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博弈:十九世紀以來中美之間的競爭

☑ 大七環特約作者:樊員外


1884年,日本長崗市的一個落魄教師高野貞吉老來得子,大喜過望。為紀念五十六歲得子,他給兒子取名叫做高野五十六。高野老師當天在日記中記載:明治17年4月4日,晴,甚五郎來約釣魚。老實巴交的他始終沒有想到,與老友相約釣魚時出生的這個兒子會給歷史留下何等的濃墨重彩。


高野五十六後來過繼給了日本望族:山本家族,改名為山本五十六。他好賭成性,曾因為賭技過高而成為第二個被摩洛哥蒙特卡洛賭場謝絕入內的賭客。1941年12月7日,山本五十六展開了一場史上最大的豪賭。這一次,他的賭注是日本的國運!


當天,441架日本飛機、6艘航空母艦在山本五十六的指揮下,奇襲珍珠港。戰鬥在90分鐘內結束,日本僅僅以29架飛機的微弱損失,擊沉或重創美太平洋艦隊8艘在港戰列艦、6艘巡洋艦、3艘驅逐艦、188架飛機,美國海軍半年內在太平洋戰場無足輕重,日本迅速佔領東南亞和太平洋南部,將勢力一直擴張到印度洋。


珍珠港事件紀念館就建在亞利桑那號的殘骸上

大國博弈:十九世紀以來中美之間的競爭

圖片來源:大七環整理


然而,故事並沒有結束。決定戰爭勝敗的永遠不是戰爭本身,而是國與國硬實力的博弈。


珍珠港事件前,日本違反了《華盛頓條約》的規定,聯合艦隊擁有航母254艘、總噸位106.8萬噸,接近美國的80%。珍珠港奇襲後,日本軍部判斷:日、美強弱逆轉,美國太平洋艦隊喪失作戰能力。


日本精準的估算了美國的海上力量的存量,卻忽略了戰爭背後的決定因素——工業生產能力。太平洋戰爭期間,美國下水航母147艘,戰列艦48艘、驅逐艦355艘、護衛艦498艘、潛艇203艘,總噸位是日本的6倍。同期,美國的火炮產量是日本的5倍,飛機產量是日本的4倍,坦克產量是日本的16倍,且大多數軍工產品與日本都有一代到一代半的技術領先程度。


1944年,美國工業產能達到了峰值。這一年,美國的鋼鐵產能為8132噸,是德、蘇、英、日、法五大工業國生產力總和的1.45倍。


太平洋戰爭以日本無條件投降畫上了句號,我們找到了日本戰敗的根本原因:非戰之罪,更輸於硬實力。


曾經不可一世的日本打敗中國和俄國,稱霸亞洲的密碼是什麼?在上篇文章,我們以環球航行為分割線,梳理了全球連為一體的500年來16次前浪與後浪的交匯,這些交匯改變了世界的格局,確立了世界發展的版圖。交匯中後浪能夠越過前浪的終極邏輯又是什麼?


事實上,後浪超越前浪的經驗彰顯,以工業為基礎的一個國家的硬實力的強大是國家強大的根本支撐。主要發達國家成長為世界強國無一不是靠著製造業的強大。例如,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現工業化的國家,也使得19世紀成為當之無愧的英國世紀。美國在建國之初就提出了

“工業立國”的思想,1890年工業產值成為世界第一後,美國躋身世界強國之列,並始終保持工業第一的桂冠。德國1870-1913年間,在世界工業總產量的比重上升到15.7%,居世界第二位,成為公認的世界強國。日本作為後起之秀,通過“趕超”戰略,大力發展工業,終於躋身世界強國之林。這四個在不同歷史階段成為世界強國的國家經濟發展歷程表明:發展本土強大的工業才是國家富強的根基。


美國崛起的密碼——工業強國


以電氣化為特徵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以美國和德國為主戰場展開,1884年,美國完成了由農業國向工業國的過渡,僅僅用了6年時間,到了1890年,美國工業總產值就達到了95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實現對英、法、德的彎道超車,並雄踞世界第一的寶座至今。


