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古文,学写作文:自古痴儿多奇志,先来看看王冕的故事

诵读古文,学写作文:自古痴儿多奇志,先来看看王冕的故事


古时候,有个孩子因为家里穷,只念了三年书,就去给人家放牛。他一边放牛,一边找书来读。

  一个夏天的傍晚,他在湖边放牛。忽然下了一阵大雨。大雨过后,夕阳照得满湖生辉。湖里的荷花更鲜艳了,花瓣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他看得出神,心想,要是能把它画下来,那多好啊!

  他用平时节省下来的钱买了纸、笔和颜料,每天把牛赶到湖边吃草后,就专心地画起来。开始怎么也画不好,可是他不灰心。

他仔细观察荷叶和荷花的形状,观察清晨傍晚、雨前雨后荷花的变化。他天天跟荷花在一起,把荷花当成了好朋友。这样练习画了很长时间,那纸上的荷花就像刚从湖里采来的一样。

是不是很熟悉啊!这是我们曾经学习过的一篇课文《王冕学画》。

王冕(1310年~1359年),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亦号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省绍兴市诸暨枫桥人,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他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学成才。

诵读古文,学写作文:自古痴儿多奇志,先来看看王冕的故事

今天学习的古文呢,也是关于王冕的故事,选自《元史·王冕传》。

王冕,幼贫。父使牧牛,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zhé)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hé)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láng)琅达旦。

【注释】

牧:放牧。

窃:偷偷地,暗中。

辄:总是(常常)、就。

或:有人;有的人

蹊田:践踏田地,指踩坏了庄稼

挞:鞭打。

曷:通“何”,为什么。

去:(古今异义)古义:离开,离去。今义:到……去。

潜:暗暗地、悄悄地。

执策:拿着书卷。

旦:早晨,天亮。

【译文】

王冕,小时候家里很穷。父亲叫他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牛来责骂他们家的牛践踏田地,踩坏了庄稼。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事情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是因为他小时候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我们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启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诵读古文,学写作文:自古痴儿多奇志,先来看看王冕的故事

再来看这篇小古文:

王冕,幼贫。父使牧牛,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zhé)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hé)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láng)琅达旦。

很明显,这是一篇写人叙事的文章。

王冕(人物),幼贫(背景)。父使牧牛(起因),窃入学舍(地点),听诸生诵书(干什么1);听已,辄(zhé)默记(干什么2)。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经过)。父怒(神态),挞(动作)之,已而复如初(结果1)。母曰:“儿痴如此,曷(hé)不听其所为?”(语言)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láng)琅达旦(结果2,补充叙述)。

破解写人叙事的小秘密:

人物介绍,适当添加背景,叙事中的背景更有代入感。

叙事六要素不可少: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想要具体又生动,恰当描写很有效: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用神态和动作描写父亲很生气,打他,好一个严父,古代的家庭教育很简单粗暴,“棍棒底下出孝子”。所以描写王冕父亲的时候,不适合添加语言描写,一“”一“”立刻让读者脑海里浮现:王冕把牛弄丢了,有人拉着牛来他家告状,王冕父亲大怒,狠狠地打了他一顿。也让我们不禁联想起小时候犯错误挨批被打的情境,这就是描写的力量。

但描写王冕母亲的时候,再用神态动作,略显重复,而且也不太符合人物形象,比如:“母亦怒,同挞之”。那小王冕就太惨了,男女双打,准笋炒肉,肯定吃不消啊!原文是,母曰:“儿痴如此,曷(hé)不听其所为?”

你看,语言描写,一句话的事儿!正是这么一句话,慈母情深的形象跃然纸上。还是知子莫若母啊!

可见不同的人,不同的性格,用不同的描写方法。

有时候一件事说完了,还可以在结尾处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这让故事情节更完整,内容更丰富。

你学会了吗?

诵读古文,学写作文:自古痴儿多奇志,先来看看王冕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