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中國教育問題背後的真正根源

揭示中國教育問題背後的真正根源

中國教育,可以是我國社會大家抱怨最集中的地方,這些年來一直批評聲不斷。平時只要是有關中國教育的話題報道或節目,我都會去關注。最近我就看到在央視的《面對面》這檔欄目中播出的一期:李鎮西 教育的幸福。

李鎮西,23歲大學畢業後就開始擔任語文教師,從事教書36年,工作生涯從一名語文老師到擔任學校校長,是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

在這期節目中,他有一段原話是這麼說的:每年高三結束,最後一門課考完,全國的高三學生都要上演同一部大戲,撕書,燒書。 他們感覺在歡呼,其實歡呼的同時是在詛咒一個時代終於結束了,一去不復返了。為什麼這麼仇恨讀書,你想一想,12年前這些孩子讀一年級的頭一天晚上,多麼興奮,他憧憬,他覺得我要當小學生了,揹著書包多自豪,挺著胸脯。為什麼12年後他憧憬的時光成了他詛咒的歲月?(為什麼?主持人問)就是12年的教育就兩個字“刷題”。他的創造力被扼殺,他的天性被扼殺,他的自由,他應該享受的少年的童趣,青春的快樂都沒有了,就是為了刷題。這樣的教育我實在是不願意去做,要讓我去做這樣的劊子手,我覺得太痛苦了。我知道現在很多老師也不願意這樣做,可以說99%的老師都不願意這樣做。沒辦法,而且找不到誰是罪魁禍首,你怪校長吧,校長上面有局長,局長說怎麼怪我呢,我上面還有廳長,怪廳長嗎,整個社會都這樣。你問家長,家長說學校這樣做,學校說家長讓我這樣做的。你現在給學生減負,首先問家長,家長說你們要考。現在中國教育最可怕的是,都在罵教育,找不到誰是該罵的對象。

我相信,中國大部分人都和李鎮西校長一樣,對我國教育始終帶有這樣的疑惑:就是我們都罵教育,可到底我們應該罵誰?有人說,中國教育問題是我們全社會家長這種強烈的“望子成年,望女成鳳”的思想造成的。有人說,中國的教育問題是我國的應試教育體制造成的,所以要從根本上解決中國教育問題,就必須徹底改變我國高考這種“一考定終身”的制度。這也是我們社會最主流的呼聲,所以我國把“高考改革”作為教育改革中的重中之重。國家為了解決中國教育問題,請社會相關的社會精英開過多少次有關“中國教育”的研討會,去探討中國教育改革之路。可這些年,中國教育改革可以說是在困境中蹣跚前行,可謂是舉步維艱,儘管中央領導人也高度重視,儘管要改革的地方我們也很清晰,就是要把我國學校的應試教育變成素質教育,可經過這麼多年的改革探索,但改革效果還是遠遠不夠理想。這是我們對中國教育問題的認識不夠?還是我國的教育改革存在誤區?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去探討的。

我很早就已經發現批判中國教育的人很多,但真正能講清楚中國教育問題的人幾乎沒有。無論是國家在職的教育工作者,還是博學的著名教授,還是大牌的社會學者,又或是資深的媒體人等等,都講不清中國教育問題其中千絲萬縷的聯繫,而能夠系統提出有效的改革意見的人更是沒有。可能有人能講清,但我確實在各種社會媒體報道中沒有看到。很多教育專家和學者在談及中國教育問題,都會不約而同的表示這是一個很“複雜”的社會問題,因為造成中國現在的教育問題是社會多方面的,這多方面原因中還有千絲萬縷的複雜聯繫,當談到如何通過教育改革解決中國教育問題,這更是難上加難。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就是:“如果你不能簡單地解釋一樣東西,說明你沒真正理解它。也就是說,如果你覺得中國教育問題很複雜,很可能是因為你還沒有真正看透它。我對我國的教育問題關注很久了,我自認為我對中國教育問題看得比很多人都透,經過我多年的思考,現在我國存在的一系列教育問題,我基本都能大概簡單解釋得清。我想把我以前這些年對我國教育的思考都寫出來,希望引起我們社會對我國教育更深層次的探討,最後促進我國教育更好的改革發展。