130年間,第二經濟大國差不多每16年更新迭代一次,而世界第一經濟大國則始終不變,這與美國產業結構的領先以及堅實的製造業基礎是分不開的。


01

興起於一戰階段

一戰是美國製造業的第一次躍遷。1900年,美國出口產品中製成品的比例僅為24.2%,而經歷了一戰和戰後復甦,到了1939年二戰之前,美國出口產品的製成品比例已經達到了56.2%


02

稱雄於二戰階段


左:1948年美國工業產值佔比 右:1948年美國黃金儲備佔比

大國博弈:十九世紀以來中美之間的競爭

大國博弈:十九世紀以來中美之間的競爭

數據來源:大七環整理


如果說一戰奠定了美國世界第一的地位,二戰則確立了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二戰後,美國成為最大受益國。1948年,美國工業產值佔世界的比重高達54.6%,以一國之力生產了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產品。而這一年美國的黃金儲備佔到了世界黃金儲備的

75.5%


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經濟佔全球比重

大國博弈:十九世紀以來中美之間的競爭

數據來源:《美國經濟的興衰》,薛伯英、曲恆昌著


二戰後,各個國家開始復甦,美國在世界的霸權地位也在逐漸削弱。到了20世紀80年代,美國在世界國民生產總值中雖然仍佔據世界第一,但比重已經逐年下降。


03

築底於冷戰階段

第十五次超車的嘗試,是以美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代表的社會主義陣營間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的對抗。冷戰的博弈以蘇聯重農輕工、重軍輕民的畸形經濟結構崩塌為終點。下圖展示了美蘇博弈中的經濟比較和工業產值比較:


美蘇各階段GDP和人均GDP比較

大國博弈:十九世紀以來中美之間的競爭

數據來源:大七環整理


從經濟總量上看,蘇聯始終落後於美國,但增速與美國接近,尤其是1950年-1975年,GDP增速超過了美國。其中,1975年蘇聯的國民生產總額達到了美國的一半,到1991年蘇聯解體時,蘇聯的國民生產總額佔到了美國的36.7%,兩個國家的差距在逐漸拉大。從人均GDP上看,由於蘇聯人口多於美國人口,人均GDP的差距要大於GDP的差距。蘇聯人均GDP與美國比較的峰值也在1975年出現,達到了41.6%,此後又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到解體時只有美國的31.8%。


美蘇1981-1989年GDP增速和工業生產增速

大國博弈:十九世紀以來中美之間的競爭

數據來源:大七環整理


在蘇聯解體的前夕,蘇聯的經濟增速相對來說還超過了美國,1981-1985年的平均增速達到了4%,美國同期為2.6%;1986-1989年的平均增速也是4%,美國同期為3.4%,但蘇聯傳統上重視的重工業和製造業發展乏力,工業生產增速頹勢顯著,到了1989年增速僅有1.5%了,與美國拉開了差距。


04

平穩增長於蘇聯解體後階段


美國1990-1998年宏觀經濟運行情況

大國博弈:十九世紀以來中美之間的競爭

數據來源:經合組織《主要經濟指標》、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


1990年-2000年,美國經濟實現了快速平穩增長。1991年,美國經濟從戰後第8次經濟危機中開始復甦,從-1%的增長率迴歸到正增長的週期,經濟增長率、失業率、物價指數、商品服務出口均表現出了向好的發展趨勢。


美國2000年以來GDP及佔世界經濟總量比

大國博弈:十九世紀以來中美之間的競爭

數據來源:快易數據


05

再工業化的新世紀

美國在19世紀中後期的工業化、二戰後的全球擴張與創新浪潮之後,出現了“脫實入虛”的發展勢頭。尤其是克林頓執政時期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設帶來金融業的虛假繁榮和“指數增長”,長期來看,美國沒有本土製造業公司上市。互聯網泡沫越吹越大,且向全球蔓延的趨勢明顯。


