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的興衰:法蘭西的光榮、衰落與大國夢

法國當代著名政治家與作家阿蘭·佩雷菲特曾在其名著《法蘭西病》當中如是說:“任何一個國家的人民,都有那麼一種傾向,把自己當作世界的肚臍眼。”此言也許說得絕對了一些,但世界上不少國家或人民抱有自尊自大的情結、總想把本國視為世界之中心,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大國的興衰:法蘭西的光榮、衰落與大國夢

不過,佩雷菲特似乎還應當在自己的那句話後面再補上一句,即在具有把自己當作世界之“肚臍眼”的傾向的民族當中,以法蘭西為最。因為就總體而言,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裡,法國人的自尊自大可謂是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以至於有外國人這樣諷刺道:法國人似乎形成了這樣一種教條,以為人類中十全十美的惟有法國人,外國人永遠達不到他們的水平,只要能接近一點這一水平就不錯了。

那麼,法國人何以會形成這種情結呢?對於這一問題,不同的人們肯定會做出不同的解釋,給出不同的答案。至少有一點是肯定的,即法國人的這種妄自尊大與法國曾長期躋身於大國,或更確切地說強國之列密不可分。

大國的興衰:法蘭西的光榮、衰落與大國夢

事實上,法國人確實有值得驕傲的“光榮”歷史:早在16世紀,法國就已同西班牙、奧地利等國並列為歐洲強國。自那以後,法國幾乎始終是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之一。而又由於歐洲此期在許多方面在世界上佔有絕對的優勢地位,迄至法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潰敗,作為歐洲強國之一、甚至數度獨霸歐陸的法國亦順理成章地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中的一員。那麼,法國又何以會長期居於強國之列的呢?

簡而言之,法國最初之所以能夠在歐洲居於強國之列,主要是因為它國土廣闊、人口眾多、資源豐富,而且較早形成民族國家,建立起中央集權制的國家機器。正是上述因素,使法國能夠在當年決定一個國家強弱的試金石。

爭霸戰爭當中憑藉由上述因素形成的國力優勢等等屢屢勝出。就此而言,最能讓法國人自豪的當推有“太陽王”之稱的路易十四統治時期的法國。在這位法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同時也最為出色的君主統治下,法國曾以獨家之力打敗眾多實力不凡的對手,使法國在歐洲的威望顯赫不已。如果說以法文代替拉丁文擬訂外交文件的先例之一是路易十四統治的法國以獨家之力打敗眾多對手後於1678、1679年分別與交戰國簽訂的《尼姆維根條約》,那麼法文逐漸成為最主要的外交文字無疑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法國當年的國際地位。

大國的興衰:法蘭西的光榮、衰落與大國夢

及至進入近代時期,任何國家開始顯得越來越無法僅憑上述因素就可稱雄於世。換句話說,一個國家若要躋身於強國之列,其最為關鍵的因素在於它是否能夠站在時代的前列,通過思想、制度等方面的創新來引導世界潮流。面積不大、人口不多的島國——英國在近代的崛起以及長期獨領風騷的歷史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誠然,從總體上看,近代法國在引領世界潮流(尤其是社會經濟方面)上要稍遜於同期的英國,但是,它在引領此期世界的思想文化與社會政治變革方面同樣有著上佳表現。發生於18世紀的聲勢浩大的啟蒙運動以及波瀾壯闊的法國大革命就是明證。如果說法國於啟蒙時代在思想觀念方面的創新是該國在近代強盛的先導的話,那麼在法國走向現代化的道路上既承前啟後,又開天闢地的法國大革命則更是為法國後來的強盛奠定了堅實的思想與制度基礎。

例如,作為法國曆史上第一次自然權利之革命的法國大革命把法國千百萬人民吸引到了爭取人權和公民權利的鬥爭之中,併為法國近代公民權利的確立和發展奠定了以“自由”和“平等”為核心的理論基礎;又如,在法國大革命中,革命者們依據啟蒙思想家提出的政治原則進行了政治制度的建設,確立了依法治國的原則,並初步進行了這方面的實踐;此外,法國大革命還確立了以自由經濟為基礎的新經濟秩序,尤其是在工業領域中實行包括企業自由、生產自由和僱工自由在內的經濟自由主義。

