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會計,快看看!公司這7項“財務指標”數據有沒有問題"

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各項財務指標數據的變動,都與企業經營狀況、稅收繳納、市場前景息息相關,很多專業人士通過分析企業的財務指標數據變動,便能瞭解企業的經營狀況與未來的發展。

今天就來同大家講一講,如何通過分析財務指標的變動,推測企業的納稅行為,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視。

指標之一:存貨、資產週轉率

指標數據:

存貨週轉率=主營業務成本÷〔(期初存貨成本+期末存貨成本)÷2〕×100%

總資產週轉率(次)=營業收入淨額÷平均總資產×100%

存貨週轉率是對流動資產週轉率的補充說明,通過存貨週轉率的計算與分析,可以測定企業一定時期內存貨資產的週轉速度,是反映企業購、產、銷平衡效率的一種尺度。存貨週轉率越高,表明企業存貨資產變現能力越強,存貨及佔用在存貨上的資金週轉速度越快。

總資產週轉率綜合反映了企業整體資產的營運能力,一般來說,資產的週轉次數越多或週轉天數越少,表明其週轉速度越快,營運能力也就越強。

風險分析:

通過對總資產和存貨週轉情況的分析,可以推測出企業的銷售能力與納稅情況的關係。

企業總資產週轉率(次)或存貨週轉率與企業以前年度數據或同行業指標數據比較,如果出現加快的現象,說明企業銷售能力有所增長或增強。

如果企業應納稅額卻出現了減少或增長幅度偏低,可能存在隱瞞收入或虛增成本的現象。

指標之二:固定資產綜合折舊率

指標數據:

固定資產年綜合折舊率= ∑各項固定資產年折舊額 / ∑各項固定資產原值

固定資產綜合折舊率是指某一期間企業全部固定資產折舊額與全部固定資產原價的比率,固定資產綜合折舊率的高低與企業固定資產的增減、折舊年限的選擇、折舊年限的調整等因素有關。

風險分析:

通過對固定資產綜合折舊率與基期標準值(也就是上年同期)的比較分析,看增加幅度是否異常。

如果增加幅度較大,企業可能存在稅前多列支固定資產折舊額或隨意調整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要求企業提供各類固定資產的折舊計算情況,分析固定資產綜合折舊率變化的原因,是否有不符合規定的加速折舊現象,造成少繳企業所得稅。

指標之三:單位產成品原材料耗用率

指標數據:

單位產成品原材料耗用率=本期投入原材料÷本期產成品成本×100%

風險分析:

通過對當期單位產成品原材料耗用率與基期標準值(也就是上年同期)或同行業指標的數據比較分析。

如果企業單位產成品原材料耗用率增長幅度較大或高於同行業標準指10%以上,企業有可能存在帳外銷售問題、錯誤使用存貨計價方法或人為調整產成品成本等影響企業所得稅繳納的現象。

指標之四:能耗投入產出率

指標數據:

能耗投入產出率=當期原材料(燃料、動力等)投入量÷單位產品原材料(燃料、動力等)使用量

能耗投入產出率是指同地區、同行業單位產品原材料(燃料、動力等)使用量的平均值。

風險分析:

通過對投入產出指標進行分析,測算出企業實際產量。根據測算的實際產量與實際庫存進行對比,確定實際銷量,從而進一步推算出企業銷售收入。

如測算的銷售收入大於其申報的銷售收入,則企業可能有隱瞞銷售收入的問題。

指標之五:增值稅稅收負擔率(簡稱稅負率)

指標數據:

稅負率=當期應納增值稅÷當期應稅銷售收入×100%

稅負率是用於衡量企業在一定時期內實際稅收負擔的大小。

風險分析:

從納稅監管角度講,在名義稅率和稅收政策一定情況下,實際稅負過低,則有可能存在偷漏稅問題;從企業來講,如果實際稅負較高,企業也應該查明原因,加強納稅核算管理,避免不必要的納稅損失。

通過對銷售額變動率和稅負率與相應的正常峰值進行比較,銷售額變動率高於正常峰值,稅負率低於正常峰值的;銷售額變動率低於正常峰值,稅負率低於正常峰值的和銷售額變動率及稅負率均高於正常峰值的,企業均存在納稅疑點問題。

企業有可能存在擴大了進項抵扣範圍、騙抵進項稅額、不按規定申報抵扣、銷項稅額計算錯誤、賬外經營、瞞報、遲報計稅銷售額、混淆增值稅範圍、錯用稅率等問題。

指標之六:印花稅負擔率

指標數據:

印花稅負擔率=(應納稅額÷計稅收入)×100%。

稅負率是用於衡量企業在一定時期內實際稅收負擔的大小。

風險分析:

對通過對本期印花稅負擔率與上年同期對比或對印花稅應納稅額增長率與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進行比較,正常情況下二者的比值應接近1,當比值小於1,可能存在未足額申報印花稅。

指標之七:所得稅貢獻率

指標數據:

所得稅貢獻率=應納所得稅額÷主營業務收入×100%

所得稅貢獻率:就是應納所得稅額與主營業務收入的比率。

風險分析:

如果企業所得稅貢獻率低於當地同行業同期貢獻率。企業可能存在不計或少計銷售(營業)收入、多列成本費用、擴大稅前扣除範圍等問題,影響企業所得稅的繳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