2000年以來,美國在“新經濟”的帶動下,經濟持續走強,IT產業成為拉動經濟復甦的新引擎。美國再次意識到了製造業的重要性,從2002年開始,美國就以“201條款”為由,對進口鋼鐵加徵最高30%的高額關稅。美國“再工業化”和“製造業迴流”等政策也被作為國家戰略寄予厚望。


尤其是對於高端製造業,美國始終採用各種手段保護自己的絕對優勢地位。比如,以國家安全為由的行業審查、貿易摩擦背景下的制裁等。而這次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加速了製造業迴流美國,很多跨國公司開始意識到,離岸外包以及分散的供應鏈帶來的風險,可能大於成本降低所獲取的收益。


正如《美國先進製造業領導戰略》所說,“當我們發展美國製造業時,我們不僅增加了就業崗位和薪資水平,而且也強化了美國精神”。引領全球先進製造,才是美國引領全球發展的唯一密碼。


大國衰敗的根源——製造業競爭力下降


01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謝幕

近代第一次大國博弈發生在大航海時代先發的兩個國家之間:西班牙和葡萄牙。但無論是後浪還是前浪,都經過短暫的輝煌後很快的走向衰落。究其根本原因,兩個國家都過度地依賴對外殖民掠奪和國際貿易,而忽視了國家硬實力的打造——製造能力。


葡萄牙和西班牙從非洲和美洲掠奪了大量的金銀財富。與殖民掠奪相比,任何生產活動都變得艱苦而漫長。兩個國家還滋生了一種“伊比利亞文化”,其文化本質就是反對生產,追求享樂。


“讓倫敦滿意地生產纖維吧,讓荷蘭滿意地生產條紋布吧,讓佛羅倫薩滿意地生產衣服吧,讓西印度群島生產海狸皮和馱馬吧……馬德里是所有議會的女王,整個世界服侍她,而她不必為任何人服務。”

——王爾德


高迪作品是伊比利亞半島文化典型的代表

大國博弈:十九世紀以來中美之間的競爭

圖片來源:大七環整理


國力的強盛,必須依託工業為基礎的硬實力作為國家發展的基底。西班牙和葡萄牙選擇了安逸,成為金銀的搬運工,成就了手工工場發達的荷蘭與英國,並迅速的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02

荷蘭大國夢的幻滅

荷蘭曾經是17世紀資本主義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並於1609年擊敗了西班牙,壟斷東方貿易,成立東印度公司,成為海上馬車伕。


紡織、造船、航運、捕魚、造紙、皮革、奶酪、印刷、制鏡和木材加工等各個行業的快速發展,也帶動了金融、銀行、保險的發展。


荷蘭是當時世界金融貿易的中心。1602年阿姆斯特丹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股票交易所,並開始期貨的炒作。而由於投機商的推波助瀾,鬱金香成為當時投機炒作的對象。


1637年,被稱為“永遠的奧古斯都”的一顆稀有的鬱金香品種,價格達到了6700荷蘭盾的峰值,等於一個荷蘭人45年的收入,足以買下27噸奶酪或者阿姆斯特丹運河邊上的一棟豪宅。


是泡沫就總會破裂,這是亙古不變的歷史規律。荷蘭鬱金香泡沫的破裂源自於一個偶然事件:一位年輕的英國水手把一顆“永遠的奧古斯都”鬱金香球莖當作洋蔥吃下,卻引發了荷蘭人的思考,鬱金香的真正價值是多少?


曾經炙手可熱的鬱金香迅速進入了瘋狂的拋售週期,其價格在幾天內跌到了高點的不到百分之一(如下圖)。


鬱金香改變了荷蘭的歷史,也成為了荷蘭的國花

大國博弈:十九世紀以來中美之間的競爭

圖片來源:大七環整理


鬱金香泡沫的破裂帶給荷蘭國力的崩塌和大國夢的破裂。英荷戰爭爆發,法國、英國利用製造業優勢,取代了荷蘭的地位,分別成為歐洲最強霸權和世界金融中心。


03

數字遊戲下法國的隕落

17世紀末到18世紀的一百年,是英法博弈的一百年。這個階段的幾次大國博弈包括1756年的英法七年戰爭以及拿破崙戰爭。博弈的結果是英國世紀到來,而法國發達的金融業由於沒有製造業強有力的支撐,反而導致通貨膨脹和投機橫行。


