洄游的魚,不只有三文魚

本文原創整合,轉載需要授權

部分資料出自百度


上中學時,班主任可能在自習課上播放過俞敏洪的一段演講——“三文魚精神”是什麼?“三文魚的一生,充滿危險和悲壯,它們克服種種困難,躲避無數危險,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逆水搏擊,洄游產卵,為自己的生命畫上句號。”這段“三文魚精神”演講,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學生。


洄游的魚,不只有三文魚

然而,很少人知道的是,在中國高原湖泊之中,也有一種獨特的魚類,從出生到死亡,就註定了它的洄游之路,它們的洄游與繁衍,同樣充滿了艱辛,它就是湟魚。除了它的洄游之路,更令我們值得記錄的是,世界上恐怕再沒有第二種魚,因為解救過千千萬萬條人類的性命,而被抹上濃濃的歷史色彩,與人類一起上演了一幕幕悽美的人間故事。


洄游的魚,不只有三文魚


湟魚學名青海湖裸鯉,為高原土著魚類,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是青海湖“水—鳥—魚”生態鏈中的核心物種,也是青海湖中唯一的大型經濟魚類,在青海湖生態系統中起著核心作用,2004年被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瀕危物種名單中。

1、溯洄從之 道阻且長

每年3月中旬至8月中旬是湟魚繁殖季節,湟魚密集成群,遊近河口附近,爭先恐後,順河口溯流而上,受精排卵。湟魚在繁殖初期,只有少量魚群,溯河而來,接著大批的魚群湧了上來,數不清的黑色紡錘形身體以及淡黃色魚鰭瞬間塞滿了河道,它們排成縱隊,穿過怪石嶙峋的河底,聚集在河水相對平緩的地方,休息,積蓄力量,準備迎接前方漫漫征程中的艱險阻隔。湟魚洄游會形成"半河清水半河魚""群鳥獵魚""鯉魚跳龍門"等奇特的景象,堪稱世界奇觀。

洄游的魚,不只有三文魚

據專家介紹:湟魚之所以要洄游產卵,是因為在青海湖高鹽度、高鹼性的湖水中它們的性腺無法正常發育,更無法完成傳宗接代的神聖使命,因此為了繁衍後代,湟魚只有選擇以生命為代價的艱苦跋涉——洄游產卵。在水流的不斷刺激下,魚爸魚媽們的性腺成熟了,就會在合適的地方產卵受精,孕育出新的生命。

青海湖環湖地區有數十條淡水河與湖相連,其中,布哈河、沙柳河、泉吉河、黑馬河和哈爾蓋河是湟魚洄游的主要河道。洄游的道路上危機四伏,湟魚們要面臨青海湖大量的魚鷗、鸕鷀以及其他天敵的捕食,湟魚只能靠犧牲數量來換取生路。因此,青海湖畔魚鷗與湟魚的生死之戰也成為了一道自然景觀。

洄游的魚,不只有三文魚

即使僥倖逃過捕食者的掠奪,河流本身也是一道難關,如果水流得太快了,會把它們衝下去,要是趕上上游下大雨漲水,一晚上就能把它們好幾天的努力清零了;來水大給它們增加了難度,來水少了更不行,因為河道里沒水,魚兒們就會擱淺;克服了水流,湟魚還得爬坡,河道里的坡坡坎坎給它們製造了各式各樣的障礙。人類修建的堤壩也是它們的障礙,過高的堤壩會令湟魚無法躍過。好在近年來青海當地政府把許多水壩都修建成了階梯狀,稱為“過魚通道”,於是湟魚同學就可以愉快地上臺階了。

洄游的魚,不只有三文魚

不過即使克服了天敵、河流、河道等重重障礙,想要繁育出小湟魚也並不容易。一般情況下,一條雌魚在一個洄游季通常要產3000-4000枚卵,個頭大的可以產上萬枚卵,洄游路上一般要產卵兩到三次;然而這些卵存活率卻很低,僅有千分之幾。150克以上的湟魚才具有洄游繁殖的能力,而在食物稀少的青海湖,它們要長到這個重量大概需要4年的時間。而它們中的大部分,又會在洄游的過程中死去。

