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次青團,為清明節傳遞一份愛意

清明將至,第一次嘗試做青團,請家人品嚐的時候,沒想到兒子卻說不好吃。

週日忙到了中午,才把所有的青團蒸好,但兒子卻不太喜歡吃。

做一次青團,為清明節傳遞一份愛意

早上七點一直忙到了中午,才把要做青團的材料準備好。那會他在玩自己熱愛的玩具,只過來幫了一下忙,只包了一個,然後就悄悄地跑開了。

在上鍋的時候,我才發現失誤的地方,沒有準備葦葉做鋪墊,導致蒸熟的青團粘在不鏽鋼的篦子上,要很耐心地一點一點摳下來。

就這樣,我把所有的麵糰給包完,總數接近三十個。

吃的時候,才發現真的很給力,吃一口要嚼很多下才能下嚥。


做一次青團,為清明節傳遞一份愛意

它不像超市賣的那麼滑糯,因為我把所有的艾草都加進面裡,並沒有過濾,所以手感會相對沒有那麼光滑,但握起來還是比較柔軟的。

裡面包的豆沙餡,也是自制的。因為去超市沒找到豆沙餡,就想著自己用紅小豆煮熟搗碎這個辦法。

在週六的晚上就泡好一大碗紅小豆,為了保證能煮爛,第二天早上用高壓鍋蒸透,這樣水分不多,就不用過濾然後再上鍋炒了。

蒸好的紅小豆顆很漂亮,每一粒都很飽滿,但又沒有破裂,有一種即將撐破皮的感覺。只有用手擠壓的時候,它才會爆破,露出裡面又豐滿又沙狀的果實,讓人看了很有食慾。

我裝了滿滿一碗,放在案板上,一點一點把它們搗碎。它們有一些很調皮,總是趁著我工作的間隙,故意掉到案板上,等我發現它們的時候,再一一把它們撿起來放回去。

做一次青團,為清明節傳遞一份愛意

這不是一項超級有趣的工作,甚至它還有一點點枯燥,更需要一些耐心。

為了把這項工作做好,我只好把播放器拿到廚房,邊工作邊聽智者的講解。

在差不多要完工的時候,加了一些白糖,又添了少許的鹽,攪拌後讓兒子來品嚐,感覺淡了一些,於是又加了一些糖。

接著把洗好的艾草放到開水中焯一下,為了去除它的澀味,所以加了一些食用鹼來平衡。沒有鹼的話,用小蘇打也可以代替。

翠綠的艾葉泡在涼水中,綠得特別顯眼。不一會兒,就泡出了綠色的汁,於是趕緊換水。


做一次青團,為清明節傳遞一份愛意

母親說這草不太好聞,她不愛吃。鑑於她的說法,就多泡了些時間,大概泡了三個小時。


最後濾幹水分的時候,發現它已變成深墨綠色。如果家中有剛織好的布匹,直接拿去染布,做一條夏天的雪紡裙,應該會有不錯的效果。

可惜歸可惜,最後也只能把它給倒掉。

最後一步是活面,為了做青團,我還專門去買了糯米麵,只是超市沒有大米麵,最後就用玉米澱粉而代替了。

這種混合面與麵粉的特性完全不一樣,活好之後不粘盆,它們會自動粘在一起,只要一攪就會一起轉動。

綠色的艾葉皮,包裹上深紅色的豆沙餡,搭配出很和諧的顏色,一點也不刺眼。

做一次青團,為清明節傳遞一份愛意

小時候,常聽說一句諺語:紅配綠,醜得哭。但這種綠並不炫,紅也並不豔,都是褪去最亮的顏色,才呈現出這樣的結果。

水燒開後才能上鍋蒸,因為它太軟,放久不定型的話,會塌下來。

雖然做青團有點麻煩,但從摘艾葉到做成,還是有很多樂趣的。


我們在雨後的田野上,一邊吹著溫柔的風,一邊低頭採摘著艾葉,側面映照著夕陽,無限美好的感覺湧上心頭。

一邊製作,一邊把對先人的思念揉到青團中,意義非凡。


做一次青團,為清明節傳遞一份愛意


現在才發覺,之前從來沒有好好過這個有些哀傷的節日。每年的清明前後,就開始下小雨,當時總覺得這天氣不作美,老是破壞我們出門踏青的氛圍。


其實,我們不理解,這陰沉的雨天,就是要讓我們安靜地待在一個地方,默默地做一些平時沒時間做的事,想一些久違不見的人。


現在想來,感謝孩子,感謝學校倡導這個活動,感謝這個時代給我們一次機會,跟孩子一起重新學習,關於這些古老的傳承,還有那息息不已的精神力量。

我們有責任,重新把這些快被遺忘的故事,給孩子們一點一點講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