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美軍遺物送到朝鮮,志願軍一試果然好使,戰士們奔走相告

作者:原志願軍老戰士 楊照明

20世紀是戰爭多發的世紀。生於20世紀的中國人可謂受盡各種內外戰爭之苦,但很少有人能在其一生中先後遭遇過日本軍國主義的、德國法西斯的以及美帝國主義的這三種炸彈的轟炸,而我們在朝鮮戰爭中的空軍對空偵聽拓荒功臣熊德威卻是這少數人之一。而且,他這不平凡的一生中最大的亮點正是他在跟美國空軍較量中把對空偵聽這一"絕活"拓荒出來的那一段激情歲月。

1937年熊德威12歲時,在故鄉江西南昌從日本軍國主義的狂轟濫炸中死裡逃生,去英國投奔在牛津大學執教的父親熊式一。二戰中,在史無前例的倫敦大轟炸中,他不分晝夜鑽到防空掩體中躲避德國法西斯的狂轟濫炸,爾後,連他自己也始料不及的是,在朝鮮戰爭中,又遭遇了美國空軍不知多少次轟炸掃射。他在朝鮮戰場上以"偵聽"為武器,在地面上與美國空軍較量了6個年頭。

抗戰時期美軍遺物送到朝鮮,志願軍一試果然好使,戰士們奔走相告

新中國成立不久爆發了朝鮮戰爭。1950年底,熊德威回到國內半年後,就響應"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不惜放棄在首都安逸、平靜的生活和工作崗位(文化部外聯局),毅然決定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在駐紮在安東一線基地的我軍一支殲擊機部隊裡擔任英文翻譯,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歸國留學生中的唯一參軍者。

那時,世界空軍作戰正在從活塞式戰機時代向噴氣式戰機時代轉變。由於雙方從未對陣過,侵朝的美國空軍和協助我國保衛東北空防的蘇聯空軍還互不摸底,而又急於摸清對方的底。1950年12月,由於美蘇兩家空軍戰機首次正式接觸以後,蘇軍屢屢不得手。

於是蘇聯空軍師長別洛夫向我軍方子翼師長提出,為何我機起飛以後,還沒編好隊,每每遇到在戰區上空以逸待勞的美國戰機嚴陣以待?他斷定對方有地面監聽系統在嚴密監控我軍行動。所以,我們也得馬上行動,建立自己的地面偵聽。於是,志願軍空軍立即著手籌建這一套人馬。

抗戰時期美軍遺物送到朝鮮,志願軍一試果然好使,戰士們奔走相告

在創建空軍偵聽系統的過程中所面臨的關鍵問題是人和物兩缺。一是缺少能夠從事偵聽的合格的英文翻譯(後改稱偵聽員)。其次是缺少能夠偵聽到美機在空中通話的器材裝備。一開始,只能由剛到朝鮮前線的熊德威一個人,使用我國南京產的一部俗稱"十二燈"的短波收訊機不分晝夜,盲目搜索,全無頭緒。

哪知正在一籌莫展之時,也就是1950年12月,美軍一架RB-45由輕型轟炸機改裝的偵察機被擊落。據被俘的美軍飛行員巴赫上尉供稱,他們在空中通話使用的是一種美國製造的BC-639型超短波收訊機,並供述了通話方式等一系列技術層面的問題。熊德威如獲至寶,馬上層層上報。

抗戰時期美軍遺物送到朝鮮,志願軍一試果然好使,戰士們奔走相告

幾經周折,終於在雲南昆明巫家壩機場發現抗戰時期美國第十四航空隊撤走時遺棄的這種BC-639型超短波收訊機,當即用最快速度運到朝鮮前線。熊德威根據他親自審俘所得的關於敵機在空中進行通話的各種資料,開機試聽,果然各型美軍戰機都在這臺BC-639上的各個波段上爭先恐後地"哇哇"叫個不停,其中夾雜著若干很有情報價值的信息,這實在太令人高興了,從指揮所到部隊飛行員,奔走相告。

緊接著,從軍內外迅速召集的男女英文翻譯紛紛到位。與此同時,美國第十四航空隊在昆明所有的這種BC-639型超短波收訊機統統地集中到了朝鮮前線。另外,後來在湖南芷江也發現了這種BC-639型收訊機。這樣,我空軍對空偵聽工作立即打開了局面。

來源:《志願軍老兵回憶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