湟魚洄游實際上是大自然優勝劣汰的一個過程,只有成功爬坡過坎、順利存活的個體,其性腺才能在外部刺激下發育成熟,從而獲得孕育、繁衍後代的能力。不過,換個角度看,知其不可而為之,這是以生命為代價的繁衍,是犧牲之上開出的新生的花朵。生命的偉大與悲壯,可能就蘊藏在湟魚這一次又一次的洄游之中吧。

洄游的魚,不只有三文魚


除了三文魚和湟魚之外,還有一種高原湖泊的特產魚類更喜愛逆流產卵與繁衍生息,它就是撫仙湖的抗浪魚。在紀錄片《水下中國》:水下古城就生動的記錄著這一群魚類以及獨特捕魚的方式,大概由於魚類喜歡逆流而上的特性在抗浪魚身上體現得比較明顯 -- 所以才被稱之為“抗浪魚”。


抗浪魚習慣在深水魚洞中棲息。當抗浪魚遊向湖岸邊產卵時,湖灘銀光閃閃,極為壯觀。更為奇特的是:抗浪魚遊向湖岸還有一個規律。在魚汛期,每十天中只有三天游到湖邊,另外七天游回深水裡,當地人稱之為“來三去七,並按這一規律捕撈抗浪魚,並且發明了一種獨特的捕魚技法——車水捕魚。


洄游的魚,不只有三文魚


在《潛行中國》:探秘高原湖泊中,探險團隊跟隨當地居民也詳細的記錄並瞭解了這種捕魚技法。漁民們用木製的水車從綠樹掩映的石洞泉眼裡,把泉水車出,經過溝道流入湖內,泉水與湖水的溫差和流速恰好迎合了爭強好勝、喜歡清水的抗浪魚的生活習性,魚兒便群集搶水而上,鑽進漁民們預先放置在流水溝道里的竹籠而被捕獲;這種捕魚方法歷代沿襲,古老而獨特,被人們稱之為“車水捕魚”,漁民捕之不下湖,不用船,不用魚鉤,不用魚網,不用溼身,是世界捕魚史上都極為罕見的捕魚方式。


2、投我以桃 報之以李

人類與動物之間的關係並不只是簡單的食物鏈上的連接,有時,也會有獨特的情愫蘊含其中。青海人說起湟魚時都帶著濃濃的鄉愁,甚至有人會說,湟魚是青海人的救命魚。

這是因為,在青海,無人不知一段特殊的大饑荒年代,把青海人的命運與湟魚緊緊地連接在了一起。據省水產部門的一份統計數字顯示,1960年至1962年的三年自然災害期間,青海共捕撈湟魚7.29萬噸,按照這三年青海平均人口221萬人計算,三年間青海人就吃了66斤湟魚,這數字還不包括無法估量的大量民間捕撈。一人66斤湟魚——對於青海人來說,有多少飢餓的生命因此獲得拯救。

洄游的魚,不只有三文魚

正因為當年湟魚救過很多人的命,如今青海人心懷感恩倍加珍愛湟魚、關注湟魚未來的命運。據瞭解,2015年以來青海官方共耗資3600多萬元在湟魚洄游必經的沙柳河、泉吉河、哈爾蓋河等地拆除攔河壩,修改建7座洄游通道,湟魚家園處的18級臺階組成的洄游通道此前便是一座2米高的攔河壩。

洄游的魚,不只有三文魚

並且,通過多年封湖育魚、增殖放流和打擊盜捕等保護措施,截至2016年底青海湖裸鯉資源量達到7.08萬噸,比保護初期2002年的0.2萬噸增長27倍多。不僅如此,自2002年起,青海每年培育青海湖裸鯉原種種苗700萬尾,2015年至2016年,規模擴大到1000萬尾。截至目前,已增殖放流入湖青海湖湟魚原種種苗超過1億尾。

洄游的魚,不只有三文魚


從地理上說,青海湖是高原之腎,它吐納著生命的氣息,養育著周邊草原,讓無數生靈在這裡自由棲居。而生活在青海湖的湟魚則與一代青海人結下了深厚的情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