李鎮西校長在上面提到的“現在中國教育最可怕的是,都在罵教育,找不到誰是該罵的對象”,這句話中的“誰”其實就是指是什麼原因讓中國學校教育變成“扼殺學生創造力,天性“的刷題教育,這也是中國教育最大的問題。在下面的文章中,我會清楚地告訴你這個“誰”是什麼。你會了解引起中國教育一系列問題的真正根源,還有這個根源是如何具體的引發我國教育各種問題的,這些我都會用簡單的邏輯去向你們梳理解釋。

我國教育出現的一系列教育問題,主要都是由於我國“教育篩選程度嚴重”這個教育基本國情而造成的。我國教育篩選程度嚴重主要來源於我國人口眾多,社會競爭壓力大,再加上我國這些年經濟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學生家長想通過優質高等教育提升社會競爭力的意願非常強烈。一邊是社會對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需求日益劇增,一邊是我國社會提供的“優質高等教育資源”遠遠滿足不了社會這種強烈需求時,學校教育篩選程度嚴重這個教育國情就由此產生了。

當前,我國優質的高等教育資源就是指我國“985”“211”這些國家重點大學。我國高等優質教育資源的高度稀缺,結果就必然會引起學生之間強烈的學習競爭,這種強烈的學習競爭,就會導致中國學校教育處處都要進行嚴重的“教育篩選”。久而久之,中國的學生教育就變成學生對優質教育資源的爭奪戰,沒人再去關心“教育要教什麼 ,學生要學什麼”這些教育最本質的東西。

“我國教育出現的一系列教育問題,主要是由於我國教育篩選程度嚴重這個教育基本國情引起的”,為了更好說明我的這個觀點,下面我就來一一簡單推演下我國這個教育基本國情是如何引發我國一系列的教育問題的。

我國廣受民眾批評的應試教育體系的形成,就是我國教育篩選程度嚴重這個教育基本國情造成的。中國學生這麼多,最終能考上全國重點大學的概率太低,學生之間的學習競爭異常激烈。我國學校教育篩選唯一的標準就是看學生的考試分數,那學生在學校的學習重心自然就是為了應付考試,學校的教學重心自然也就成了教學生怎麼更好的應付考試,我國學校普遍的應試教育體系就是這麼形成的。可以這麼說,我國當前這種對所有學生都統一標準化的“應試教育”體系就是應對“教育篩選”程度嚴重最行之有效也是最公平的一種教育方式。

中國把學生的高考成績作為大學錄取唯一的衡量標準。這導致的結果就是中國的學生幾乎把所有的學習精力都集中在學校學習課程上,學校學習競爭必然非常激烈,而美國大學的錄取卻不是把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唯一的衡量標準。那麼明明我們知道僅用考試成績來作為教育篩選唯一標準不科學,那為什麼我國還是把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唯一的衡量標準?因為我國的教育篩選程度非常嚴重,這導致我國的學校教育篩選的“公平性”問題極其突出,只要出現任何一丁點不公平現象,都可能馬上引發社會相當一部分人的強烈抗議。所以,在中國的教育篩選方式選擇中,只要是受個人主觀因素影響的,不能形成固定標準的一概都不能用,因為它會引起社會爭議。而用考試對學生進行教育篩選,是唯一我們社會公認的“公平”篩選方式。所以我們只能用考試,而且考試的評分還一定要有標準答案,有標準的得分要點。對每個學生都採用統一的標準來考試篩選,確保的就是學校教育篩選的公平性,不會引起社會任何爭議。

