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神近妖的孔明 七年间六出祁山为何无功而终?(上)

似神近妖的孔明 七年间六出祁山为何无功而终?(上)

西蜀建兴十二年八月二十三日的五丈原,秋风吹面、彻骨生寒!是夜,银河耿耿、玉露零零,旌旗不动、刁斗无声,蜀营上下一片寂静。

当将星陨落的那一刻,天愁地惨、月色无光——汉丞相诸葛亮,溘然长逝。时年,五十四岁......伐魏兴汉、恢复中原的抱负,随之化为泡影,只留下横亘千古的遗恨!

此后的西蜀,江河日下、直至覆灭。

诸葛亮,作为《三国演义》里最一流的杰出人物,被鲁迅评论为“多智而近妖”——能看天象、能借东风、能驱木牛流马、能洞穿一切人事,甚至能预测和干预自己的生死。

他隐居隆中时,就以“春秋管仲、战国乐毅”两位功盖寰宇的人物自比,徐庶甚至认为即便管、乐二人也不及孔明。

颍川名士水镜先生——司马徽,更是将孔明比作“兴周八百年的姜子牙、旺汉四百年的张良”,可见他的盖世机谋和杰出才能。

但是,诸葛亮从建兴五年到建兴十二年,七年间连续六出祁山,最终还是无果而还。直落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结局,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天命”归魏不可违

对此,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的第一个解释是“天意”,意思就是说“天命如此,非人力可以改变。”于是,“天命”便成了功业垂成的关键。

比如在《封神演义》里当“天命归周”时,上天便会派遣各路神仙、创造各种“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以促成周武王一统天下。而在《三国演义》中,种种迹象表明,天命是归魏的。

所以,《三国演义》第37回里,司马徽对于诸葛亮随刘备出山的断语是:“’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言罢仰天大笑,飘然而去。”

一语成谶!司马徽的话昭示了随后西蜀的命运,和诸葛亮的未来。

所以91回里诸葛亮一出岐山时,太史谯周看到天象后力劝:“臣夜观天象,北方旺气正盛,星曜倍明,未可图也。”并反问孔明,即然洞悉天象,为什么还要逆天而行呢:“丞相深明天文,何故强为?”


对此,孔明表示:“天道变易不常,岂可拘执?”所以即便谯周苦劝,诸葛亮执意不从、“逆天”而行。此后,各种暗示“天意”的迹象,也随即屡屡显现。

比如102回,当孔明六出岐山时,谯周再次以天象和各地出现的群鸟投汉水、柏树夜哭等不祥现象规劝:“近有群鸟数万,自南飞来,投于汉水而死,此不祥之兆;

臣又观天象,见奎星躔于太白之分,盛气在北,不利伐魏;又成都人民,皆闻柏树夜哭:有此数般灾异,丞相只宜谨守,不可妄动。”


与此同时,司马懿也告诉魏主曹叡,天象不利于西川:“臣夜观天象,见中原旺气正盛,奎星犯太白,不利于西川。今孔明自负才智,逆天而行,乃自取败亡也。”

所以103回里,当诸葛亮苦心设计,终于在上方谷以火攻让司马懿父子三人无路可逃命在旦夕,并抱头痛哭说:“吾父子三人皆死于此处时!”

忽然狂风大作黑气漫空,一声霹雳响处骤雨倾盆,满谷的火尽被浇灭,司马懿父子“受到天意眷顾”,死里逃生。


孔明只好慨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由此可见,关于“天意”,孔明其实心知肚明。他因此在临终前再次慨叹:“吾本欲竭忠尽力,恢复中原,重兴汉室;奈天意如此,吾旦夕将死。”

而他死后多年,当魏将钟会攻取汉中时路过武侯坟,诸葛亮托梦于钟会,告诫他不可乱杀无辜时仍说:“虽汉祚已衰、天命难违.......”可见,“天意”归魏,是诸葛亮六出祁山未果的首要原因。


