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營商環境 浦東“新十條”為新奇蹟注新動能

■在上海自貿區率先試點“預包裝食品經營許可改備案”

■“工位登記”適用範圍擴至全區全部167家孵化器和眾創空間

■醫療器械企業“一證兩址”試點範圍從保稅區擴大到整個自貿區

浦東新區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的“新十條”措施昨天出臺,為浦東創造新時代改革開放新奇蹟注入新動能。

降低企業制度性成本

深化“證照分離”改革,提升市場開放度、許可便利度,降低企業制度性成本,是浦東市場監管局優化營商環境“新十條”的一大亮點。在上海自貿區率先試點的“預包裝食品經營許可改備案”“拓展醫療器械經營企業第二經營場所試點範圍”等創新制度,將為企業靈活應對市場變化、及時把握市場機遇提供助力。

預包裝食品銷售是商業零售領域最為常見的一種經營業態。實踐中,創業者如果想開一家街頭巷尾常見的“小超市”“便利店”,在辦理營業執照的同時,還需申辦《食品經營許可證》,這在商業零售領域連鎖企業、大型企業拓展市場過程中尤為明顯。而從食品安全角度來看,相較食品生產、現制現售、餐飲服務等業態,預包裝食品在銷售過程中安全風險較小,能夠通過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的方式有效防範。

為此,浦東市場監管局落實“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試點方案,在自貿區內率先試點將食品經營許可(僅銷售預包裝食品)由審批改為備案。改革後,自貿區內食品經營企業僅從事銷售預包裝食品經營活動的,可以在辦理營業執照時一併提出食品經營備案申請,取得經營範圍含“食品經營備案(僅銷售預包裝食品)”的營業執照。這樣一來,企業無需再辦理《食品經營許可證》,實現了“減證”,同時在監管環節,這些企業仍作為食品經營企業納入食品的事中事後監管。改革後,企業取得經營資質時間從過去的6個工作日縮短到1個工作日。

上海世博百聯商業有限公司昨天獲頒了新的《營業執照》,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預包裝食品經營許可改備案後,企業的經營模式將更為靈活,可以在超市、食品專業店、食雜店、食品商貿等不同業態間進行自由轉換,無需再辦理變更手續,也可以更多、更快佈局新店,迅速填補市場空白,企業切切實實享受到了改革紅利。

解決企業“場地”難題

此次浦東優化營商環境“新十條”,進一步聚焦商事制度改革,優化企業住所登記制度,讓企業、特別是創新創業企業開業更便利。其中擴大“工位登記制度”試點範圍政策,將讓更多創業者受益。

“場地”一直以來都是創業者最頭疼的問題之一。近年來,浦東市場監管局在部分孵化器和眾創空間試點“工位登記”,即在一個房間內可佈置多張辦公桌,按座位設置一個個“工位”,新起步的創業者可以通過租借這些“工位”來註冊企業,降低企業初創成本。衍禧堂醫療創客孵化器公司作為浦東首批試點“工位登記”的孵化器企業,目前已有70餘戶入孵企業為此而受益。

試點政策推出後,受到了孵化器企業和初創企業的普遍歡迎,不少企業在大調研走訪中提出,希望進一步拓展“工位登記”的覆蓋面。浦東市場監管局積極回應企業需求,在此次“新十條”措施中,將“工位登記”的適用範圍擴大至全區經認定的全部167家孵化器和眾創空間,以助力更多創業者“輕裝上陣”,讓廣大創業者在“工位”上放飛自己的創業夢想。

在“新十條”中,“一證兩址”政策為醫療器械企業發展增活力,也備受關注。醫療器械經營企業第二經營場所,是指同一家醫療器械批發企業,根據業務發展的需要,經原發證部門核准或備案後,在原醫療器械經營許可證、備案憑證上載明第二個經營場所,與原經營場所相互依存。此前,浦東市場監管局在保稅區先行先試醫療器械經營企業第二經營場所試點,降低了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給醫療器械貿易帶來了便利,目前已有70餘家保稅區企業獲得試點“紅利”。此次“新十條”中,進一步將試點範圍從保稅區擴大到整個自貿區,有利於打造自貿區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營商環境。

金牌服務延伸至“企業側”

不少創業者都有這樣的困惑:企業處於草創階段,很多好點子、金創意,不知道如何合法合理付諸實踐,貿然投入,又怕不小心行差踏錯,亟需“貼心人”來排憂指路。

以黨的十九大代表、全國人民滿意公務員徐敏命名的“徐敏創新服務工作室”,就是一支為企業提供專業服務的“金牌店小二”團隊。工作室成立兩年來,堅持“改革更有力度、服務更有溫度、貼近企業需求、實現精準服務”的工作理念,秉承對企業“有求必應”的宗旨,目前已幫助解決企業註冊登記等急難愁問題2600餘件。

在此次優化營商環境“新十條”中,工作室將繼續把服務延伸至“企業側”,推動構建“三定”服務機制,進一步打造成為全市監管系統的專業化服務品牌:一是定向掛鉤,與孵化器等企業服務平臺建立定向服務機制;二是定期溝通,通過創業輔導課等形式,向企業宣傳新政策,解答創業疑難;三是定製方案,為新經濟企業、重點項目等提供針對性服務。

浦東市場監管局局長吳偉平表示,改革永遠在路上,下一步浦東將推動“新十條”儘快落地見效,使企業得到更多實惠。同時還將繼續保持先行先試、敢闖敢試的精神,進一步貼近市場需求和企業需求,推出更多創新制度和服務舉措,為探索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經驗、助力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而持續努力。 (王志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