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決策中最關鍵的是什麼?

來源於:地產營銷總

買房決策中最關鍵的是什麼?


01

上個週末,一位朋友約我見面,講到了一樁發生在身邊的買房投資“慘案”。

說有一位哥們,17年3月拿著“東拼西借”的首付殺入河北燕郊企圖割一波韭菜。

當時這位哥們領著6千的月薪,扛著1萬的房貸,深信“人生能有幾回搏”,卻未曾想一入局就“站在高崗上面”。

熬了一年半多,眼看“跌跌不休”手裡的房子近乎腰斬,便倉皇折價出局,前前後後虧了100來萬,現狀只一字形容——慘。

對於這類“慘案”,一部分人民群眾是憋在心裡的“喜聞樂見”,畢竟這種“純賭徒”的投資方式,在主流認知裡就應該有個“純賭徒”的落魄下場。

而對於這類“慘案”我比較在意的是,他們敢於“搏一把”的勇氣從何而來?

細細瞭解之後發現,房產投資領域內各種鹹魚翻身的美好故事,似乎都在強調一個觀點——暴富的機會就在眼前,關鍵在於有多大膽子伸手去拿。

單論這樣的觀點本身並沒有錯,但多數人會偏激的理解成:我與“暴富”的差距只有敢不敢而已,於是最終預想的“故事”變成現實的“事故”。

從“故事”到“事故”,總爺粗淺的定性為:只看到了魄力上的區別,而忽略了認知上的差距。

所謂認知,簡單來說就是對於房價漲跌因果關係的認知,這一點分為兩個層面:宏觀與微觀。

我在“房地產是什麼”一文中粗淺演繹了過去30年來國內外經濟形勢與房產調控政策的因果關係,姑且能算作房價宏觀認知的啟蒙,但

宏觀因素我們無法掙扎,只能接受。

看完那篇文章後,細心的讀者一定會發現,歷年來的房產調控政策並沒有直接確定房產價格數字,而是交由市場“發酵”後,才會變成我們見到的房價起伏。

其中市場“發酵”的過程,就是影響房價的微觀因素,這一點時常會被忽略,但不得不承認,這才是購房者乃至房產從業者“有所為的窗口”。

這個微觀因素,簡單來說也就是一個問題——多數人是怎麼下決定買房的?

總爺接下來會借用行為心理學管中窺豹,或許能窺見一斑。

作為房產從業者,你或許能從下文得到啟發:

為什麼客戶不選擇你的項目,以及為什麼營銷活動效果平平。

02

多數人買房是理性決策還是非理性決策

經過大量調查後,我發現60%的購房者聲稱自己會絕對的理性決策去尋找“最優解”,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認為自己購房出於“剛需”。

