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新年伊始,在春節的喜悅中,一場霧霾持續近一個月、覆蓋30省市區。這樣嚴重的汙染現象敲響了公眾對於環境保護的警鐘。其中北方地區冬季的燃煤發電、供暖所產生的汙染是主要的原因之一。近年來,國家大力發展除煤電以外的新能源,然而火力發電任然是主要的發電方式,除了如何發展新能源,改善火力發電也是重中之重,超超臨界發電機組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
超超臨界發電機組是一種先進、高效的發電技術,火電廠超超臨界機組和超臨界機組指的是鍋爐內工質的壓力。鍋爐內的工質都是水,水的臨界參數是:22.129MPa、374.15℃ ;在這個壓力和溫度時,水和蒸汽的密度是相同的,就叫水的臨界點蒸汽溫度不低於593℃或蒸汽壓力不低於31 MPa被稱為超超臨界,簡而言之就是用更少的煤發出更多的電。
國內超超臨界機組的研發起步較晚,上世紀末第一臺超臨界機組才開始投產,而國際上前蘇聯、美、日、德等國在上世紀就開始著手研發可實際運行的超超臨界機組。中國國內迎難而上,用了20年研發超臨界機組,之後進步飛速,在2006年僅過了四年玉環電廠首臺國產百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投產,在該領域實現彎道超車。
中國“十一五”期間,高校與電廠實行聯合開發產能更高的超超臨界發電機組,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大學、寶山鋼鐵廠、上海汽輪機有限公司等十幾個相關單位參加此次研發。此後成果不斷,由上海汽輪機有限公司等負責開發的葉片和螺栓用高溫高強度材料已實現產業化,年產約600噸。安裝有該部件的山東黃島和安徽宿縣等電廠發電機組已投入正常運行。由上海新閔重型鍛造有限公司等負責開發的汽輪發電機用高強度穿心螺桿材料,已成功用於1000MW級發電機。截止目前,中國超超臨界發電機組已佔據全球份額近75%。
在此期間研發的新型機組,不僅發電量上升,並且是以煤的清潔高效開發利用、大型高效環保機組為重點,在環境保護上也響應國家政策。發展超超臨界發電技術,無論是對優化煤電結構,還是提升電站裝備製造水平,都具有重要意義。是實現中國火電結構調整、節能降耗,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電力工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