時交流。華創證券不因任何訂閱本資料的行為而將訂閱人視為公司的客戶。普通投資者若使用本資料,有可能因缺乏解讀服務而對報告中的關鍵假設、評級、目標價等內容產生理解上的歧義,進而造成投資損失。

本資料摘編自華創證券研究所已經發布的研究報告,若對報告的摘編產生歧義,應以報告發布當日的完整內容為準。須注意的是,本資料僅代表報告發布當日的判斷,相關的分析意見及推測可能會根據華創證券研究所後續發佈的研究報告在不發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華創證券的其他業務部門或附屬機構可能獨立做出與本資料的意見或建議不一致的投資決策。本資料所指的證券或金融工具的價格、價值及收入可漲可跌,以往的表現不應作為日後表現的顯示及擔保。本資料僅供訂閱人參考之用,不是或不應被視為出售、購買或認購證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要約或要約邀請。訂閱人不應單純依靠本資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獨立判斷,應自主作出投資決策並自行承擔投資風險。華創證券不對使用本資料涉及的信息所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或與此有關的其他損失承擔任何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