我國的教育篩選程度嚴重,這導致我國的學校教育篩選首先也是必須要保證其“公平性”,這嚴重阻礙了我國的教育事業健康發展。比如“標準化”“一刀切”是中國教育體制裡被國人詬病最多的問題,中國培養的學生被比喻成流水線生產的產品,每個都一樣。社會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而一個國家的教育培養出來的是這種單一性的人才,顯然是不符合時代的發展。那為什麼在中國教育體制裡會出現“標準化”“一刀切”現象呢?最主要原因就為了保證教育篩選對所有學生都“公平”。如果中國教育連“公平性”都沒法保障,我幾乎可能保證,現在國民抱怨教育問題的人會更多,抱怨的聲音也會更大。絕對可以嚴重到國家的教育秩序都無法正常維持,教育工作都無法正常開展的地步。

稍有教育常識的人都知道,教育要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要讓學生往“個性化”發展,可在我國當下這種教育篩選程度嚴重的基本教育國情下,要現實具體操作起來,就困難層層,最主要的困難還是在於如果保證教育篩選的“公平性”。學校教育篩選不可避免,不同學生按不同的方向學習發展,就意味著我們學校要按不同的篩選方式來對學生進行教育篩選,一旦對學生的教育篩選不統一,就容易出現教育篩選“公平”問題。比如按不同方向發展的兩個學生,這個學生學習這方面素質強,他認為很重要,他應該上重點大學,而另一個同學學習是另一方面素質強,他也是認為很重要,他才應該上重點大學。這就是對學生的的篩選方式不統一而容易引發的有關教育篩選“公平”問題的爭議。

還有我們國家教育強調讓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可學校現實操作中,我們學生只注重考試成績,其他方面發展被嚴重忽略,怎麼會這樣?原因就是你發現除了學業成績,學生的其他方面考核很難被量化後形成統一的標準,或者說沒有一個大家都認為“公平”的考量標準。就比如體育跑步考核,有的學生天生身體好,長得就比別的同學健壯,他跑得就天生比別的同學快。這時,你要用跑步速度來作為教育高考篩選指標,那其他身體天生素質差的學生和他們的家長就會極力反對,認為這種教育篩選很不“公平”。這時你就發現,教育篩選程度嚴重,學生學習競爭激烈,在學校的教育篩選中,學校不考核身體素質,學生就不重視身體素質訓練,學校如果為了讓學生加強身體素質訓練,在教育篩選中對身體素質進行考核,就會面臨教育篩選“公平”性問題。你不考核,學生自然就不重視,你一考核就會馬上引起社會對教育篩選“公平”的相關爭議。所以,在我國教育篩選程度嚴重這樣的基本教育國情下,想讓學生往德、智、體、美、勞全面去發展,在現實的學校操作中很難真正實現。

這麼多年來,我們整個社會默認的最“公平”最不會引起社會爭議的學校教育篩選方式,就是對學校所有學生統一用一份有標準答案的考卷去進行考試,誰考試分數高誰就在教育篩選中勝出。我國高考採用的就是這種“統一”的“有標準答案”的試卷來進行考試,因為高考對我國所有學生一生來說是最關鍵的教育篩選,必須保證教育篩選“公平”,不容許社會有一絲爭議。這也是我國為什麼無法實行各高校自主招生,而是統一用國家高考分數來進行統一篩選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在我國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競爭激烈,一旦把學生能否上重點大學的決定權交給各高校,往往會引發社會關於教育“公平”的一系列問題。如社會部分有錢有勢的人通過“靠關係”“走後門”,或者“行賄”重點高校的招生官,來實現讓自己的孩子享受更優質的高等教育,這對廣大農村這些寒門了弟學生來說,就非常不“公平”。對於重點高校的領導管理者來說,也是麻煩不斷。社會如此關注,重點大學招生標準的“公平性”必然會屢次遭社會質疑討論,每次質疑可能都要向社會澄清解釋。日常生活中往往還要頻繁處理各種想通過“靠關係”,“走後門”,“遞小紙條”這些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所以,對高校這些管理者來說,國家實行這種沒法說清楚量化標準的自主招生會讓重點高校很為難,而相比按現在的高考分數來錄取,誰分數高誰先上,顯然就不會有任何爭議。在很多人眼裡,高校按高考分數高低依次錄取,這就是不會有任何爭議的最好方案,別的都是胡扯。

