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七環產業面對面》之“商業航天”丨微納星空會後報告


《大七環產業面對面》之“商業航天”丨微納星空會後報告


《大七環產業面對面》之“商業航天”丨微納星空會後報告


1.開場介紹環節


主持人:

觀眾朋友們,大家晚上好,歡迎來到大七環產業面對面直播間,我是今天的主持人於澤軍博士,來自大七環智庫的研究員。本期我們將一起來探討下“商業航天”這個主題。今天,我們也是非常榮幸邀請到商業航天領域的專家和龍頭企業代表到我們直播間參與我們的討論。


商業航天非常好理解,就是字面拆解,商業+航天或者說航天事業商業化運行,但商業航天具體是什麼,包含哪些?我們將通過我們的嘉賓來簡單認識一下。下面有請各位嘉賓簡單介紹下自己的企業,與商業航天的關係,特別是業務領域屬於商業航天的哪一環節?


孔令波:

微納星空是一家集衛星製造業務為核心的衛系統技術解決方案供應商。我們在北京有自己的衛星研發中心和AIT衛星製造廠房。


公司成立至今已完成四輪股權融資,累計募資金額超過2億元。最近我們也是在短短2個月之內完成了兩輪融資的交割。


對於整條行業鏈來講,火箭、衛星、測控和運營是衛星應用的整個產業鏈。我們定位在衛星製造,我們的用戶來源於國內外衛星應用的衛星運營單位。2020年我們公司還要為用戶發射4顆衛星,預計8月將採用捷龍一號Y2運載火箭一箭雙星發射2顆0.9m分辨率多光譜衛星;9月採用長征六號運載火箭搭載發射1顆5m分辨率寬幅多光譜衛星;10月發射1顆2m分辨率靈巧光學多光譜衛星。在這裡也希望大家持續對我們微納星空進行關注。


2.主持人提問環節


主持人:

剛剛我們嘉賓介紹了各自企業,他們主要的業務領域,以及在商業航天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讓我們的觀眾對商業航天的整個藍圖有了一個初步地瞭解和認識。


下面我們想問下企業家們,您所在的領域,國際發展階段,我們國家目前處於什麼樣的發展水平,市場規模如何?


孔令波:

微納星空定位在衛星製造,所以拿衛星來說,據統計截至 2019 年 9 月 25 日,全球在軌衛星總數為 2218 顆,如果算上2019年下半年和2020年第一季度的衛星發射數量,全球的在軌運營衛星超過3000顆。美國在軌衛星最多,中國超越俄羅斯位列第二。從全球每年新發射衛星數量來看,受益於小衛星技術的發展,從 2017 年開始全球進入衛星加速發射時期。目前全球計劃部署衛星互聯網星座公司近 30 家,部署衛星數量十年內翻 10 倍。其中SpaceX一家規劃的衛星發射數量比過去63年的航天器發射史全球發射航天器的累計數量都多,而且SpaceX都已經進入到批量部署環節。隨後全球互聯網巨頭、初創公司等紛紛申請各自的衛星互聯網星座,搶佔軌位和頻 段。據統計,全球宣佈部署衛星互聯網星座的公司近 30 家,部署衛星計劃達 2 萬顆以上。若全部發射成功,這批民營企業在短短十年之內,將使衛星在軌數量提高十倍。


回到國內,經統計我國現在申請的衛星星座計劃發射衛星數 3500+,假設我們預期在未來九年能發射 75%的衛星共 2450 顆,樂觀預期能發射 100%的衛星共 3500 顆。預計未來 9 年內,我國衛星行業產值達 6000-8600 億元。根據 ITU 的規定,申請的衛星星座需在 6 年內發射一半衛星數,在 9 年內完全發射完成。所以我認為商業航天市場規模在 6000 億元-8600 億元,應用場景廣闊,當前重點佈局衛星基礎設備建設核心企業。與此同時,在衛星互聯網納入新基建範疇之後,衛星星座不僅可補充地面通信未能覆蓋的 49% 的人群、海上、沙漠、飛機等特殊場景,衛星通信+5G+北斗定位系統的融合也將迸發新應用,在如此龐大的需求增量市場下,我們微納星空也是可預見性的訂單成爆炸式增長。


不過現狀卻表明少數公司具有衛星發射能力,60%的企業僅擁有一顆衛星。據航天市場研究與諮詢公司的的預測,全球只有 18%的星座能走到發射階段,少數公司具備衛星發射能力。據統計截止至 2019 年 9 月 25 日,全球 514 家公司或組織擁有著全部 2218 顆在軌衛星,其中 299 家公司或組織, 即約五分之三的機構,僅擁有一顆衛星,這意味著大部分組織無持續發射衛星的能力。


這其中重要的一點是,衛星製造是高科技高技術的行業,製造出來是一回事,是否能夠滿足設計壽命,畢竟衛星不像地面的工業級產品,零部件壞了修一下,大不了換掉;但是衛星在軌出現問題必須靠冗餘備份,靠系統容錯設計等,目前的技術是不太現實在軌重新人工替換不組件產品的。


