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奇葩說馬東懟儲殷思考,你願意做“大多數人”還是“少數人”?

上週六的《奇葩說》裡,討論“去恐婚水”要不要喝的問題。作為二排隊員的儲殷教授在辯題的最後忍不住站起來拋出了“因為我們都是大多數,所以我們要結婚”這樣不太“奇葩”的觀點,遭到馬東老師駁斥。

從奇葩說馬東懟儲殷思考,你願意做“大多數人”還是“少數人”?

馬東老師說了這些話:

從奇葩說馬東懟儲殷思考,你願意做“大多數人”還是“少數人”?

最近在讀周國平先生《敢於孤獨的勇氣》這本書,一開始就是因為書名吸引了我。原因來自我的真實感受,生活裡想要和“大多數人”不一樣,“敢於做孤獨的人”真的太難了。

我自己是數據分析師,所以我很清楚地知道什麼叫做“大多數”。任何的數據挖掘和統計更多的關注點也都在“大多數”。

那麼,少數的“異常點”就不值得被關注了嗎?放到現實社會中,這些異常點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而絕非統計的數據那樣簡單。

儲殷教授說的“大多數人”的選擇,無非就是現實裡80%以上的人都會做出的人生選擇:比如結婚,比如生子。

做出選擇之前請你問問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做?

如果你給出的原因是因為我很愛我的伴侶,希望和他相伴一生,所以結婚;因為我的基因需要延續,所以生子。那麼恭喜你,你做出了結婚和生育裡最本質的選擇,這是這兩件事該有的意義。

如果你給出的原因是我需要一個人和我共同面對這複雜的世界,所以結婚;我怕老了以後沒人照顧太孤獨,所以生子。那麼去做吧,畢竟這是你經過審慎思考後的結果。

但如果你說因為“大多數人”都這樣做了所以我這麼做,那麼對不起,你大概還需要再深入思考一下。

在面對人生選擇的時候,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統計出來的結果對個體而言可能有參考價值,但沒有絕對的代表性。每個個體都是不同的,每個人從出生開始的每一步選擇都決定了我們成為了不一樣的我們。所以,你該有針對你自己這個獨立個體的思考。

在看了馬東老師反對儲殷老師的“大多數人”的時候,我第一個拍手叫好。儲殷老師說的觀點沒有問題,概率學、統計學可以證明多數人的選擇,這也是最現實的選擇。

但請問他們的選擇是如何做出的?思考了以後還是人云亦云?如何證明他們的選擇是對的?如果把這些統計放到個體身上是否會奏效呢?我們需要冷靜下來思考。

我一直都很喜愛《奇葩說》這個節目,為什麼叫“奇葩”,因為他們大概代表了群體中的“少數人”,有著和“大多數人”不一樣的觀點,因此才更加難能可貴吧。身邊有不少朋友都跟我說,其實奇葩說裡好多辯手的觀點挺沒有營養的,他們中有好多人只是為了辯論而辯論,告誡知識分子不該看奇葩說。

我說非也。《奇葩說》之所以難能可貴,並不在於它能輸出多少好的觀點,而是它通過綜藝的形式向普通大眾輸出了很多新的觀點,讓我們開始思考原來對於一個問題可以這麼看也可以那麼看,而且似乎都沒有錯。久而久之也就懂得了“思辯“。就憑這一點,《奇葩說》和馬東老師功德無量。

最後,送上邱晨的這段話。

從奇葩說馬東懟儲殷思考,你願意做“大多數人”還是“少數人”?

喜歡我的文章話歡迎點贊關注收藏哦,我是@脫線de脫小脫

從奇葩說馬東懟儲殷思考,你願意做“大多數人”還是“少數人”?

特別聲明:本文為本人原創文章,禁止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