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车 · 论势 || 坐等“报复性消费”不如尝试“以销定产”| 中国汽车报

观车 · 论势 || 坐等“报复性消费”不如尝试“以销定产”| 中国汽车报
观车 · 论势 || 坐等“报复性消费”不如尝试“以销定产”| 中国汽车报

近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了3月汽车产销量情况。数据显示,3月我国汽车销量虽然相比2月有所增长,但并没有出现反弹行情或者“报复性消费”,与去年同期相比仍下滑四成。从目前的数据可以初步判断,在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好转的背景下,汽车市场销量大幅反弹的预期基本落空,车市“满血复活”的美好愿望恐怕难以实现。

“报复性消费”未能如期而至,原因不难分析。一方面,汽车消费恢复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疫情发展。已经有多位专家表示,新冠肺炎病毒可能与人类长期共存,全球疫情可能会持续1~2年,疫情防控将进入“常态化”阶段。另一方面,汽车属于大宗消费品,消费者购车是理性选择,在当前的车市发展阶段,很难出现“报复性消费”。事实上,一部分消费者的购买力已经受到影响,还有很多消费者对未来的收入预期较为悲观,在消费上自然量入为出,对汽车消费慎之又慎。总体看,汽车市场“报复性消费”仅停留在理论上。

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下降6.8%,汽车市场的下滑仅是国民经济现状的一个缩影。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3月,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前两者跌幅更是达到两位数。从中长期看,我国经济将告别高速增长,并将在长时间内中低位运行。叠加疫情发展可能带来的长期不利影响,汽车行业已经进入收缩通道,供过于求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在汽车产品供不应求的时期,稳定产品品质、扩大产能规模、丰富产品体系,获取利润后扩大再生产、提升市场占有率,成了诸多车企不约而同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以产定销”并无不妥。但当前,汽车行业已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产品供过于求,此时,拥抱“以销定产”模式,围绕市场需求建立相应的营销体系,制定生产计划,更具积极的现实意义。

应该明确的是,不能将“以销定产”理解为经销商要“夺权”或要“革主机厂的命”。“以销定产”是根据消费者需求积极调整策略,设计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以产品质量、品牌价值、用户满意度为基础,制定相应的销售策略与目标。随着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以销定产”并不是经销商单方面要求主机厂降低销量目标,而是与主机厂携手,根据需求变化,进行精细化、差异化的生产和销售。从长远而言,“以销定产”更有利主机厂、经销商、消费者三者和谐共生发展。

过去,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被汽车市场的高速增长所掩盖。如今市场下行,问题和矛盾暴露得更清晰。其中,最为业内诟病的当属“以产定销”的生产方式,主机厂通过捆绑式商务政策强行向经销商压库,导致经销商库存压力大、经营利润低,形成隐性风险转移。在市场上,这种方式造成批零价格严重倒挂,有的经销商往往是“卖一辆亏一辆”,卖得越多亏得越多,只能寄希望于年底的返点或对消费者“动歪脑筋”,而后者的教训殷鉴不远。

我国汽车市场已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经销商也在从销售商向服务商转变,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以产定销”这种传统方式已出现明显问题。笔者认为,汽车企业需要尽快转向“以销定产”,厂、商之间不但要对合理库存达成共识,还对超出库存的情况进行规范与说明,并对转型走品牌化路线的经销商加大扶持力度。同时,经销商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实力,主动拥抱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将核心竞争力聚焦到提升运营效率、提高用户体验和满意度上。

当前,市场形势严峻且复杂多变,越是困难的时候,越需要企业与经销商同舟共济,共同面对市场、研判市场、开拓市场。正所谓“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对汽车企业来说,不能再坐等“报复性消费”这类所谓时机,而是要借此机会主动变革、加快转型,迎接新的挑战。

文:郭晨 编辑:李卿 版式:刘晓烨

观车 · 论势 || 坐等“报复性消费”不如尝试“以销定产”| 中国汽车报
观车 · 论势 || 坐等“报复性消费”不如尝试“以销定产”| 中国汽车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