微納星空當時著眼於衛星製造也是基於我們技術團隊多年的航天研製經驗,我們自2017年成立後已經發射了7顆衛星,目前都在軌良好。


已經有很多事例證明,中國這片土壤可以誕生世界上偉大的企業。同樣在商業航天領域,中國有60多年的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航天史,培養了一大批技術人才和孕育了航天特有的、獨立自主的完整產業鏈。中國趕超美國商業航天發展只是時間問題,中國用40多年的改革開放完成了西方國家300多年的發展轉變,只要國家對於商業航天持續的給與鼓勵和政策支持,中國的商業航天肯定有很快速的發展,這也是我們這一代航天人的機遇和使命。


主持人:

剛剛我們久東所長、蔡總、孔總、趙總基本將全球以及我國商業航天的發展現狀、技術水平、市場規模等介紹了一番,我也一直想問,商業航天和政府主導的航天之間的未來關係是什麼?或者說他們區別和未來分工是什麼?


孔令波:

“國家隊”主導,民營企業為補充。在衛星製造領域,我國企業以航天軍工企業為代表的國有企業實力突出,能夠實現整星出口和發射任務,佔據主導地位。衛星製造主要國有企業有:1)航天五院,從事空間技術開發、航天器研製等,已研製和發射了 200+顆航天器;2)航天8院,是我國氣象衛星、遙感衛星的主要研製基地;3)中科院,是我國科學試驗等衛星的主要研製基地;4)航天科工二院,“虹雲工程”建設的主導者等。微納星空為代表的民營企業制度靈活,可以作為國企的有效補充。


隨著小衛星技術的發展、資本和政策推動著小衛星的商業化、互聯網思維、批量生產線和智能製造推改變了小衛星新的生產形式。


微納星空的成立就是在政策、資本和技術推動下,一群想要在這個航天創業時代想要做點事情才成立的。我們微納星空技術團隊有著人均超過10年的航天研製經驗,我們在衛星產品保證可靠性的同時,通過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降低研製成本和縮短交付週期,當國家需求,聽到國家的召喚也會努力為國家建設奉獻出自己的力量。


主持人:

要達到未來這樣的分工體系,我想問下各位嘉賓,目前我國商業航天發展存在著哪些問題或困難?


孔令波:

從2015年到現在,國務院、發改委、國防科工局、財政部、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工業和信息化部都在不斷的發佈相關政策推動中國商業航天的發展。從國家的鼓勵政策基礎上,民營資本在商業航天投融資的頻繁活動上,我們已經看到國家的商業航天已經有很大的發展,近幾年新成立的商業航天公司近百家。但商業航天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也實際面對一些困難。


對於民營商業航天企業來講,政策、人才和資本都很重要。技術人才和商業人才都很重要。以Space X人才優勢舉例,Space X研製火箭的總工程師湯姆·穆勒。在進入Space X之前,就是美國最大引擎製造商TRW的液體推進器專家。不僅是民營航天企業求賢若渴,地方政府也將人才戰略放在施政的極高位置。一二線城市近期蔓延的搶人政策、留人政策就是例證。商業航天急需一套完善的人才供應體系。與此同時,商業航天,更為重要的不是“航天”,而是“商業”。不僅需要保障航天技術的人才,還需要懂商業的人才。當前,國內的商業航天項目,大部分是技術流。在商業航天發展的進程中,需要更多的跨界人才。


國內的資本對於商業航天的發展也很重要,我們希望資本能夠耐心的同企業一同成長,因為商業航天,除了商業特性外,還有航天的特殊性,在這個行業的投資回報週期比傳統互聯網會長一點,但預期的收益後面隨著企業的發展會是指數增長的。


國家政策如果能進一步開放一些,由鼓勵到具體支持,比如給與民營企業具體的項目支持等,會更快的加速民營航天企業的發展。


主持人:

我們剛剛從商業航天的民營企業家中收集到了最原始最真切的一些訴求,這是來自商業航天企業最真實的聲音,也是我國商業航天發展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剛剛聽了久東所長講述了關於國家的政策,我想再問下一下我們的企業家,您認為還有哪些切實可行的建議?


孔令波:

我認為剛才久東所長講的已經非常全面了。


我認為國家的政策上也是不斷的在開放,後期國家也可以參考美國等商業航天的政策形式,給予民營企業市場訂單和技術轉移等多方面的政策。


另外航天企業長期習慣於國家級型號任務的運行模式,加上體制本身對國企運行有著嚴格的要求,因此在大眾消費型航天產業的模式創新上至今沒有建樹。


如果用商業化的語言來描述,國企的運行模式是B2G而非B2C,甚至也不是B2B的。現在需要航天企業拿出優秀的資源來直接面對企業間市場和消費市場,也就是從事B2B和B2C業務。就像前陣子航天科工集團同薇婭一起在淘寶直播賣火箭我認為就是一場成功的打入市場的跨界營銷。一下讓大眾對我們航天企業“親民化”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並不只是處於一提到衛星就會覺得高高在上。


