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人不只是剛勇尚武,他們的舞風也是勇武剛烈

本文乃作者琪琪聊文化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巴渝舞名首見於改初。但其樂舞形式早在商代即見於世。根據巴師陷陣前歌後舞的特點,巴渝舞屬於古代武舞即戰舞類型。其舞風勇武剛烈,音樂鏗鏘有力。司馬相如《上林賦》描述說:“巴俞宋蔡。準南於迎文成幀歌。族舉遞奏。金鼓達起。鏗鏘檔整。洞心駭耳。”

巴人不只是剛勇尚武,他們的舞風也是勇武剛烈

司馬相如劇照

《隋書·音樂志》說巴渝舞“執杖而舞”,杖即兵杖。傅玄根據王燦改作的巴渝舞歌辭而作之《宜武舞歌》辭日:“乃作《巴俞》。肆武士。創弩齊列。戈矛為之始。進退疾唐鷂,龍戰而弱起。”“疾逾飛電。迴旋應規。武節齊聲,或合成離。”“退若激,進若飛。五聲協,八音諧。”並有鼓員36人鳴鼓助樂。中氣勢宏大,威武檢壯,製造出驚心動魄的藝術效果。

巴渝舞的舞曲,據《晉書·樂志上》記載。有《矛渝本歌曲》《安弩渝本歌曲》《安臺本歌曲》《行辭本歌曲》,共四篇。“其辭既古,莫能曉其句度”。四篇均以語演唱,很少有人知道它的意義。

巴人不只是剛勇尚武,他們的舞風也是勇武剛烈

巴渝舞

發源於巴山渝水的巴渝舞,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不僅從漢代起進入宮廷,至隋代一直是歷代王朝朝延的宗廟條祀大麴,而且在民間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巴渝舞在西南地區歷代相傳。長久保存並有所發展,形成了諸多流派。從考古出土銅鼓上的“羽人舞”圖像與文獻結合考察。西南地區的諒人一直相襲巴渝舞。江南地區的“盾牌舞”,湘西地區土家族的“擺手解”。四川盆地東部巴人後裔的“踏蹄舞”。都是巴渝舞的變種。其影響之深之廣,無論在中國音樂史還是舞蹈史上,都無可爭議地佔有重要地位。

巴人不只是剛勇尚武,他們的舞風也是勇武剛烈

盾牌舞

殷代的巴渝想還對西周樂舞產生過重要影響。歷代史籍所載周初為紀念武王伐紂而創作的“大武舞”,其動作設計就是直接取自於巴渝舞,國大武舞是中國舞蹈史上常論不衰的主題之一。它的動作卻模擬於巴渝舞,這對認識巴渝舞的歷史地位是有幫助的。

巴人能歌善舞,還有豐富的民歌。《文速·宋玉對楚王間》所記郢都中有客歌《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巴人之歌所以能夠在楚國郢都博得數千楚人的共鳴以至合唱,就是因為它是通俗易懂而易於為人理解和接受的民歌。

巴人不只是剛勇尚武,他們的舞風也是勇武剛烈

郢都

巴人的青銅樂器主要有於、 徵、編鐘,又有鼓,均是擊之而鳴。於形如錐頭,上大下小。徵似鍾而狹長。編鐘因音階高低而大小遞減。於和徵常用於古代戰陣。巴人樂器以此為主。正與其武舞風格合拍。編鐘之聲。清新激越而悠揚。僅用於王室及其子弟。說明王族亦喜優雅閒婉的樂舞。

巴人的樂舞對楚文化產生過很大影響。楚地民間樂器大多以鼓為主中,統治者的樂隊裡也有不少鼓。從考古發掘看,楚人的鼓約可分作四類:第一類是懸鼓。第二類是手鼓,第三類是建鼓,第四類是鹿鼓。目前所知道的楚鼓,大多數屬於戰國時代。鼓主要用於樂舞,是武舞的重要伴奏樂器。

巴人不只是剛勇尚武,他們的舞風也是勇武剛烈

懸鼓

楚的武舞《左傳》莊公二十八年記有“萬”舞。即是“大舞”“干鏚舞”國。這種舞除以鼓為主要樂器外,還用戈、矛等兵器為道具。戰國楚墓所出的一件巴式兵器“大武兵”戈,便是楚國武舞所用道具。而這些又都是承巴文化之風而來的。

其上源便是古老的巴渝舞、楚國的武舞,以戈為道具,以鼓為樂器,反映了上承巴渝舞的歷史事實。荊門出土的用於楚武舞的巴式青銅戈。上鑄神人雙耳珥蛇,左手操龍。右手操雙頭怪獸,左足踏月,右足踏日的下乘龍的圖像。顯然表現的是巴人古老的神話傳說。同墓所出巴式劍,也為此提供了證明。表明楚人的大武舞是由巴人導演的。

巴人不只是剛勇尚武,他們的舞風也是勇武剛烈

青銅戈

其實楚國的巫舞,也同樣與巴人有關。王逸《楚辭章句》記載,“ 楚國南郢之邑,元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屈原見俗人祭祀之禮。歌舞之樂,其詞鄙俚,因為作《九歌》之曲。” 玩湘之間指巴黔中之地,歷史上深受巴文化浸染。

巴王子滅於楚襄王后。巴子五兄弟的速難之地,正是巴黔中中。可見巴文化原本在這裡就具有相當深厚的基礎。元湘之間信鬼,與巫、巴之地“信巫鬼,重淫祀”毫無二致:而其祠必作歌樂鼓舞,又與巴氏祭祖“擊鼓為躺”“其歌必號,其眾必跳”。恰好相同。顯然可見。楚國所謂“巫舞”。究其原委,實為巴人的祭祀樂舞。王逸所說“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又“其詞鄙俚”。恰好是對巴人

“信巫鬼,重淫祀”的正解。從這裡也不難看出。江漢之間的巫風。完全是承襲巴人的巫鬼文化而來。

參考資料:《中國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