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觏主张重经世致用,未当大官却推动了朝廷革新的发展

前言:古来书生的任用有很多,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在于推动思想理论领域的发展,用现代的话说,就是顶层设计。

这是书生发挥任用的最高境界。有人会说,古代能进行顶层设计的书生,一定是才华出众的人了。这话说得没有毛病。那么有人又会说,这样的应该是个大官,至少应该是改革圈子里的官,否则怎样为朝廷进行顶层设计呢?如果这样认为,那就有失偏颇了。因为能进行顶层设计的书生,不一定是个大官,有一些人能通过特殊的方法间接地进行,或在潜移默化中,就干完了这个活。不信吗?让我们往下看。

这里有一位书生,活动于北宋中期,前半生努力追求科考,希望能混出人一官半职,可惜都名落孙山。经过不断反复尝试后,终于死心了。那么很多这种书生到这种状态会就此沉沦,但他没有,相反地不断发出思想领域的光芒,最终影响并推动了当时朝廷的改革进程。他就是北宋著名思想家李觏。

李觏主张重经世致用,未当大官却推动了朝廷革新的发展

宋代思想家、教育家李觏

一、李觏何许人

李觏生于北宋中期的1009年,出生地在建昌军南城(即如今的江西省抚州市资溪县)。他自小十分聪颖,且学习勤奋。到了他五岁时,就学会了声律,并练习书法,史册记载他在这个年龄段就开始"习字书"了。到了十岁左右时,通晓诗文,到十二岁后,已经能写出象样的文章了。他十四岁时,不幸的事发生了,他的父亲去世,家境顿时陷入贫困当中。此时,他的母亲"垦阅农事,夜治女功"(详见《先夫人墓志》)。李觏在家边学习边度过三年守丧时间,到了17岁后,外出游学,成绩快速提高,20岁后其所作的文章盛名传扬,已初具知名文人的风采。

李觏主张重经世致用,未当大官却推动了朝廷革新的发展

李觏年轻时学习十分勤奋,只为能考个一官半职

李觏在年轻时并未形成突出的思想境界,他同其他学子一般,希望通过科考出人头地,能在官场中扬名立万。因此,当学有所成后,就开始参加到地方各种考试中。然而命运同他开起玩笑,这样一位有为青年无论如何参加考试,就是不能跨不进成功的大门,始终都是名落孙山,让他在科举仕途的道路不断反复地产生挫折。对此,他自叹道"生处僻遐,不自进孰进哉!"

李觏主张重经世致用,未当大官却推动了朝廷革新的发展

李觏年轻时就很有学问

二、屡试不第

为了参与科考,贫困的他甚至不惜从家乡长期步行来到当时北宋的京都汴梁(即如今的河南省开封市),以求科考进仕,然而最终仍然是反复落榜,没有结果,只得又回到家乡。一年后,他参加了乡举,结果再次落榜。到了1041年,朝廷招揽有特别才能的人才,皇帝下旨开恩科考试。李觏高高兴兴地满怀希望地进了京,结果一考,又名落孙山。此时的李觏"忧愁经岁",死的心都有了。

李觏主张重经世致用,未当大官却推动了朝廷革新的发展

名落孙山的李觏

三、转行著书立说兼当教师

李觏最终抑郁难以排解,心理发生了变化,绝了科考仕进的念想。因此把自己隐居起来开始搞创作著书立学。他在南城立学,后来被郡学聘请当老师。公元1043年,万般无奈的李觏创办了"盱江书院",收徒教学,并以此为生,当时慕其名来求学的学子竟有数百人之多。同年,当地郡守邀请他到郡学教授,于是他在郡学及自办的书馆中授徒,一时间成"为盱江一时儒宗",人们都称他为"盱江先生"。

李觏主张重经世致用,未当大官却推动了朝廷革新的发展

盱江书院旧址

所谓有状元学生而无状元老师,这句话应在李觏的身上是十分应验的。李觏一生莫说是状元,连入门级的考试都未曾跨越过,但却培养出了曾巩及担任过御史及其他要职的邓润甫等等这类大文人及大官他一生教育出来的高徒满天下与他交往的名人更是不在少数,就连范仲淹、王安石等当时的改革派都跟他有深交。李觏通过他的学说及思想,影响了这些改革派人士,从而推动了朝廷改革的进程。关于这一点,我们下面来看。