中國航天作為一種“硬核”力量吸引著無數當代年輕人, 它背後包含的航天精神代表了中國人努力、拼搏、向上的生活狀態。在當下特殊時期,品牌聯名有著特殊含義,除了讓更多人瞭解中國航天,也更能激發大眾民族自豪感和榮譽感,能夠迅速與他們產生共鳴。在這裡也想跟大家打個小廣告,有想和衛星製造、太空IP合作的企業也歡迎聯繫微納星空。我們目前需要全產業鏈共同努力,為了天地一體化進程早日開展大家都需要奉獻出各自的力量。


3. 嘉賓互相提問環節


航天馭星提問:

衛星的批量化生產是未來商業航天發展的必經之路,馬斯克讓我們見識了衛星批量化生產的強大能力。關於衛星批量化生產,微納星空是如何考慮的?


孔令波:

星鏈在前年發射了2顆實驗星之後,很快從去年開始組網,以一箭60星的形式發射了7次。目前在軌422顆,都是小衛星。迴歸到國內,航天科技提出了鴻雁星座計劃,也已經打過一顆實驗星;航天科工提出的是156顆星的虹雲工程。18年12月打了2顆實驗星。除了軍工集團之外還有民營企業也在部署和論證自己的星座系統。從國家角度來說國外已經開始建設了,那麼我國也必須論證建設屬於自己的低軌星座系統。


尤其現在有了新基建的政策,需求量肯定是越來越旺盛,我們微納星空到現在還成立不到3年,累計執行了5次的宇航發射任務,發射了7顆衛星,從前期的實驗衛星的階段現在逐步成長到了業務應用的階段,對於我們這種以製造為主要業務的公司來講主要為了儲備技術,我們也是在蓄勢,等待國家的這種類似新基建大召喚。


我們的主要領域也是小衛星的研製,目前航天器微小化的發展已經成為趨勢。小衛星以重量體積小、功能密度高、開發週期短、能以更低的成本完成很多複雜空間任務的優勢,在科研、國防、民用商業等領域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所以說,不管從政策趨勢還是商業趨勢來講,微納星空的批量化生產也是勢在必行的。


我們也在積極對接地方政府落地,考慮到政策支持上、人才落地上等各個地方的政策也不一樣,所以也在這裡打個廣告,有意向的地方政府也可以和我溝通、聯繫,謝謝。


星際榮耀提問

對中國和世界小衛星發射市場產值,規模和前景的預判?


孔令波:

就和我剛才會上講到的,看到的數字,未來 9 年內,我國衛星行業產值達 6000-8600 億元。世界範圍內會更大。


但未來的具體規模,要看產業鏈的具體發展,在這個方面我是非常樂觀的。


我認為當前商業航天突破的關鍵在於資本助力和降低成本。航天行業屬於重資產運營,前期資金需求量大。航天公司在火箭製造、衛星生產、星座搭建都是重資產運營,發展初期缺乏自我造血能力,對外部融資依賴較大。巨型的互聯網星座建設如StarLink 等建設規模達千顆衛星,其資金需求在百十億美元左右。2015 年有 24 家投資機構參與商業航天項目投資,到 2018 年增長到 90 家。多數機構皆多層次佈局產業鏈,先對衛星製造、衛星發射等產業鏈上游公司進行投資,再逐漸轉向衛星運營、衛星應用等產業鏈下游公司。早期投資主要集中在上游衛星製造領域,與國內商業航天產業正處於基礎設施建設期的現狀基本符合。我們公司最近也是在2個月非常短的時間內完成了2輪融資的交割,說明未來資本市場的對商業航天也是利好的。


再來談成本,衛星批量化、產值增長了,包括火箭載荷增加,我們的發射費用降低了,成本自然會降低,未來也會做大眾消費的起的衛星。隨著我國星座計劃密集式出現,我國衛星工廠建設的必要性提高。我們微納星空在北京就建立了AIT衛星廠房,同時能並行20顆衛星的總裝研製工作,也歡迎大家前來參觀指導。


綜上所述,我認為未來衛星、尤其是小衛星的規模和前景是不可限量的。


4. 主持人結束環節


主持人:

最後,我想請各位嘉賓用1-2句話來送給未來的中國商業航天事業。


孔令波:

商業航天企業本身還是要回歸的商業兩字,公司存在的直接價值還是要為股東謀求利益的增值。但是商業航天也有特殊的一面:從來沒有哪個初創行業,會像商業航天一樣將個人的理想、國家的意志以及人類的未來共同的命運完美結合!所以我們也很慶幸參與其中,希望未來中國商業航天發展越好越好!


主持人:

感謝我們幾位嘉賓,也衷心的希望能夠實現,也衷心地祝願中國的商業航天事業發展的越來越好!


我們也給現場的3家企業做個宣傳,希望對中國商業航天有興趣,致力於航天事業的投資人多多投資像星際榮耀、微納星空、航天馭星這樣的企業,中國商業航天的發展離不開您們的支持!


© THE END


《大七環產業面對面》之“商業航天”丨微納星空會後報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