大國的興衰:法蘭西的光榮、衰落與大國夢

拿破崙時代是近代法國繼波瀾壯闊的大革命之後的又一輝煌篇章。在法國以及其他國家的普通人眼裡,罩在拿破崙身上最耀眼的光環,以及拿破崙時代法國的強盛神話則主要是由其在與歷次反法聯盟的較量中取得的一個又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勝利,尤其是建立了威震歐陸的法蘭西大帝國組成的。不過,從歷史學家的眼光來看,拿破崙的歷史功績主要在於其創設的新制度,而不在於其軍事榮譽,因為後者的最終結果實際上讓法國人頗感沮喪。那麼,曾經威震歐陸的拿破崙帝國為何會始則由盛轉衰,繼而轟然垮臺呢?對此,人們往往會得出這樣的結論,

即拿破崙帝國是“成也戰爭,敗也戰爭”。事實確實如此,雖然帝國的強盛與拿破崙在制度創新與穩定國內秩序方面多有創穫不無關係,但其更多地是由持續不斷的對外戰爭的勝利來獲得和維持的,而這種主要靠戰爭來維持的強盛又必然是不穩固的、暫時的。一旦戰爭失利,帝國的衰落乃至傾覆也就指日可待。

後來的歷史也清楚地證明了這一點。與此同時,拿破崙帝國的垮臺還昭示了這樣一種歷史規律,無論一個國家強盛到何種程度,只要它窮兵黷武,逞強稱霸,就一定會由盛轉衰,其竭盡全力建立起來的大帝國註定將土崩瓦解。曾經威震歐陸的拿破崙帝國的轟然垮臺,使法國在強盛之路上開始進入了一個大致以1815年和1848年為起訖的為時30來年的退縮階段。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它失去了自大革命爆發以來征服的一切地方:多年來被不少法國人夢寐以求,並一度得以實現的“自然疆界”已不復存在,法國在“自然疆界”之外獲得的領土則更是如此。由於在拿破崙帝國垮臺後在法國進行統治的波旁復辟王朝是憑藉反法聯盟的勝利才得以實現復辟的,因此,波旁復辟王朝自然而然地對組成反法聯盟的其他歐洲列強表現出卑躬屈膝的態度,併力圖滿足後者提出的種種苛刻要求。

七月王朝時期的法國雖然在國力的增強與國際地位的提高方面均要明顯好於波旁復辟王朝統治時期,但距被重新稱之為強國亦相去甚遠。不過,即便是在這一“退縮期”當中,法國依然是其他歐洲國家須得予以充分重視的對象。在經過30多年的“退縮期”之後,法國又逐漸地重新成為稱雄歐陸,乃至在世界上也具有不容忽視的影響力的強國。

大國的興衰:法蘭西的光榮、衰落與大國夢

法國在19世紀中葉的再度崛起,是與另一個拿破崙,亦即拿破崙一世的侄子路易-拿破崙·波拿巴始則作為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的總統,繼而又以法蘭西第二帝國的皇帝的名義執掌法國政壇及其可圈可點的文治武功分不開的。在拿破崙三世的統治下,法國在這一時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經濟起飛,國家經濟實力與經濟面貌顯著改觀,並發展成為一個世界工業大國。與此同時,拿破崙三世還力圖以戰爭手段消除1814—1815年維也納會議帶給法國的“恥辱”,重新確立法蘭西在歐陸的優勢地位,並通過建立龐大的殖民帝國為法國的經濟增長擴大廉價原料來源與商品銷售市場。不過,與第一帝國一樣,雖然戰爭曾給第二帝國帶來了莫大的光榮,有助於法國的國際地位一時得到較大的提升,但它最終亦給法國帶來了巨大的恥辱。

由於法國在普法戰爭中敗北,使它被迫向正在迅速崛起的勝利者——德國割地賠款。這一切不僅使法國在經濟上元氣大傷,而且其國際地位也一落千丈。不過,在第二帝國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第三共和國在其前期通過確立資產階級民主制度、進行教育改革,以及緊緊抓住經濟發展,乃至殖民擴張的良好機遇,不僅較快地使法國擺脫了失敗的陰影,並且還使其重新以“偉大的法蘭西”的面貌再次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

更讓法國人揚眉吐氣的是,通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取得的勝利,法國實現了對德復仇的願望。雖然第一次世界大戰亦使作為戰勝國的法國遍體鱗傷,代價慘重,但其作為主要戰勝國之一,在戰後的一段時間裡,不獨是歐洲大陸上的霸主,同時也屬於世界上的一流強國。具體而言,儘管在戰火消弭之後,法國在大戰當中的兩個最主要的盟國英國和美國均不希望看到法國的勢力過度膨脹,對其力圖獨霸歐洲、稱雄世界的行徑深感不快,併為此而聯手抑制法國,但法國還是憑藉著它強大的綜合國力與軍事戰略優勢,尤其是它那在戰後初期遠遠強盛於任何其他國家的陸軍,成功地在歐洲大陸重新建立起了自己的霸業。不僅如此,它似乎還足可在力圖發揮全球性影響的過程中傲視另外兩個世