李觏主张重经世致用,未当大官却推动了朝廷革新的发展

曾巩等都是李觏的学生.曾巩像

四、推动朝廷改革进程

王安石是当时十分著名的改革家,其改革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客观上为北宋起到了续命的任用。在王安石产生改革理论前,是参观并吸收了李觏的思想的。也就是说,李觏的思想是王安石能产生改革思想的重要推动力量。关于这一点,王安石在《答王景山书》一文里明确地表明,他是采纳了李觏的意见的。在王安石进入历史舞台大张旗鼓开展改革后,李觏给予了他全力的支持,从而又进一步推动了改革的发展。

李觏主张重经世致用,未当大官却推动了朝廷革新的发展

王安石变法吸收了李觏的思想及建议

范仲淹在公元1049年,即当时的皇祐元年向皇帝上书,推举李觏,称他"讲论六经,辩博明达,释然见圣人之旨;著书立言,有孟轲、扬雄之风"李觏的思想对范仲淹也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这也是范仲淹全力主张并支持改革的重要原因。

在范仲淹及余靖等人反复的举荐下,皇帝最终授予李觏这位科考从未成功过的书生太学助教的身份,让他到太学教书。这样,李觏终于获得了一个不是官的官,没有行政权力,也就相当于现代的高级职称。这种似官而非官的身份一直伴随着他,起到他去逝。

李觏一生并未进入过政权核心,甚至连一个行政级别的官都没有当过,但他的思想却影响着大官王安石等人,其提出的意见直接参与了顶层设计,从而推动了改革的进程。这种特殊的过程,历史上虽然有但却是少见,李觏是其中难得的一位。那么,李觏的思想核心内容,到底主张的是什么内容呢?

五、思想内容

1、 重经世致用。李觏的理论中,实用是主要核心。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其理论依据有许多来源于李觏的思想,其中重经世致用是主要内容,也就是说实用性对范仲淹展开革新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到了后来,王安石产生变法,其思想渊源主要也来自于重经世实用。

思想领域中,李觏坚持重实用,因此反对孟子。他创写了《常语》一书,驳斥反对孟子的思想,强烈反对其中的"重义轻利"的说法,他坚持"焉仁义而不利者乎?"(详见《李觏集·原文》)李觏因此成为宋朝学说里"非孟"思潮的先驱。当时在学术上,产生了以儒学为根基的派别,这一派别排佛且排道,李觏是庆历时期排佛、道思想的重要领军式代表人物。他创作了《盱江文集》一书,集中体现了他的思想。

2、 反对过度礼教。李觏学问高深博学且见识深远,对于礼节深有研究他认为人们不应拘泥于汉、唐各种儒学旧说

。对此,他经常勇敢地抒发自己的见解,并由此对传统经义进行推理,由此,他成了"一时儒宗"。这一主张吸引了各方学子,在他面前听讲的人经常有数百人之多,前来就学者常数十百人,就连曾巩、邓润甫等众多名士都是他的学生。

3、 军事思想。李觏的思想理论中,军队、战争对于国家,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他主张加大对军队的建设。其中,他提出了许多具体且精辟的见解。李觏强力主张,国家要重兵、强兵、武备。当然,这不是去穷兵黩武、随意扩张军备而耗尽民力。他主张要建立仁义之师,用兵的本意在于除暴安国,由此提出用"本末相权"来治军用兵。李觏主张,国家要巩固疆士,保护百姓,就必须拥有强大的部队,由此他从"本末相权"的思想出发,进而提出"明本治军","富国强兵"的军事思想。

李觏主张重经世致用,未当大官却推动了朝廷革新的发展

李觏思想文集

六、 结语

后来,范仲淹、余靖等人连续向皇帝推荐李觏,公元1050年,离接近生命终点没几年的李觏,终于被进行授予了将仕郎官职,并担任太学的助教。到了1057年,他被提官到国子监奏事一职,继续在太学说书。到了嘉祐四年,职权大了,朝廷让他管理太学。然而,此时他要迁葬祖母到故乡,因此请了假回到家乡,同年八月在老家去逝,享年仅50岁。

应该说,北宋重经世致用的思想,李觏起到重要发起并推进的任用,影响了范仲淹、王安石等的变法,间接参与了当时改革的顶层设计过程。这就是一生科考从未考中连连落第的书生李觏过人之处,在历史上,这种经过是很少见的。

李觏一生没有当过大官,在但在北宋中期所有重大政治活动中,都渗透着他的思想。他的哲学思想,是值得后人学习的。乃至于在新中国成立后,李觏的哲学思想一度被列入重要研究项目。

李觏主张重经世致用,未当大官却推动了朝廷革新的发展

后世人们立馆记念李觏

参考资料:

《李觏》.中国南城

罗伽禄.《北宋名儒李觏》:江西人民出版社

《宋史》:上海商务印书馆

姜国柱.《李觏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