我上面舉了這麼多例子,你就知道,由於我國教育篩選程度嚴重,導致學校教育篩選首先必須保證對所有學生都“公平”,但這顯然已經嚴重阻礙了我國教育一系列的健康科學發展。這也是為什麼在我國,只要一談到中國教育,這個教育“公平”就是一個永遠都繞不開的話題。

我國學生學習負擔過重,這也是我國教育篩選程度嚴重這個核心因素引起的。學校教育篩選程度越嚴重,就意味著學生學習的競爭程度越激烈,而我國教育篩選程度如此嚴重,學習學習負擔怎麼可能會不重,除非你不想爭取考入一所好點的大學。我國學生學習負擔不僅重,而且是會越來越重。為什麼?因為學生的學習負擔很大程度上是跟學校的知識學習難度有關的。學校本來設計的知識難題還可以淘汰大部分學生,可用這些知識難題考試後又會被後面大量的學生學會,學校就無法對後面的學生進行有效篩選。所以,學校為了能夠不斷持續對後面的學生進行有效的教育篩選,考試的各種知識難題會越學越多,越學越難。學校教育篩選,就是一個淘汰學生的過程。學生不想在學校教育篩選中被淘汰,只能比別的學生進行更刻苦的學習。學生越學越多,越學越難,學習負擔自然越來越重,“過學死”教育現象就出來了。而想在學校教育中推廣什麼“快樂教育”,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

為什麼中國學生從上幼兒園時就開始面臨學習負擔?這個邏輯也很好分析出來,就是孩子上重點幼兒園,就有更大機率上重點小學,上了重點小學,就有更大機率上重點中學,上了重點中學,孩子就有更大的機率最後考上重點大學。而重點幼兒園、重點小學、重點中學都是稀缺教育資源,都需要學生進行激烈學習競爭。在我國,“不輸在起跑線上”的教育口號喊得那麼響亮,不是平白無故的,它是為了應付中國當下激烈的教育篩選競爭局面而催生出的一種不合理教育理念。我國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提前學習現象非常嚴重,有的學校開始禁止小學,中學課程的提前學習,學校是禁止了,可家長為了幫自己家的孩子爭取到優質教育資源,不得不花更多的教育經費去校外上課輔導,別人家的孩子在校外提前學習,你的孩子如果不學,就基本沒機會上重點學校。我國義務教育實行的是“免試就近入學”政策,就是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不會再進行考試競爭了,可有的家長為了幫孩子爭取到重點學校,寧願花高價購買學區房,我國的“天價學區房”現象就是這樣出來的。

中國學生學習負擔最大的時候就是應付高考的高三時期。為了應付高考,中國有兩所最著名的中學,分別是河北省的“衡水中學”和安徽省的“毛坦廠中學”,這兩所中學通過半軍事化管理和各種激勵手段把學生應付高考的學習精力壓榨到近乎瘋狂的地步,從而被人稱為“超級高考工廠”。每年的高考一結束,大量的社會各界媒體就開始集中報道有關這兩所中學的這種教學模式,年年都如此,似乎已經變成媒體每年對我國教育的例行批判。其實每個中國人心裡清楚的很,哪個中學不都是在做如何“提高高三學生的高考成績”這件教育核心大事,只不過是“衡水中學”和“毛坦廠中學”做的更好更出色而已。其他中學在那裡譴責,無異於以“五十步笑百步”,既然我們心裡這麼清楚,為什麼只批評“衡水中學”和“毛坦廠中學”?