当然,“天意”是一种很唯心的说法。倘若站在现实的角度来看,它并不能构成诸葛亮伐魏无功的说辞。关于六出祁山未果,其实有着两个更为深层的原因。

那就是:西蜀国势的日渐衰微;曹魏拥有司马懿这个一流的军事人才。

西蜀国势的衰微

章武三年,刘备在白帝城永安宫去世。此后,西蜀的国势总体是呈现日渐下降的趋势。表现在第一方面就是最高统治者的平庸和胸无大志。

典型事件之一是118回中,当后主刘蝉听说邓艾攻下绵竹,诸葛瞻父子阵亡后就慌乱不已。

他不知就里地听从文官们的建议出城投降,否决了第五子刘谌对有利条件的分析:“成都之兵,尚有数万;姜维全师,皆在剑阁,若知魏兵犯阙,必来救应。内外攻击,可获大功。”

轻而易举地就把刘备一手建立的基业拱手送人,既无头脑又无血气!

致使姜维等仍在阵前为国血战的将士们,瞬间无主可保、无国可归,英雄末路、含恨而终!而聪慧英敏的刘谌也因劝谏未果、不愿降魏受辱,遂在绝望中杀死妻子,于祖庙中自刎而死。


事件之二在119回,后主刘蝉降魏后被押送到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后,他亲自到司马昭府里拜谢。

司马昭设宴款待刘蝉时,让乐人在席前舞魏乐,蜀官都感伤不已,只有后主面露喜色。司马昭又让蜀人舞蜀乐,蜀官更是纷纷堕泪不胜悲伤,而后主仍嬉笑自若。

酒至半酣时,司马昭对贾充叹息说:“人之无情,乃至于此!虽使诸葛孔明在,亦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乎?”

他随之又问后主是否想念西蜀:“颇思蜀否?”后主却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也。”

所以后人有诗叹息说:

“追欢作乐笑颜开,不念危亡半点哀。快乐异乡忘故国,方知后主是庸才。”


后来,蜀国的臣子郤正趁后主起身更衣时告诉他:怎么能说不思蜀呢?你要流泪说思蜀,司马昭就会放你回去:“陛下如何答应不思蜀也?徜彼再问,可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蜀地,乃心西悲,无日不思。晋公必放陛下归蜀矣。”

后主牢记郤正的话入席,当司马昭再次问他:“颇思蜀否?”后主把郤正教给他的话说于司马昭后,但是苦于怎么都挤不出泪,只好闭上眼睛假装。

司马昭随即表示,这怎么像郤正说的话呢:“何乃似郤正语耶?”后主急忙睁开眼睛,惊慌地承认就是郤正教他说的:“诚如尊命。”司马昭和左右臣子都大笑不已。

无独有偶,最高统治者的能力、见识和所作所为,会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国家的战略方针及兴衰成败。


比如汉武帝时期,汉帝国之所以能接连取得漠南、漠北、河西三大战役的胜利,彻底消除匈奴对汉的威胁,就是因为这几次战役几乎都是汉武帝亲自布局的。

战国时候,秦国昭襄王五十年,秦军正在围攻赵国邯郸。听说魏国安釐王派大将晋鄙帅兵十万要来救赵,已经年近七十的昭襄王嬴稷亲自到邯郸督战,并派人威胁魏王,如果敢救赵国,就先派兵讨伐:

“秦攻邯郸,旦暮且下矣。诸侯有敢救者,必移兵先击之!”嬴稷的话,很好地震慑了各诸侯国:

"魏王大惧

,遣使者追及晋鄙军,戒以勿进。晋鄙乃屯于邺下。楚春申君亦即屯兵于武关,观望不进。"

与之相比,后主刘蝉在诸葛亮六出祁山的频繁征战中,却在成都安享富贵太平。他胸无谋略、更无大志,只想死守祖业坐享太平。

所以在诸葛亮申请第六次出祁山时,他明确表示不解和反对:“方今已成鼎足之势,吴、魏不曾入寇,相父何不安享太平?”