太陽王路易十四執政時期,對外多次開展大規模戰爭,同時大規模舉債,導致法國國家財政瀕臨崩潰的邊緣。


太陽王路易十四為法國掀起奢靡之風,他還是高跟鞋的專利權人

大國博弈:十九世紀以來中美之間的競爭

圖片來源:大七環整理


這個時候,精通貨幣理論的金融奇才約翰·勞出現了,他應對危機的方法至今還在沿用:那就是印錢。約翰·戈登在《偉大的博弈》中說,對付任何經濟危機,你只需要開閘放水,讓金錢充斥市場。約翰·勞正是採用這一辦法,推動法郎與金銀脫鉤,而是以國有土地為擔保。


由於沒有足夠的準備金,約翰.勞的貨幣發行短期解決了法國的財政窘困和國債資金融通問題,但僅僅5年,密西西比泡沫破裂,一切都回到了原點,經濟衰退、民生重創的現實重創驕傲的法國。


脫離了製造業的金融帶來的繁榮,是飲鴆止渴,只有發展硬實力才是國力強盛的保證。


約翰.勞的墓誌銘寫著:“他的計算技巧無人匹敵,他用簡單的代數規則,把法國變得一貧如洗”。


中美比較:我國硬實力依然落後


從歷史的視角來看,中美博弈本質上是又一次前浪對後浪的遏制。130年來,美國始終不能容忍超越。根據統計規律,美國往往會在第二經濟大國的經濟總量接近本國70%時,通過制度戰、貿易戰、金融戰等多種形式,誘導第二經濟大國進入經濟衰退週期,喪失競爭優勢,保持美國的絕對領先。


01

中國製造業的崛起

美國對中國的最大忌憚正是其保持領先優勢的立國之本:製造業。學界很多觀點認為,美國製造業正在衰敗,主要的證據包括:一是美國製造業佔世界的份額正在逐年降低;二是製造業佔GDP的比重顯著下降;三是製造業創造就業人數顯著下降等,尤其是通過中美對標,發現中國製造業領域顯著的後發優勢。


中美製造業增加值比較

大國博弈:十九世紀以來中美之間的競爭

數據來源:快易數據


如上圖,中國製造業產值在2010年超越美國,躍居世界第一。但數量超越背後是質量的顯著差距。


美國製造業佔GDP的比重正逐年下降

大國博弈:十九世紀以來中美之間的競爭

數據來源:快易數據


部分認為美國製造業衰落的另一個依據是製造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正在顯著下降。根據最新的數據,2020年2季度美國製造業增加值佔美國GDP的比重為11%,已經降至72年來新低。1995年以來美國製造業佔GDP的比重也在逐漸走低。這與美國產業結構的變化是息息相關的。


中國、美國曆年製造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比較

大國博弈:十九世紀以來中美之間的競爭

數據來源:快易數據


當下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一製造大國,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箇中類、666個小類,建立了世界上門類最齊全的工業體系。2018年,中國的製造業產值已經是美國的1.7倍,佔GDP的比重也達到了29.4%,遠高於美國(11.4%),中國紡織、鋼鐵、汽車製造等傳統行業的產值都已經超越美國,鐵路、船舶、計算機、通信和電子設備製造業實現了快速突破和佔全球市場份額的等量提升。


02

美國仍保持製造業的絕對領先

一是從GNP統計的角度,美國製造業的產值仍然是全球第一。美國跨國企業遍佈全球,並且選擇成本窪地佈局製造業生產線。以蘋果公司為例,其產值佔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25%,但其在美國本土僅僅保留了產品設計,而把芯片、顯示器和核心零部件生產佈局在日本、韓國,把其他部分零部件生產和組裝放在中國。其中中國地區的供應商約佔到了蘋果公司產業鏈的43%。


