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中,依据集中这一法则进行具体构思的同时,还要注意善于选择

戏曲中,依据集中这一法则进行具体构思的同时,还要注意善于选择

戏曲表演照

如果说,戏曲结构的基本法则是集中,那么在依据这一法则进行具体构思的同时,剧作者还必须注意另一课题:善于选择。主线作为戏曲结构的支柱和调节剧本总体使之达到统一、完整的枢纽,当然需要慎重选择。“线”的问题确定之后,进一步就要在“点”上多下功夫,选择的目标,自必随之而转移到分场结构中的环境、情节和细节三个方面。选择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

戏曲中,依据集中这一法则进行具体构思的同时,还要注意善于选择

戏曲表演照

川剧《柳荫记》和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都有“相送”一场戏,梁祝同学三载,依依惜别,一路上祝英台触景生情,对梁山伯提出了一个又一个表示以身相许的暗喻,偏偏憨厚、纯朴的梁山伯并不理解此中奥妙,于是通过一系列的戏剧性动作,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真挚友情和各自不同的精神状态。虽然两个剧的表现手法和细节安排不尽相同,但是那种浓郁的抒情色彩,生动的形象比喻,优美的生活机趣,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展示人物性格的艺术魅力则无分轩轾。

戏曲中,依据集中这一法则进行具体构思的同时,还要注意善于选择

戏曲表演照

这场好戏固然来自多种因素,但是我认为关键却在于环境的选择。如果梁祝话别的环境被固定在书馆门外或十里长亭,而不是有说有笑、有情有景的送行途中,那么,所谓“十八相送”也就无从出现。换句话说,这场戏将是流于一般的“惜别”,而不是梁祝故事中理应展现出来的、最足以显示人物性格。在戏曲分场结构中,选择环境不仅是重要的,而且也有它自己的特点。我们说,这场戏环境安排得恰到好处,就在于:一,它有助于进一步地展示人物关系和刻画人物性格;二,有利于发挥戏曲唱做表演艺术的特长(特别是那种对唱、独唱交织在一起的、在描写人物谈笑风生的同时展示内心世界的表现手法)。

戏曲中,依据集中这一法则进行具体构思的同时,还要注意善于选择

戏曲表演照

作为戏曲剧本中的重点场子,环境的典型性和舞台的适应性,是必不可少的两个条件。如果只着眼于前者,无视戏曲艺术的特点,往往环境虽然典型,演员却缺少用武之地,甚至还有出现话剧加唱的可能;如果只从后者出发,不考虑人物和环境之间的必然关系,环境就只能成为技术的陪衬,尽管唱念做打,五光十色,剧中人物终将淹没在技术海洋之中。在我们看到的剧本:初稿甚至舞台演出中,这两种情况也还是不断出现的(后者似乎更常见些)。就剧作者来讲,并非不注意环境的选择,而是在选择之时存在着某种来自主观的任意性。

戏曲中,依据集中这一法则进行具体构思的同时,还要注意善于选择

戏曲表演照

这是不可取的。因此,在处,理重点场子时,既要重视选择,又必须强调环境典型性与舞台适应性的统一。离开了这一点,选择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选择环境之是否恰当,涉及到一场戏的成败:得失;但是这并不等于只要环境选好,就可以决定一切。这里无妨再以“断桥”为例,这场戏作为《白蛇传》中的一折,有传统昆曲本,有田汉同志京剧本,也有各种地方戏曲本。就白蛇、青蛇和许仙在断桥相会这一典型环境而论,各种剧本并无多大区别,但从主题思想、艺术形象来看,的确又有高低之分。

戏曲中,依据集中这一法则进行具体构思的同时,还要注意善于选择

戏曲表演照

选择不能离开集中,选择的目的,在于写人,在于有“戏”。每一场戏应该只有一个中心。所谓中心,简而言之,也就是表现在特定环境中人物或人物之间的基本动作,传统剧目中这种朴素、具体、简明扼要而又形象化的关目,不仅可以锻炼概括能力,同时它也是衡量环境、情节、细节安排是否恰当的一把标尺。我们在拟定关目时,往往遇到两种情况:有的很顺手,有的很吃力;吃力的是,或则难于概括,或则勉强“概括”出来,不是空洞无物,就是名不符实。如果是这样,我觉得且不必在关目上多兜圈子,倒是应该翻过头来从“戏”里找找原因。这样,也许就会发现主要毛病在于犯了“多中心”或“无中心”之忌。

戏曲中,依据集中这一法则进行具体构思的同时,还要注意善于选择

戏曲表演照

进而追根寻源,自必联系到环境、情节以至细节种种问题,譬如环境是否不够真实,情节是否过于分散,细节是否庞杂琐碎等等,这样就有可能为作者进一步修改剧本,提供对症下药的条件。所以我认为戏曲剧本都应该有一个能够体现人物基本动作的分场关。不管它是事先拟就还是事后概括,对于环境、情节、细节的选择,必将具有配合、推动、制约、检验的多种作用,这不仅有利于树立戏的中心,同时也将反作用于规定情境的设计。对于剧作者来讲,它的实际意义是远远超过关目本身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