只要是稍微有“教育”意識的人都知道,這樣的教育模式是不符合“人才培養”的這個最終的教育目的的,大量的教育專家都表示這有害於學生的學習成長,但還是有大量的學生家長趨之若鶩。很好解釋,高考對中國學生來說是人生最關鍵的一次教育篩選,直接決定了學生能否爭取到優質的高等教育資源,最後接受到優質的高等教育。中國學生多,而我國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相對來說太稀缺,高考學習競爭自然異常激烈,在這種情況下,全國孕育出兩三個這種超級高考工廠,完全屬於正常現象。這時,單純去責備這幾所超級高考工廠的學校管理者,顯然沒搞清楚背後形成的真正核心原因。只要我國教育篩選程度一直嚴重,一直未發生根本性改善,我國這種“超級高考工廠”現象就會一直合理存在。

為什麼這麼說?我們假設一下,既然這種教育模式違揹人性,偏離教育本質,那我們民眾一致要求有關部門,取締這兩個中學,不就完事了嗎?可最後你會發現,我們取締了“衡水中學”,可能下個接班的就變成“衡山中學”,我們取締了“毛坦廠中學”,可能又出來個“毛坦場中學”,都只不過是“接個班”“改個字”“變個表面”“換下形象”“偷個概念”“翻個花樣”......如此而已,其實骨子裡的本質都是一個樣的,就像人的身體生病形成的“惡性腫瘤”,你切了這裡,它照樣會從身體別的地方再長回來。在我國,真正醞釀出“衡水中學”和“毛坦廠中學”這種“超級高考工廠”現象的不是這兩所學校的管理者,而是我國“教育篩選程度嚴重”這個基本教育國情,這才是中國教育一切問題的核心病灶。

同時,由於我國學校教育篩選程度嚴重,學生學習競爭太激烈。家長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在學校的教育篩選中勝出,往往要花費比別的家長更多的教育經費,讓自己家的孩子有更多的學習機會,如課外補習,提前上各種學習培訓班,請私教等,這樣才能提高自己孩子在“教育篩選”中勝出的機率,所以孩子的“基礎教育成本高”問題就出來了。儘管我國九年義務教育免費,但實際上家長對孩子教育的經濟負擔很重,特別是對我們社會並不富裕的大多數家庭來說,更是如此。在我國,孩子的幼年教育成本遠遠高於成年高等教育成本,這是非常不正常的。

我國學生學習負擔太重,已經成為我國社會共識,這些年一直在喊“為學生減負”。有的學校為了減輕學生負擔,就規定不允許老師課後佈置作業。課後沒有作業,學生真的是輕鬆了嗎?實際上並沒有。我國教育篩選程度嚴重,學生你自己只要學不會,學不好,馬上就可能在學校教育篩選中被別的學生淘汰。學校課後是沒有作業了,可學生家長還是要爭取比別的同學早點學會學好,就只能去報課外輔導班,結果學生不但學習負擔不減,反而家長還要多交一筆課外輔導費用,又額外增加了家長的經濟負擔。

我國學校學習現實生活應用率太低,學習最主要是為了應付考試,就是不斷刷題,學生大量學習精力總結的刷題技巧和方法,在現實生活中就是基本都運用不上的。這導致很多人這樣抱怨:學校考試一考完,可能學的這些東西這輩子都用不上了。我們都知道要“學以致用”,可為什麼我們學生在學校的知識學習在現實生活應用率會這麼低呢?因為我們現代社會分工越來越明顯,專業工作越分越細,我們真正要進行高難度學習的只是我們將來要運用到的專業工作知識。而專業工作運用的知識大多是要到大學才開始學,在大學前的學習本來應該是很輕鬆的,而且會越來越輕鬆。再加上現代科技發達,產品齊全,我們在現實中的知識應用是會越來越少,也會越來越簡單。可我國學校教育篩選程度嚴重,學校要對學生進行嚴重教育篩選。學校教育篩選,就是一個淘汰學生的過程,嚴重的教育篩選,就是要淘汰大部分學生而篩選出少數學習精英的過程。

