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時系統——費孝通《江村經濟》

為研究一個社區的生產體系

必須要調查他們的各種活動在時間上是如何安排的。在分析農村經濟時更需如此,因為莊稼通常直接依賴於氣候條件。

有機世界的季節循環的知識,對人民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農民的生產活動不是個人自發的活動。他們需要集體的配合和準備。他們必須知道種子何時發芽以便確定播種日期,必須知道秧苗需要多長時間才能長成以便把土地準備好進行移植。如果沒有農時的計算,就不能保證在正確的時間裡採取某種行動。

辨認時間不是出於哲學考慮或對天文學好奇的結果。正如布•馬林諾夫斯基教授已明確指出的,“計時法不論如何簡單,它是每一種文化的實際的需要,也是感情上的需要。人類每一群體的成員都需要對各種活動進行協調,例如為未來的活動選定日期,對過去的事進行追憶,對過去和未來時期的長短進行測量。”[插圖]

從功能上來研究計時問題,我們就必須仔細地觀察一下曆法,以便了解計時系統如何安排社會活動,這一系統又是如何由社會活動來表示的。

中國農村中使用的傳統曆法是以紀月系統為基礎的陰曆。它的原理如下:望日被視作一個月的第十五天的夜晚。因此,每一個月的天數是29或30天(實際上一個月曆時為29.53天)。十二個月為一年,共有354.36天,其總數與紀日系統的陽曆365.14天為一年的數字不合。每隔二或三年有一個閏月以補足每年缺少的天數。但是有機世界的季節循環更多地是遵循地球和太陽之間的關係,與地球和月亮之間的關係較少。雖然兩種系統最後有閏月來調整,但這兩種系統的日期永遠不能有規律地一致起來。

陰曆的日期不能始終如一地說明地球對太陽的相對位置,因而也不能表明季節性氣候的變化。譬如說,假定今年人們抓住了正確的播種時間,四月十七日,但由於閏月的關係,他們明年如果在同一天播種,就為時太晚了。陰曆和季節循環兩者之間的不一致性,使得陰曆在農事活動中不能作為一種有效的推算農作物生長期的指南。這種理論上的考慮必然引導人們進一步來考察傳統的歷法

實際上,在傳統曆法中,有一種潛在的紀日系統。它表明各個時期地球在其太陽軌道中的確切位置。這一系統中的單位是“節”,意思是“段”或“接頭”。整個太陽曆年分成二十四個節。1936年二十四個節的總天數為364.75天。這說明實際上一個年度的時間仍有微弱的0.59天之差。我不知道定節氣的原理,但在舊曆本中可以找到每個節氣開始的準確時間,它是用時辰(兩小時)、刻(四分之一小時)和分(分鐘)為單位來表示的。

在不同年份裡不同節氣的長短上,閏期的變化微小,因此不需要特殊的說明。下表為1936年,每個節氣開始的時間和節氣的名稱。


計時系統——費孝通《江村經濟》


計時系統——費孝通《江村經濟》


計時系統——費孝通《江村經濟》

既然西方的陽曆是法定通行的,自然也傳入鄉村,它又與傳統的紀日系統的節氣有區別,因為它以一個整天作為單位,所以有一個規則的閏日方法。這兩種曆法不同年份相應的日期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