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草藥與藥飲

潮汕草藥,品種繁多,資源豐富,遍佈平原山區,野生土長,採集方便。潮汕的草藥有的可數味配合或加上中藥成方煎水內服;有的搗爛用於敷貼或取其鮮汁配藥散外用;有的可與中藥結合製成丸、散、膏等。民國以前,草醫利用草藥醫治癰疽、毒瘡、瘰癧、麻風等症。當時的潮州城內,專營青草的藥店就有10多家。近郊農民每逢農閒時也採藥挑賣。在遠銷海內外的潮汕南土藥中,就有土茯、淡竹、茅根等草藥。

潮汕草藥與藥飲

1949年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繼承祖國的醫藥學遺產,加強對草藥資源的發掘、調查、移植和利用。1958午後,各級醫療衛生部門大量採用和廣泛種植中草藥,並按不同季節和疾病發生流行情況,採用中草藥作為群眾性預防藥品。1959年,汕頭市用草藥治療蛔蟲、鉤蟲、血絲蟲病,用桃葉、蓖麻葉、劍麻等燻殺滅蚊獲得效果;潮安縣應用中草藥貫眾、紫革等預防麻疹,服藥人數9.7萬餘名。與此同時,各地衛生部門還組織醫藥衛生人員上山採集草藥,僅是1959年汕頭市便採集草藥6萬多斤,既解決了部分藥材供應緊缺,又節省大量資金。60年代,各級衛生醫療部門推廣使用中草藥治療常見病、多發病。 1960年4月,揭陽縣人民醫院設置了青草藥門診,聘請了名草醫和草藥工進院工作,10月,該縣棉湖公社(今屬揭西縣)設立了臨時的青草醫院,配備病房6間、病床38張、草醫3名,以草藥為主治療肺結核、哮喘、急性腸胃炎等,獲得臨床驗證。1966年 3月26日,汕頭專區成立了草藥研究委員會,對本地民間草藥進行發掘、整理,加以總結、推廣,並於1968年編輯出版了《潮汕草藥》5萬冊(張長民主編);各地也編印了多種地方性的中草藥驗方、秘方。1969年,潮汕衛生系統開展“一根針、一把草” 和群眾性的採、種、制、用中草藥的活動。據1970年不完全統計,衛生系統(包括農村合作醫療站)共採藥200多萬斤,種植3766畝,建立中草藥加工廠、工場718個,草藥的臨床應用更為廣泛,有效地解決了醫療單位,特別是農村醫療站的給藥問題,鞏固和發展了農村的合作醫療。1971年,揭陽縣利用中草藥11萬斤為群眾防治乙型腦炎,服藥群眾72萬名;澄海縣應用中草藥處方約佔總處方的60%。1976年汕頭地區共種植中草藥1873.9畝;組織採藥11.40萬人次,共採集186萬多斤;建立中草藥製劑室、土藥廠714個,中草藥製劑103種:潮安縣400多個生產大隊有近—半的醫療站開辦製藥工廠。如用毛老虎止血,白鶴靈芝草治療冠心病,柚樹液治療農藥中毒,漆樹根和山石榴根治療胃潰瘍、骨結核、骨髓炎;油羅樹皮治療燒傷;用於抗菌消炎的草藥有三腳枯、山熊膽、了哥王、魚腥草、大青葉等。1978年各級醫療衛生單位使用的中草藥處方佔總使用處方的30-70%以上。經普查,潮汕地區中草藥共有1290種,其中屬全國重點普查的有181個品種,屬省增加的重點普查品種72個,植物藥分屬191科。

改革開放以後,隨著潮汕地區經濟的發展,餐飲業也不斷髮展起來。人們已有原來的填滿肚子變成了吃好、吃巧、吃健康了。上酒家的食客也不再暴食暴飲,而是講究文明飲食;因此,烈酒也漸少人使用。酒家的老闆使用潮汕草藥泡製潮汕草藥湯上桌供人飲用,既省錢,又符合飲食健康新觀念。如蛇舌草水、海藻水、海帶水等等。眼睛雪亮的記者們寫了一篇新聞報道:《潮汕人宴席喝中藥》,在《人民日報》海外版上刊登了出來。有的飲料廠還把蛇舌草製成蛇舌草品沖劑,有的做成罐裝飲料,遠銷海內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