所以,我國學校教育篩選程度越嚴重,學生在學校的知識學習難度就越要大,大到讓大部分的學生學不來或學不好,學校才能有效實現教育篩選。從現實運用來看,我們學生在上大學之前的學習應該是很輕鬆的,可我國學校要實現嚴重的教育篩選,使得學生的實際知識學習難度很大,學生學習很艱苦。那學生那麼艱苦在學校學到的很多東西,除了應付考試外,現實生活應用率自然很低。中國學生學習“負擔重”,教育“成本高”,再加上現實生活運用率又低,很多家庭並不太富裕的農村孩子出現提前“棄學打工”的現象就見怪不怪了。

......

通過上面這麼多推理過程,我相信大家都能清楚知道造成我國教育一系列問題的根本原因,也應該徹底見識到了一個國家教育篩選程度嚴重對這個國家教育的危害有多大。在我國,只要是社會現象級的教育問題,只要我們去刨根問底去追尋原因,最後你會發現,都是跟我國“教育篩選程度嚴重”這個教育國情有關。“教育篩選”本身不是問題,可如果一個國家的“教育篩選”程度嚴重,那就絕對是一個教育大問題。只要我國這個教育基本國情不發生改變,中國的一系列教育問題就不會發生什麼本質性的改善。

當你對中國教育問題的理解,能到這個深層時,你就會知道,如果中國教育不去先解決社會優質高等教育資源供需矛盾,去改變中國當下的教育基本國情,單純去對“高考”改革,什麼“學校教改”,推進“素質教育”,學習“西方先進教育模式”呀這些,實際上都是無濟於事,徒勞無功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國一直在進行各種教育改革,可實質效果甚微的原因。我們一直以為,高考是中國教育的重中之重,幾乎左右著中國教育的整體走向。中國教育之所以正在偏離教育的本質,都是那被高考帶偏的。可你要知道,如果我國當下的教育國情不變,高考通過各種改革,高考考什麼,考幾科,怎麼考,各科分數佔比,怎麼評分,無論你怎麼改革,哪怕高考就考一科,中國學生學校學習也不會變輕鬆,我國這種激烈學習競爭的應試教育體系也不會得到什麼本質改變,學校這種“刷題”教育自然也就必然同樣嚴重存在。

在中國,以前的大學數量非常有限,能上大學的學生是極少數的,所以很多學生為了能從大量的學生中脫穎而出,成為有資格上大學的極少數,就會拼命進行學習競爭。這麼多學生,每個學生對學習又這麼拼命,要想從中篩選出哪些是少數有資格上大學的學生,對學校教育來說,這顯然是個非常尖銳的“教育篩選”問題。後來,國家為了緩解這個社會高等教育供需矛盾,開始搞大學擴招,很多學生都有了上大學的機會。按正常的理解,學校教育尖銳的“教育篩選”問題應該得到緩解。可現實情況卻不是這樣,學校的“教育篩選”問題還是很尖銳。這是因為儘管很多學生有了上大學的機會,但能上“985”“211”重點大學的學生還是極其有限,這麼多學生為了爭取自己能上重點大學,學習依舊很拼命。這麼多學生,每個學生學習又很拼命,學校還是面臨著尖銳的“教育篩選”問題。為了緩解我們社會對優質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我們再搞一次重點大學擴招,是不是能徹底解決呢?我看未必,因為優質的大學教育資源擴招後,更優質的大學教育資源還是稀缺的。更優質的大學教育資源擴招後,更更優質的大學教育資源還是稀缺的。按這個邏輯推理下去,尖銳的“教育篩選”問題似乎永遠都無法解決。

