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說點“肝”貨:肝臟“保護神”,讓慢性乙肝和肝癌走開

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國最常見的慢性持續感染性疾病,發病率很高。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數據顯示,全球大約有2.4億人感染有乙型肝炎病毒,每年大約有超過100萬人面臨著發展到慢性肝病、肝硬化、肝癌甚至死亡的風險。


而目前有證據顯示,腸道微生態失衡有可能影響慢性乙型肝炎的疾病進程,從而影響到慢性乙型肝炎進展為肝纖維化、肝硬化及肝癌的發生。


今天來說點“肝”貨:肝臟“保護神”,讓慢性乙肝和肝癌走開


疾病與腸道微生態

目前,大量的研究證明了腸道微生態在人體的某些疾病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如超重、肥胖、糖尿病、免疫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炎症性腸病等,均與腸道菌群的紊亂有關。


在不同人群的研究中也證實腸道微生態並不僅僅作用於腸道,也可通過各種代謝通路與肝臟相互調節。


近年來,大量研究發現環境的改變將導致腸道菌群發生異常,尤其是雙歧桿菌等有益菌減少,致病菌或者條件致病菌增多,從而產生有害的代謝產物危害人體的健康。


因此,人體內腸道菌群的平衡非常重要,如果人體與腸道菌群之間的平衡被打破,就會誘發多種疾病。


乙型肝炎與腸道菌群的關係

腸道中的代謝產物以及腸道微生物產物通過腸繫膜上下靜脈流經門靜脈彙集到肝臟,由肝臟進行必要的代謝處理、免疫和排毒後進入體循環中。腸道菌群不僅參與了營養物質的吸收,也參與局部的免疫形成,成為對抗病原微生物的屏障,可阻止大部分腸道內的微生物易位(腸道細菌及其各種代謝產物等離開原有生活環境移位進入腸道以外的器官),儘量避免腸源性有害產物進入肝臟,以減少肝臟的免疫損傷。


慢性乙型肝炎的一系列活動所導致的門靜脈高壓、肝功能的損傷導致膽汁分泌異常、肝臟的解毒能力下降等破壞了腸道黏膜的屏障功能,使得慢性肝病患者的腸道菌群失調。


通過對比乙型肝炎病人與健康人的腸道菌群結構發現,不僅腸道菌群出現了多樣性的減少,腸道菌群中的佔絕對優勢的菌如羅氏菌屬、雙歧桿菌以及類桿菌等有益菌的數量明顯減少,而致病菌以及條件有害菌如腸桿菌科細菌、腸球菌以及酵母菌等數量顯著增加。


同時還有一些特定菌群的比例失調,如奇異菌、類桿菌、腸桿菌等有害菌群定植量增多。這些菌群失調造成了細菌毒力因子的增加,造成肝臟的炎症損傷加重,並且加重了肝臟疾病的病變程度,促進病毒性肝炎向肝硬化方向發展,誘發或加重機體的內毒素血癥、感染以及肝性腦病等症狀。


今天來說點“肝”貨:肝臟“保護神”,讓慢性乙肝和肝癌走開


事實上,慢性肝病與腸道菌群紊亂是相輔相成、相互作用的。腸道菌群紊亂可加重肝硬化的發生,而肝硬化患者通過門靜脈高壓、肝功能受損、宿主抵抗力降低三個因素共同作用導致腸道菌群失調。


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影響腸道肌肉及神經,導致腸蠕動減慢,小腸運動改變,腸道運輸延遲使腸道細菌過度生長,並促使腸道通透性改變,生物防禦屏障損傷,腸道細菌易位,從而加速肝臟疾病的進展。


綜上所述,腸道菌群失調可能是慢性乙型肝炎進展為肝硬化等的誘發因素之一,而口服益生菌等微生態製劑可能有助於維持腸道微生態,從而延緩病毒性肝炎向肝硬化方向的轉化,減輕機體的內毒素血癥,減少感染以及肝性腦病等症狀。但其規範、安全、有效的治療策略尚需進一步完善,需要臨床數據進一步支持。

今天來說點“肝”貨:肝臟“保護神”,讓慢性乙肝和肝癌走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