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證考試:教學設計書寫(轉)

教學設計題是教資考試的必考題型,考場上的時間有限,那麼如何在短時間內寫出一篇結構完整,又不失亮點的教學設計?本文就教學設計要求做一點簡單說明,希望對考教資的同學有所啟發,

好的教學設計要求結構完整、思路清晰、新課程理念得到體現,教師的引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從文中能感受到教師為了學生的發展在思考方法和手段:

一、讀題,根據題目所給材料寫上課題。

二、確定教學內容及課的類型(如習題課、複習課、新課等)。

三、確定並陳述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預期的學習結果。對教學目標的確定應該要考慮知識的不同類型與學生水平,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來闡述。同時,教學目標的陳述應遵循可觀察、可操作的原則。

四、分析學習任務

教學目標只是確定了學習的最後結果(即終點目標)。學習任務分析則是在明確終點目標之後,完成後兩項工作:確定學生的學情;分析達成目標必須掌握的知識、技能或行為傾向。通過任務分析,教學目標可以被細分為一系列彼此關聯的子目標。

五、分析重點、難點。

重點一般來說是固定的,可根據材料內容進行判斷,難點具有相對性,需要考慮設定的學生學情。

六、教學過程。

課堂教學一半可為五個環節,即導入、展開、調整、鞏固、小結。其出發點是將教師的上課看成是激發、支持和推動學生學習的外部條件,其落腳點是使學習過程能有效發生及學習結果能順利達成。下面,簡要說明教學操作程序中上課五個環節的基本含義。

1、導入環節

"導入"的主要功能在於使新舊學習任務之間順利過渡銜接。導入環節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任何新知能的學習都離不開同學生已有的相關經驗直接發生作用,離不開學生依託舊經驗建構新任務的意義,

在導入環節,真正重要的是提示回憶乃至補缺與新學習任務直接相關的舊知識,它們可能是昨天學的,也可能是一個星期前、一個月前、一學期前甚至更久以前學的。

2、課程講授環節

展開環節是上課的主體部分要求學生對新任務有實質性的理解。教學任務能否順利完成,在很大程度上同展開環節的課堂結構是否得到優化有關。展開環節教師要做的工作有:

此時教師通過精心組織教學內容、根據學科知識的邏輯順序和學生接受的心理順序合理呈現新知能。呈現時所依據的邏輯順序是新知能(或學科內容)本身的結構特徵,心理順序是學生掌握新知能時認知建構方面的先後難易之別。我們特別強調在中小學課堂中,教師應充分考慮首先滿足學生對心理順序的需求,因為,優化呈現的目的是保證將新課題的邏輯意義轉化為學生易於接受的心理意義,將外部的信息納入原有的或經過改造的認知結構中。

它的實質是要求教師根據不同的學習任務類型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幫助他們將剛剛接受的新信息結構化、意義化、形象化,有針對性且與個人經驗相聯繫,從而貯存到長時記憶中去,內化為自己的智慧與品質。

3、鞏固提高環節

這一步主要是針對課堂內容進行的練習,目的在於鞏固上課內容,並檢測上課的成果。

嘗試練習。當學生對新信息經過合理編碼貯存之後,他們已初步習得(領會、理解)新信息的實質含義。然而,這種習得還不能說是深刻透徹的,也尚未達到經久不忘的程度。如果此時教師就匆忙做"鞏固"工作,難免會產生因急於求成而錯誤率高和因期望過高而學習效益差的情況。所以這時教師應通過適當的指導性練習讓每個學生都動手動腦動嘗試練習一番。藉助課堂上的即時練習或討論,一方面教師可以及時判斷學生初步習得的新知能是否透徹完整;另一方面學生也可以從嘗試練習的結果中體驗自己理解或掌握的程度。

評價反饋。學生嘗試練習活動必須通過形成性的、及時的評價反饋才能起到應有作用,否則練習效果會大打折扣。

4、小結作業環節

課的結束要做的工作主要是通過"小結"起到提煉主題、概括要旨和過渡銜接的作用。另外課的結束還包括佈置課後作業。

課後作業不但要精心選擇,做到與目標或檢測項目等對應分配,同時還要給予適當指導,提出分類要求。

七、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一定要有個簡潔明瞭的板書設計。可以依據內容採取提綱式、圖表式等方式,體現本節課的重點和知識脈絡。

教學反思是對自己的教學設計、教學策略、學生的學習素質、思維的激發程度、教學情境營造、學生情緒的調控等等作業恰當的評價,以及對後續的教學理念、教學行為進行調整、修正或作出新的教學設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