我們國內最好的大學是“清華”和“北大”,在美國,同樣存在兩所最好的大學,就是“哈佛”和“麻省理工”。那為什麼美國就沒有中國這樣存在尖銳的“教育篩選”問題,這其中的原因,我一講起來也非常簡單。比如美國前十的大學,他們的教學水平差距不是很大,比如美國第一名的哈佛大學,跟美國前十名的大學比起來,如果哈佛的教學水平是100分,那美國前十名的大學的教學水平基本都是90分以上,差距不大。對美國學生來說,如果能憑自己的努力考上哈佛,當然是他們最想的,但如果考不上,也不要緊,因為還在很多教學水平和哈佛差不多的大學可以選。好點的大學和相對沒那麼好的大學,對自己的前途發展影響不大,自己的努力、態度、自己才能發揮得如何等等這些,甚至地理位置比如大學在一個自己喜歡的城市,可能都比競爭上一所相對好一點的大學還要重要。所以,對於美國學生來講,他們只要盡力讓自己學習好,這樣就夠了。只要美國學生感覺自己競爭上名列前茅的名校很吃力,或者說付出的學習代價太大,那這些教學水平差不多的不那麼靠前的優秀大學,可能就是他們的首選。

但中國不一樣,中國的大學,教學水平差距很大,好的就非常好,而且是越來越好,差的就非常差。打個比方,在國內如果清華北大的教學水平是100分,那“985”“211”重點大學的教學水平可能就是80分左右,那普通的大學教學水平就是60分左右了。對中國學生來說,如果感覺自己有機會能考上清華北大的,自己就會拼命學習,因為他們知道,一旦考不上清華北大,自己將來接受的大學教育水平就掉一個檔次;如果感覺自己有機會能考上“985”“211”重點高校的學生,學習也很拼命,因為他們也知道,如果自己現在不拼命,一旦將來考不上重點大學,接受的大學教育質量就掉了一個大的等級。這時,上一所好的大學,對自己的前途發展就變得極其關鍵,顯然學習再苦再累,付出的代價再沉重,只要最後能競爭上一所好大學,都是值得的。可以說,想上好大學或想上大學的所有中國學生都得拼命參與學習競爭。所以,中國教育篩選程度嚴重,不是因為中國學生數量太多,而是中國教學水平在80分以上的優質大學太少了。2017年世界大學排名,在前30名的最優秀大學中,美國一家就佔到22所,其他8所給世界各國分,前20名中,有高達16所是美國的。所以,美國學生有大量世界優秀大學可以選,美國所有學生中有很大比例都能考上世界優質大學,而我國呢?相比之下,能考上國內優質大學的學生比例都太低了。

在當下的中國,要想有效緩解我國的教育篩選程度,唯一的有效途徑就是儘快創辦更多國內教學水平在80分以上的優秀大學。你如果問我,判斷一個國家是否存在“教育篩選”問題,到底應該要讓具體多少比例的大學考生能考上教學水平在80分以上的優秀大學,這個具體界限點在哪?說實在話,我只能說很抱歉,我只知道是這麼回事,具體界限比例我真不知道。這個需要我國的教育專家,教育學者去統計調查研究。如果大學教學水平滿分是100分,如果中國有10名學生想考入大學,那讓5名以上學生能考入教學水平在80分以上的優秀大學時,我國幾乎就不會存在任何教育篩選問題。這個比例對不對,我不敢肯定,只能說我判斷應該沒有。中國現在有多少比例的學生能考上教學水平在80分以上的優秀大學,我也不清楚。但我敢確定的一點是,中國社會現在能考上教學水平在80分以上的優秀大學的學生整體比例太低了。

綜上所述,大家就知道,要解決我國教育問題,不是學校課程改革,高考改革等等能夠徹底改變的,大力發展我國的高等教育,加速培養出更多國內教學水平在80分以上的優秀新大學,這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