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看中國之安徽:黟縣。

黟縣地名由來

關於“黟”的含義有多種說法,一說,據《新安志》載:“黃山舊名黟山,秦置黟縣,取義於此。”二說,據《漢書》載:“韋昭音義,黟音伊,或從幼,二字相似,蓋寫而誤焉。”故得名黟縣。

地名看中國之安徽:黟縣。

黟縣歷史

黟縣建於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原稱黝縣。宋淳熙《新安志》、明嘉靖《徽州府志》載:“秦並天下置黝、歙二縣,屬鄣郡”。

漢高祖六年(前201年),黟縣屬荊國,後改屬吳國、江都國、廣陵國。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置丹陽郡,隸屬揚州,黝縣屬丹陽郡。成帝鴻嘉二年(前19年),黝縣建廣德王國,立中山憲王弟孫雲客為廣德王,鴻嘉三年逝世,無子繼承,國遂廢。平帝元始二年(2年)四月,復以廣德故國(黝縣)立廣川惠王曾孫倫為王,傳子赤。

黟縣 王莽篡位,貶赤為公,始建國二年(10年)廢,改黟為愬滷。

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將原歙縣劃分為歙、休陽、新定、黎陽四縣,加上黟縣、始新共六縣從丹陽郡分出,置新都郡,從此改黝字為黟。

地名看中國之安徽:黟縣。

晉滅吳,新都郡更名新安郡。黟縣屬新安郡。

隋朝改郡為州,開皇九年(589年)黟縣併入海寧,屬婺州。開皇十一年(591年),復置黟縣,屬宣州。開皇十二年(592年),置歙州,州治設在黟縣,領黟、歙、海寧三縣。大業三年(607年),改州為郡,更歙州為新安郡。大業十二年(616年),歙人汪華據黟,稱吳王,增置黟州於黟縣。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新安郡為歙州,黟縣屬歙州。天寶元年(742年)改歙州為新安郡,乾元元年(758年)復改新安郡為歙州,黟仍屬歙州。永泰二年(766年),劃黟縣的赤山鎮及其六鄉和饒州的浮樑地置祁門縣,次年,又劃黟縣、秋浦、浮樑一部分置石埭縣。

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黟縣屬徽州。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改州為路,黟屬徽州路。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改徽州路為興安府,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改為徽州府,黟縣屬徽州府。直至清朝,沿襲不變。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元月,廢府留縣,黟縣直屬安徽省。民國三年(1914年)6月,劃歸安徽省蕪湖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8月,廢道,直隸安徽省。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劃屬安徽省第十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月,屬皖南行署第十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3月,直隸國民政府皖南行署,8月,劃屬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區。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3月,黟縣參議會成立,吳德壽任參議長。

1949年4月29日,黟縣解放。同年5月13日,黟縣劃屬皖南行署徽州專區。1950年,將石臺縣的柯村鄉、美溪鄉,太平縣的宏潭鄉劃入黟縣,1952年4月12日,屬安徽省徽州專區。1956年1月12日,撤銷徽州專區,屬安徽省蕪湖專區。1959年4月1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決定:黟縣併入祁門縣。

1961年4月5日,國務院批准,復置黟縣,屬安徽省徽州專區。1971年3月29日,屬安徽省徽州地區。現為黃山市(原徽州地區)所轄。

截至2017年,黟縣下轄5個鎮、3個鄉:宏村鎮、西遞鎮、漁亭鎮、碧陽鎮、美溪鄉、宏潭鄉、柯村鎮、洪星鄉。縣政府駐碧陽鎮。

地名看中國之安徽:黟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