界上的一流強國——英國與美國。毫無疑問,獨霸歐洲、稱雄世界使此期的法蘭西的大國形象顯得空前強大、輝煌,但是,正如一些法國的有識之士已敏銳地覺察到的那樣,在這些或真實或虛幻的輝煌背後,亦存在著片片陰影。換言之,許多將導致法國很快走向衰落的隱患或因素在這一時期就已然存在。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正是這些隱患和因素在不斷地侵蝕著法國的肌體,

使法國不斷地趨於衰落。

大國的興衰:法蘭西的光榮、衰落與大國夢

而發生於30年代初的那場經濟大危機則更進一步把法國推向了災難的深淵。很快地,法國曆史上出現了讓當今的許多法國人不願提及或羞於啟齒的一幕:由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受“奇異的潰敗”,法德之間的再度廝殺以法國方面被迫棄戰求和、蒙受國恥告一段落。雖然戴高樂及其領導的抵抗運動使法國在一定程度上得以雪恥,但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若沒有美英盟軍的參戰,法國的光復將遙遙無期。法國在二戰中的潰敗,以及大好河山被納粹德國或直接佔領或間接統治,明確地意味著法國已不再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更談不上是一個能在歐洲舉足輕重,並在整個世界具有影響的大國。這一切,無疑極大地刺痛了向來自尊自大、而且好像比世界上的其他民族更強烈地把本國視為世界之“肚臍眼”的法國人中不少人的心。在這些痛心疾首的人當中,首屈一指者當推曾反覆公開宣稱“法國如果不偉大,就不成其為法國”,並在大戰期間和戰後不懈追求實現法蘭西的偉大與獨立的戴高樂。也正因為如此,恢復法國的大國地位,不僅成了在1944年2月將以他為首的民族解放委員會改稱臨時政府的戴高樂的當務之急,而且也是他時隔多年後東山再起,創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時的重要目標。

如果說法國在其漫長的興衰歷程當中不乏在短暫的衰落後即迅速重新成為世界一流大國的先例,那麼,它在二戰之後將不復同樣的幸運。這並非是由於法國已不具備東山再起的願望與能力,而是因為在戰後世界的一流大國已是法國所不可能成為的“超級大國”。事實上,雖然戴高樂等領導人為恢復法國的大國地位使出了渾身解數,而法國戰後在發展社會經濟方面出現的“輝煌的30年亦使法國的綜合國力較之以往大大增強,但對於戰後法國來說,重新成為一流大國始終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標。然而,多少世紀以來,法國人似乎早已習慣於把自己的國家視為一流強國。

大國的興衰:法蘭西的光榮、衰落與大國夢

因此,其他國家的人們便經常能看到很有意思的一幕,即直至當下,法國不僅仍經常對原先的兩大超級大國之一、當今惟一的超級大國美國說“不”,而且還繼續竭力以二流國家的實力在國際事務中扮演一流大國的角色。這一切表明,法國的“大國夢”依然在延續。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國際格局的演變,法國人在戰後的“大國夢”在近些年來也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其中之一就是越來越能正視自己在“硬國力”方面與美國以及統一後的德國等國家的差距,轉而更加強調和倚重所謂的“軟國力”。此外,由於長期“心有餘而力不足”使然,一些懷有“大國夢”的法國人已經能夠平靜地接受法國就是一個二流國家的現實。

更有甚者,他們當中的一些人甚至在強烈的危機意識的驅使下,已從原先的惟我獨尊變為妄自菲薄。那麼,曾以傲慢、自負和好鬥著稱的法國人的“大國夢”在21世紀還能持續多久,抑或它會有哪些新的變化,就讓我們共同拭目以待吧。需要指出的是,環視歐美諸國,法國在歷史上與中國有著最多的共同點,以至於有人甚至不無誇張地將之稱為“歐洲的中國”,因而,法國的興衰起伏對於我們中國這樣一個既有過輝煌的歷史,又有過不堪回首的過去,同時更有國力大增的當下與令人期待的將來的國家,或許有著更多的可資借鑑之處……

——薦書《法蘭西的興衰 》齊世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