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郵地名史話之“陳總兵莊”

“陳總兵莊”為明成祖時任總兵的陳瑄三世裔孫陳謙由淮安遷居住此而得名。現為龍虯鎮的陳莊村(解放後和人民公社時期,曾改名為德勝大隊)。

陳瑄,(1365-1433)字彥純,合肥人,明太祖時代替其父為成都右衛指揮同知,曾修理過都江堰,後因徵西南有功,遷四川行都司都指揮同知,擢右軍都督府都督僉事。成祖即位封平江伯任漕運總兵官,總督海運,永樂十二年(1414年),宋禮重開會通河,使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陳瑄又負責河運,曾沿湖築堤鑿渠,以避風濤之險,開白塔河通長江,自淮至臨清,置水閘47所,自淮至揚州置平水閘數十所,並置淺船,編沒淺夫以時撈淺,每年運糧200萬石北上,後又增至500萬石。《明史·陳瑄傳》讚揚他“凡所規畫、精出宏遠,身理漕河者三十年,舉無遺策”。是我國曆史上值得紀念的水利工程管理專家之一。

陳瑄死後,其子孫至明末延存有十世,皆世襲平江伯,其中任總兵者三人,為三世陳豫、六世陳圭、七世陳王謨,任漕運總督者一人,為四世陳銳。明末因甲申之變,十世陳治安,堅辭不受,遂止。以後陳氏躬耕自食其力,不再為官。

明代天順年間,陳瑄三世孫陳謙從淮安遷居到此,建起莊園,佔地約100畝,四周河流環繞,近百戶人家,各種店鋪、作坊、茶館、浴室、戲臺、學塾等,陳總兵莊原有文昌閣和陳氏崇祠,始建於明正德年間。文昌閣是陳氏家族和文人學士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聚會論文的場所。陳氏宗祠原稱穎川堂,是陳氏家族安放歷代祖先牌位的地方,分為前殿、中殿、後殿三進。正德十年(1515年)武宗以陳氏世代治水有功,賜匾式“德纘禹功”,聯式“肇運金湯數十載敷土奠川當日中流資砥柱,開漕利涉千萬年河清海晏今時漢永朝宗”。後來陳氏宗祠遂改稱為“繼禹堂”。

陳氏宗祠在1940年(抗日戰爭時)遭日寇焚燬,前殿和中殿房屋被毀壞,武宗所賜匾式、聯式石碑等物皆蕩然無存,所存在後進屋,為德勝小學的校舍。目前該房屋保存仍較完好,屋脊上磚雕裝飾物仍在,反映出當年陳氏宗祠輝煌的景象,鑲在西偏屋上宣統年間的兩塊石碑,字跡也仍清晰可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