有这样不思进取的国君,纵使诸葛亮再鞠躬尽瘁也难成统一大业。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在第四次和第五次伐魏时出现的荒唐事件:苟安和李严二人只顾私利枉生事端,导致诸葛亮被无端调回。

比如第四次出祁山时,永安城李严遣都尉苟安解送粮米,苟安因好酒误事被罚而投降。

后来,他受司马懿派遣,回西川散布诸葛亮篡国谣言,后主迷惑莫辨,就下诏调回了诸葛亮及伐魏大军。

第五次出祁山伐魏正酣时,诸葛亮却收到永安城李严的书信,说东吴侵犯西川,祁山大寨全部人马只好全部撤回。

对此后主和诸葛亮都一头雾水,原来李严因为军粮筹备不济,就假称东吴来犯,谎报军情调回了诸葛亮的伐魏大军。

这两次事件直接影响了战局,也错失很多良机,且荒唐而无稽。但都间接地反映了刘蝉的昏庸无能,和西蜀政局的混乱无序。


相反,倘若有雄主刘备在位的话,这样的事件绝对不会发生。而且,刘备还会成为伐魏的重要决策者和执行者,进而促成对战局成果的巩固。

尤其是第一次出祁山时,刘备若在位,凭着他对马稷的认识,决不会允许诸葛亮重任马稷,也必然会避免大意失街亭、痛失天水三郡,致使战果丢失殆尽的严重后果。

而此时的东吴和曹魏则完全不同。孙权是和曹操、刘备同级别的盖世英主。而曹魏后来的两位首领:曹丕和曹叡也都不是平庸之辈。

84回里,东吴都督陆逊曾评论曹丕时说:“吾料魏主曹丕,其奸诈与父无异”;

关于曹叡,91回里说他“自幼聪明,曹丕甚爱之”。而且从后来曹叡一直重用司马懿,并坚持司马懿的作战方略,进而将之上升为全军的共识,以有效应对蜀军,就能看出曹叡的英明。


另外,西蜀国势呈现下降趋势的第二个表现,就是人才的凋落。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杀死后,刘备帅七十万精兵伐吴。

在陆逊火烧连营前后,西蜀损失了老将黄忠,以及冯习、张南、傅彤、黄权等将领。此后,刘备分封的五虎大将只剩下马超和赵云。

马超又在诸葛亮南征归来后病逝,而赵云则在二出祁山前病逝。至此,西蜀最一流的战将全部逝去。

关、张的儿子,关兴和张苞子承父志,可谓勇猛异常,是西蜀新一代的优秀将领。只可惜,张苞受伤后在诸葛亮三出祁山时病逝,关兴在六出祁山前病亡。

因而当时的西蜀军中,非常杰出的将领凤毛麟角。比如,当蜀军二出岐山碰到魏将王双时,诸葛亮一声:谁可应战?先后出马的裨将谢雄、龚起分别“战不三合”,就被王双手起刀落劈下了马。

后来廖化、王平、张嶷三人联手才敌住王双。而张嶷还中计,受了重伤!


这和当年关羽瞬间诛颜良文丑、张飞喝断当阳桥、赵子龙长阪坡七进七出单骑救主的时代,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他们都是当世一流的猛将,正如35回里水镜先生对刘备说的:“关、张、赵云乃万人敌,惜无善用之人也!”正是因为当时西蜀拥有这样优秀的将领,才让诸葛亮如虎添翼、所向披靡。

但是美人迟暮、英雄不再!比之当年,诸葛亮深感人才匮乏。

所以当听到五虎大将的最后一位——赵云病逝时,孔明跌足而哭曰:“子龙身故,国家损一栋梁,吾去一臂也!”

当然,

老将魏延确实勇猛,但小说中他是“有反骨”而被诸葛亮时刻提防的人物。他不出所料地在诸葛亮死后谋反,被诸葛亮死前设计而被马岱所杀。


由此,我们便不难理解诸葛亮后来的几次表现。听说张苞去世后,他“放声大哭、口中吐血、昏厥于地”,直接导致三出祁山因病告终;

关兴病亡后,他亦“放声大哭、昏倒于地半晌方苏”,哀叹:“我今番出师,又少一员大将也!”

因而,后来的西蜀,除了得到姜维这个人才以外,几乎没有新鲜血液输入。

相反,此时的曹魏依旧人才济济。比如,由司马懿推荐固守陈仓城的郝昭、王双,以及夏侯渊四子都是极其优秀的人才。(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