大國博弈:十九世紀以來中美之間的競爭

圖片來源:大七環整理


二是從製造業的價值鏈環節看,美國加大了對中國的低端鎖定。美國利用先發優勢掌控了全球價值鏈的主導權,在“微笑曲線”的具體價值分佈上,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通常佔據了高端、拿走了利潤的大部分。雖然中國在製造業增加值上居全球第一,零部件國產化近年來也有了長足進步,但我們在相當程度上還只是“世界工廠”,從產業鏈來看,我國傳統制造業以貼牌生產(OEM)為主,在價值鏈上表現出“中間強,兩端弱”的態勢,競爭力主要體現在生產加工環節,但是在研發、品牌、營銷等環節上的競爭力較低。


部分國家工業整體競爭力(NIC)指數

大國博弈:十九世紀以來中美之間的競爭

數據來源:《大國經濟與工業強國之路》


三是從國家整體工業競爭力評價來看,中國與工業強國間依然存在差距。如上圖,為了更有針對性地分析不同國家之間工業競爭力的相對特徵,我國學者顧強創新性的提出了國家工業整體競爭力指數(NIC),NIC指數由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工業的效率、資源消耗和技術等四大方面構成。根據估算,美國、德國和日本始終在工業整體競爭力方面處於第一梯隊,在技術、市場和產業方面具備全面競爭優勢。而以中國為代表的金磚國家則是典型的工業新興國,與美國差距較大。2010年,我國的NIC指數剛剛達到美國的一半。


四是從技術先進性的角度來看,美國始終保持高端製造領域的絕對優勢。如下圖所示,2020年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兩千強榜單中,美國科技巨頭經久不衰。智能終端領域,蘋果公司市值破萬億,IBM、戴爾科技、惠普等企業都是智能終端領域的典型代表。


福布斯2000強中的美國五大領域高端製造企業

大國博弈:十九世紀以來中美之間的競爭

圖片來源:大七環整理


根據統計,福布斯2000強排行榜中,美國共有587家企業上榜,其中高端製造業企業共107家,佔比高達18.2%。另外,在兩基和兩新領域(基礎電子、基礎裝備、新材料和新醫藥),上圖還列舉了一些美國具有代表性的企業。而在同一個榜單中,中國僅有高端製造企業46家,且排名均較靠後,高端製造能力成為中國發展短板中的短板。未來的中國需要自己的蘋果、特斯拉、Space X和洛克希德.馬丁。


五是從研發投入的角度,美國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等奠定了其全球創新競爭優勢。2018年諾貝爾獲獎者中,美國學者佔據一半席位,100篇全球最有影響力的科研論文中,72篇來自美國。當年美國基礎研究預算之和等於中國的四倍。另外,企業對創新的重視也遠超過其他國家,全球研發投入前50名的企業中,中國僅有華為上榜,美國卻有22家。據普華永道統計,2018財年全球研發投入最多的1000家上市公司研發資金總額為7818億美元,其中3290億美元來自美國。全球研發投入排名前十的上市公司全部是美國企業。我國企業的研發投資為610億美元,僅是美國的五分之一。


六是從製造業環境的角度,美國五大指標高於中國。美國布魯金斯學會2018年發佈了全球製造業記分牌,從政策和法規、稅收政策、能源運輸和健康成本、勞動力素質以及基礎設施和創新這五個方面對全球19個主要國家的製造業環境進行了分析。按照記分牌排名,美國製造業環境以77分名列全球第二(落後於英國和瑞士1分),中國的製造業環境以61分名列第12名,與美國具有一定的差距。


國家制造業環境排名

大國博弈:十九世紀以來中美之間的競爭

數據來源:美國布魯金斯學會


巨龍騰飛:中國硬實力如何顯著提升


根據16次經驗總結,大國博弈中實現超車的關鍵是一國的硬實力水平,而大國硬實力的關鍵是工業能力,工業強國本身在世界範圍內就具有強競爭力。


當前,世界強國已經進入後工業化時代,工業佔本國經濟的比重不斷下降,但仍然牢牢掌控了全球產業發展主權。如美國在頁岩油氣開採、增材製造、基因組下一代測序、大數據、納米材料等領域的全球領先,日本對全球機器人產業的主導等。


