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顆星,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

第五個“中國航天日”和“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50週年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給參與“東方紅一號”任務的孫家棟、王希季、戚發軔等11位老科學家回信,在全國各界知識分子中引發熱烈反響。

“50年來,從最開始的東方紅到嫦娥、天宮、神舟、北斗,它們相繼誕生,在我們的頭頂或許就有其中的一顆衛星,時刻關注著我們,也照亮了我們前進的道路。”湖南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總支書記李暉說,“半個世紀過去了,當年‘東方紅一號’工程帶動的技術、工藝早已更迭換代,工程親歷者們也已白髮蒼蒼,但它留下的航天精神卻不斷傳承,成為一代代航天人心中的精神支柱。”

“東方紅一號”是一代人的精神力量

“東方紅一號”是中國人民大學信息學院教授杜小勇兒時的美好記憶,也是西北工業大學航天學院教授孟中傑“航天夢”的緣起。

浙江師範大學施光南音樂學院院長郭克儉還記得,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時,那來自太空的《東方紅》樂曲成為無數人的心靈豐碑,讓生活在艱苦歲月裡的中國人得以抬頭仰望星空。

力學和複合材料學家、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教授杜善義院士表示:“我雖然已是耄耋之年,但永遠不會忘記航天人的神聖使命,我會繼續加倍努力,為祖國航天事業培養具有航天精神和家國情懷的高水平人才。中國航天已經創造了奇蹟,中國航天必將創造新的奇蹟。”

正在拍攝重大現實題材電視劇《功勳》中《孫家棟》單元的導演楊文軍激動不已。“從古至今,無論是嫦娥奔月的神話,還是萬戶飛天的嘗試,中國人從來沒有放棄過對宇宙的想象和探索。翻開孫家棟的人生履歷,更是寫滿了老一輩科學家們在艱苦年代對星空的無限嚮往。回望‘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50年,一代代的航天人們,前仆後繼,不斷沉澱、繼承和發揚著‘兩彈一星’精神,讓中國航天從近地逐漸走向深空。作為影視工作者,我們應當用好作品為觀眾呈現老一輩科學家們奮鬥的歷程,講述他們的精彩故事,傳承老一輩科學家的精神。”楊文軍說。

湖南科技大學教授吳毅君表示:“‘東方紅一號’使我國成為第五個成功發射衛星的國家,打破了西方大國對航天技術的壟斷,為我們樹立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時,它的研製為後續航天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探索了工藝流程,培養了人才隊伍,為中國航天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體系。更重要的是,‘東方紅一號’研製攻關過程中凝練出的精神財富,構成了我國‘兩彈一星’精神和航天傳統精神的內核,激勵著一代代中國航天人奮勇向前。”

勇攀科學高峰,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杜小勇思考的是,如何將精神轉化成強大動力。“支撐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高科技是買不來的,必須靠我們自己艱苦奮鬥,持之以恆,才有可能突破。國家的創新能力也只有在解決國家發展難題中提升。因此,我國的科技工作者應該按照總書記的要求,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在努力解決‘卡脖子’問題上作出自己的貢獻。”

孟中傑想到自己的讀書時代,在學校航天館看到“東方紅一號”衛星備份星,聽老師講到老一輩航天人無私奉獻、艱苦攻關時那份自豪。“作為一名航天專業教師和科研工作者,我將時刻堅持育人為本,同時堅持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導向,以在軌服務、空間編隊飛行等方向的‘卡脖子’難題為目標,深挖基礎,攻堅克難,不斷前行。”

哈爾濱工業大學黨委書記熊四皓認為,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是新時代航天工作者攀登航天科技高峰、探索未知太空、建設航天強國的有力號角。作為與新中國航天事業同頻共振的名校,哈工大將賡續傳承“八百壯士”立足航天、許黨報國的傳統,以紮根中國大地辦好世界一流大學的新業績向黨和人民交出新答卷。

哈爾濱工業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周玉說,多年來,哈工大始終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形成了與“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一脈相承的哈工大精神,在辦學定位、辦學理念等方面打上了濃厚的航天烙印。

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研究員、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得者王軍成投身海洋裝備研究工作40多年,帶領團隊為我國海洋資料浮標網、海洋臺站觀測網、船舶水文氣象監測網提供了技術和裝備支撐。“作為海洋科技工作者,一定要以航天領域老科學家為榜樣,按照總書記提出的經略海洋要求,面向海洋科技前沿,深耕海洋高端裝備技術研發,為海洋強國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擔當

當接力棒交到青年人手中,他們想的是什麼?哈工大紫丁香學生微納衛星團隊已經成功發射了兩顆學生衛星。哈爾濱工業大學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專業2018級博士生、紫丁香微納衛星創新工場學生負責人張冀鷂表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擔當。作為航天科技工作者,我們要努力拼搏,不斷創新,將青春奉獻給祖國航天事業,為建設航天強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西北工業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何國強表示,“東方紅一號”衛星參與者所展現的精神指引著青年一代航天人奮勇前行,“新時代,我們將繼續以老一代航天人為榜樣,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敢於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勇於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為早日實現航天強國的偉大夢想貢獻更多力量。”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8級博士生祝偉偉表示,50年前的“東方紅一號”讓宇宙第一次聽到了中國的聲音。總書記給予新時代航天人以希冀,這些勉勵之語也是對所有青年的期盼。“作為一名新時代青年,我們要敢於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勇攀高峰,讓青春和夢想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綻放絢麗之花。”

山東職業學院城市軌道交通系教授、2014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李增足是一名從事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師。“我們不但要‘學為人師’,更要‘行為世範’,引導我們的學生把個人的成長成才融入祖國和人民的偉大事業中,把理想樹立得更遠大,把知識掌握得更牢固,把技能鍛鍊得更紮實,成長為合格的人才。”

(本報綜合各地4月26日電 記者姚曉丹、張士英、龍軍、趙秋麗、馮帆、郭超、牛夢迪、唐芊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