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育的交流拒絕成為貿易糾紛的犧牲品

從中美競爭關係及表現來看,體現的不僅僅是實實在在的貿易數字,更有科技和教育的成分,科技的競爭最終還是體現在教育的競爭,教育成為大國競爭優勢的最終源頭。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中美教育方面的教育交流展現出不一樣的態勢,美國兒童中文學習人數開始下降,中國學生赴美熱潮開始減退,特別是近期因為貿易戰,出現部分美國高校和科研機構排斥華人學者現象,種種跡象是否表明中美兩國民眾是否開始漸行漸遠,開始對彼此失去了原有的興趣,還是背後美國國家政治力量的推動值得深思。

文化教育的交流拒絕成為貿易糾紛的犧牲品

合則兩利

學習中文成為不少美國高等階層子女教育的必選或首選,也是學生申請美國名校不可缺少的加分項。而同一時期,約有36.3萬名中國學生在美國的各階段學校就讀。2017年美國總統特朗普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時,其外孫女阿拉貝拉用普通話唱歌和背詩的形象獲得點贊無數。2017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約有22.7萬美國學齡兒童在正規地系統地學習中文,民間交流的意向與國家科教的合作形成強烈的偏差。


文化教育的交流拒絕成為貿易糾紛的犧牲品

文化就是"瞭解世界上人們說過的最好的思想"。——〔英〕阿諾德

結合當前的美國對中國強徵關稅,貿易衝突升級的背景下,被認為是兩國關係堅固護欄的中美民眾之間的文化交流,似乎也變得比看上去脆弱得多。中國學生對美國高校的申請難度,教育簽證受限,尤其是在某些高科技領域更為突出。同時變化的還有象徵著中美之間教育合作典範的孔子學院數量也在減少。

文化教育的交流拒絕成為貿易糾紛的犧牲品


文化交流的真正價值在於智慧和美感的無盡增長,從而為自身提供了無盡的補給。

大國之間有經濟爭端和衝突在所難免,文化觀念的差異也實屬正常,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正是全球文化的交融才促使整個人類文明的進步,教育這一本屬於全人類基本的權益理應更加開放,而不淪為強權國家為達到政治和經濟目的的手段和工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