世界整體上仍處於工業時代這一客觀事實是我國發展強大工業的重要支撐。中國的崛起必然伴隨著工業的發展壯大,必然伴隨著硬科技和製造能力的提升。


通過與美國的比較,我們不難看出,大而不強是中國工業的顯著特徵,雖然工業體量巨大,但仍存在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大企業綜合實力和國際化能力不強、自主品牌建設滯後、生產效率和效益不高、工業結構不合理、產業層次低、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增強等發展瓶頸。


從工業大國到工業強國的轉型是實現我國大國崛起的關鍵。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一是將對硬科技和製造業能力的培養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發布《美國高端產業》研究報告,將高端產業界定為研發投入巨大,並僱傭超過一定比例STEM人才的產業。具體到我國的工業發展實踐,高端產業必然是硬科技和製造業能力的融合。美國2008年以來出臺了一系列支持硬科技和製造業的發展戰略,推動製造業迴流,確保美國在尖端技術領域的主導地位。例如2015年《美國創新戰略》提出了基因組學、機器人等重點創新發展領域,2016年《美國國家人工智能研究和發展戰略規劃》《為人工智能的未來做好準備》和《人工智能、自動化和經濟》等強調優先發展人工智能的重要性,2018年《美國先進製造業領導戰略》提出支持智能和數字製造系統、先進工業機器人、人工智能、高性能材料、組織和器官的生物製造、食品安全加工、檢測和可追溯性等15個重點方向。我國也於2015年出臺了《中國製造2025》戰略文件,全面部署製造業強國之路。還應更加強調文件的落實,保證製造業的戰略優先。


二是以自主創新作為我國製造業強國的不竭動力。現代經濟增長的理論和實踐表明,科技創新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美、英、日、德等工業強國都不斷加大了對科技創新的投入,為技術進步和勞動生產率的提升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三是以跨國公司作為我國全球化生產的重要載體。在全球市場上,國家間的競爭往往表現為跨國公司之爭。跨國公司對關鍵領域的行業壟斷使其掌握著國際投資的主導權,並通過制定技術標準、控制核心技術、加強產業鏈整合,不斷鞏固在全球競爭中的主導地位。值得高興的是,2019年世界500強榜單中,我國企業數量已經達到了129家,首次超過美國(121家),且企業的結構也有了轉變,除了傳統的“三桶油”、“四大行”、“三個電信”、“兩張電網”等傳統壟斷型的國字號企業以外,華為、小米、格力等一大批硬科技和製造企業的排名也逐漸躍升。如華為已經具備與思科在通訊設備領域、與蘋果在手機產品領域扳手腕的硬實力。


四是重視對知識產權、標準等的掌控。專利、知識產權和標準是激勵創新的重要制度保障,也是決定企業發展成敗的重要因素。2019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知識產權組織PCT國際專利申請量最多的國家,與1999年相比這一數字20年來增長了200倍。但仍必須看到的是,中國核心專利數量遠低於美國,低價值和無價值專利較多,在知識產權、標準領域仍與世界強國有差距。正視差距和問題,提升知識產權的整體質量,增強在國際標準領域的話語權也是實現我國工業能力提升的關鍵。


總之,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工業硬實力是我國提升綜合國力、保障國際安全、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唯製造者恆勝,唯創新者恆強!


部分參考書目及文獻:

1.《大國經濟與工業強國之路》,中國工信出版集團電子工業出版社,顧強著

2.《中美製造業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程度與地位分析》,商業研究,蔡禮輝、任潔、朱磊著

3.Supply-Chain Trade: A Portrait of Global Patterns and Several Testable Hypotheses.World Economy,BaldwinR,Lopezgonzalez J著

4.中美貿易摩擦對中國製造業全球價值鏈地位的影響.當代經濟研究,丁一兵著

5.《戰後美國產業結構演變研究》吉林大學博士論文,景躍軍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