然而這樣的調查結論似乎與大多數客戶的現實表現不太相符。

一直以來,政策希望將住房需求劃分為“剛需”“投資性需求”,以便能夠區分對待。但由於房產本身帶有很強的投資屬性,所以想鮮明的將兩者區分開幾乎是不可能的

作為一名置業顧問,你一定接待過打著“結婚、教育、照顧父母”等等旗號的“剛需”購房者,但他們同樣會很在意房產的保值升值。

多數購房者不論買房的原因是什麼,都希望在“上車”之前,房價儘可能的下跌,而在“入手”之後,起碼

不願意看見手裡的房產繼續跌成“白菜價”。

這樣的想法並沒有錯,但當購房需求介於“剛需”和“投資性需求”之間時,想要通過絕對理性決策尋找到“最優解”的所花的時間、精力成本就會被無限放大,以至於無法承受。

這時,多數人不會選擇在“剛性需求”和“投資性需求”之間做出取捨,而是在理性決策方面開始妥協,但不至於完全放棄理性。

於是,一個新詞誕生——有限理性決策。這是一種介於“理性、非理性”之間的狀態。

表現為其決策中,既很容易受到“其他人”言論的影響,又帶有強烈的個人主觀堅持。

在這樣糾結的狀態下,購房者向外會表現出一個典型特徵——拒絕接受現實。他們會緊抱自己的“理由”不放,認為市場現狀不合理,並且終將回歸自己所認為的“合理”。

但事實上,此時處在“有限理性決策”中的購房者,內心已經放棄了尋找“最優解”,開始追求“相對滿意”。

03

現如今“高房價禍國殃民”這種言論已經成為政治正確,每個人都能列出幾條“高房價的罪狀”。

但實際上很少有人真的關心國計民生,多數人“細數罪狀”的出發點是對市場不符合預期的抱怨。

如果條件允許,多數人依然會以實際行動參與到“遊戲”中來。

於是尋找“相對滿意”的過程中,由於多數購房者極度缺乏專業知識,又不願意沉下心學習,所以會開始通過“追尋”一些簡單的因果關係,並且樂於見到“確定性結論”。

出於這種心理,購房者會熱捧各路愛下結論的“專家”,甚至故弄玄虛的“大師”,反而

對置業顧問提出的建議留有戒心。

因為“專家”與“大師”的結論,滿足了購房者“魚與熊掌兼得”的理想,而置業顧問的建議,則將理想拉回到了現實。

這是一種典型的認知偏差,因為所有決策只能在現實中做出,而現實本身就不如任何人所願。

當面臨最終決策,有限理性決策的購房者會意識到自己沒有能力去考證各路“結論”的真假,但又害怕不行動會錯失唾手可得的機會。

於是,為了規避開“什麼都不做的損失”,多數購房者會開始尋找“已經做過”的案例。

此時,越臨近決策關口,購房者的決策依據越來自於身邊人的決策後果,同齡人、同鄉、鄰居、朋友、甚至家人,社會關係越近決策依據越有力。

這樣的決策一旦形成鏈條便會開始不斷裂變,最終引發“羊群效應”——大量購房者在一段時間內做出同一個選擇。

04

所謂的“羊群效應”也就是從眾心理,這一點理性假設無法做出解釋,因為即使樓盤存在的“硬傷”,購房者還是會蜂擁而至。

90年代初,上海“萬科城市花園”開盤銷售,這個在一片水稻田上蓋起的樓盤,平均每十分鐘就有一架飛機飛過頭頂,當時有人形容:

“站在樓頂用竹杆就能捅到飛機肚皮”

但就算是這樣的居住環境,以精明著稱的上海人依然趨之若鶩,有資料描寫當時開盤銷售的盛況:

售樓處的玻璃都被購房者擠爆了好幾回……

現今有些資料將這個樓盤的成功銷售,完全歸功於當時的系列電視廣告——“明天,我們將住在哪裡?”。

實則不然,廣告的作用只是撬棍,它撬動的就是當時上海人的“從眾心理”。

上海人在全國是出了名的理性與刁鑽,如果說一般購房者的理想是“魚和熊掌兼得”,那麼上海購房者的理想就是“魚和熊掌我要雙份”。

面對這樣的群體,想要單靠幾則廣告就讓他們失去理性,只是一廂情願,但即使這樣天生偏理性的購房群體,也有著自己的“命門”。

總爺早年在上海接觸過幾位當年參與“擠爆萬科售樓處玻璃”的購房者,深入攀談之後發現,當年他們做出購買決策的關鍵點在於:“同事、鄰居、兄弟……也買了這個樓盤”。

即使到今天,雖然頭頂上的飛機還是10分鐘一趟,但上海“萬科城市花園”在二手房市場的人氣依舊很高。

部分深諳此道的二手房中介面對上海客戶,總是會“不經意”的提一嘴——

這個小區的住戶以本地人為主……

05

以上,林林總總,姑且算是一場“戰略”上的粗淺總結,希望能帶給你“戰術”上的全新思考。

就像上文提到的,我們每個人在決策時,或多或少都會依賴他人的“確定性結論”,但老話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結論”這東西還是要經過親自思考,理清了才會“趁手”。

最後,表面上看,房地產的興衰受限於政策,但究其內裡,不如說是一場人性的博弈,只是你我身在局中,且看不透。

面對紛繁複擾的市場談及“認知”,眾人選擇目光向外,唯恐失了先手,落了下峰。

殊不知到頭來所有的“屈居人後”,都是在

“自身認知”上敗走麥城。

正如上古先賢所言: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恆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